欧美一级aα片_av女人乱码中文字幕_18女人水多性高朝床叫视频_亚洲欧洲日韩AV

當前位置: 百鳴 > 教育網站 > 高校大學 > 福建高校

廈門大學

網站地址:
網站名稱:
廈門大學
網站熱點:
在校學生,廈門大學,廈大校友
登陸狀態:
正常
網站品質:
6
世界排名:
-
更新日期:
2022/4/23 18:10:25
網站介紹:
廈門大學
網站百科

學校簡介/廈門大學

廈門大學(Xiamen University),簡稱廈大(XMU),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直屬的全國重點大學,由教育部福建省廈門市共建,是國家“211工程”、“985工程”重點建設高校,是國家“2011計劃”牽頭高校。入選“111計劃”、“珠峰計劃”、“*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法律人才教育培養計劃”、“*醫生教育培養計劃”、國家建設高水平大學公派研究生項目,是全國31所副部級中管高校。學校由著名愛國華僑領袖陳嘉庚先生于1921年創辦,是*近代教育史上*所華僑創辦的大學,是國內最早招收研究生的大學之一,被譽為“南方之強”。

學校秉承“自強不息,止于至善”的校訓,積累了豐富的辦學經驗,形成了鮮明的辦學特色,成為一所學科門類齊全、師資力量雄厚、居國內一流、在國際上有廣泛影響的綜合性大學。2002年廈門大學管理學院成為首批一類EMBA院校,經過發展在全國各大城市開班EMBA教學中心,如:廈門大學EMBA河南教學中心[1]

 1923年,廈門大學便開始聘請俄籍著名人類學家史祿國、美國著名生物學家賴特等一批國際知名學者來校任教。廈門大學在1951-1959年的全國院系調整中損失非常巨大,廈門大學大量院系先后被調出或參與組建為*海洋大學、浙江大學、東南大學、南京大學、清華大學、同濟大學、上海財經大學、北京航空航天大學、華東政法大學、河海大學、大連海事大學等大學。 

建校迄今,已先后為國家培養了15萬多名本科生研究生,在廈大學習、工作過的兩院院士達60多人。 學校擁有26個博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40個碩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185個專業可招收培養博士研究生,279個專業可招收培養碩士研究生,83個專業可招收本科生;擁有5個一級學科和9個二級學科的*重點學科(涵蓋38個二級國家重點學科),15個博士后流動站,9個國家人才培養基地,11個學科項目列入國家“十五”“211工程”建設,11個創新平臺和基地被列為國家“985工程”二期建設。廈門大學是由著名愛國華僑領袖陳嘉庚先生于1921年創辦的,是*近代教育史上*所華僑創辦的大學,是我國最早開展研究生教育的三所大學之一,被譽為“南方之強”,是我國*位于經濟特區的“211工程”和“985工程”重點建設的高水平重點大學。

廈門大學也是國家副部級建制的重點大學,是加入國家珠峰計劃的17所985高校之一(即基礎學科拔尖學生培養實驗計劃,從數學、物理、化學、生物、計算機學科開始),是學科門類齊全、師資力量雄厚、居國內一流、在國際上有廣泛影響的綜合性大學。建校迄今,先后為國家培養了陳景潤謝希德盧嘉錫曾呈奎等20多萬名優秀本科和研究生,在廈大學習、工作過的兩院院士達60多人。學校擁有完善的教學、科研設備和公共服務體系。

截至2016年3月,學校占地超過9000畝。2014年7月,廈門大學馬來西亞分校動工建設。校舍建筑總面積190多萬平方米,圖書館館藏紙質圖書總量440多萬冊,固定資產總值84.55億元,儀器設備總值超過25.29億元。校園高速信息網絡建設的規模、水平居全國高校前列并成為CERNET2的核心節點之一。其中校本部位于風光秀麗、氣候宜人的廈門島南端,廈門市思明區思明南路422號,約2500多畝。廈門大學漳州校區,在招商局漳州開發區(福建省漳州市龍海市港尾鎮),約2568畝。廈門大學翔安校區,規劃建設用地3645畝。校舍建筑總面積140多萬平方米。

廈門大學擁有一支實力雄厚的師資隊伍,他們中既有德高望重的老一輩學者,也有初露鋒芒的青年專家。這支隊伍是學校培養合格人才的主力軍,也是科學研究工作的中堅力量。

截至2016年3月,學校設有研究生院、6個學部以及27個學院(含76個系)和14個研究院,31個博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50個碩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有在校學生40000余人(含海外學歷留學生1657人),其中本科生19739人,碩士研究生16875人,博士研究生3164人。

學院學科/廈門大學

廈門大學設有130多個研究機構,其*家重點實驗室2個,國家工程實驗室1個,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1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4個,教育部工程技術中心2個,教育部文科重點研究基地5個,福建省重點實驗室、中心6個,福建省高校重點實驗室、文科基地20個,廈門市工程技術研究中心4個,另有1個國家大學科技園。近四年有5篇論文發表在《Nature》和《Science》上,2項科研成果獲2006年度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廈門大學人文社會學科研究實力雄厚,臺灣研究、南洋研究、經濟研究、會計研究等領域居國內高校前列;國家社科基金項目立項數2006和2007年分別居全國高校第六和第八,2007年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項目居全國高校第二位,2007年有19項成果獲第四屆*高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居全國高校第三。

學校已與美、英等國家和港澳臺地區的100多所高校建立了校際合作關系,與美國華盛頓大學等8所高校簽訂了“全球八校聯盟”合作協議。在對臺交流方面,學校具有得天獨厚的地理條件和難以替代的人文優勢,已成為臺灣研究的重鎮和兩岸學術交流的重要高校。

截至2013年12月,該校設有研究生院、27個學院(含76個系)。

人文與藝術學部
(文學部)
廈門大學人文學院*語言文學系、歷史學系、哲學系、人類學與民族學系
廈門大學新聞傳播學院新聞學系、廣告學系
廈門大學外文學院英語語言文學系、歐洲語言文學系、日本語言文學系、法語語言文學系
廈門大學藝術學院美術系、音樂系
廈門大學海外教育學院華文系
廈門大學國際學院--------------------------------------------------
社會科學學部
(社科學部)
廈門大學經濟學院經濟學系、統計系、財政系、金融系、國際經濟與貿易系
廈門大學管理學院會計學系、企業管理系、管理科學系、旅游系、工商管理教育中心(MBA中心)、高級經理教育中心(EMBA項目)
廈門大學法學院廈門大學法律碩士教育中心
廈門國家會計學院會計碩士專業學位聯合教育中心 、 物流與項目管理工程碩士教育中心
廈門大學公共事務學院政治學系、公共管理系、社會學系、公共管理教育中心(MPA中心)
廈門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廈門大學國際關系學院--------------------------------------------------
廈門大學教育研究院教育學公共教學部、教師教育部
廈門大學體育教學部--------------------------------------------------
廈門大學繼續教育學院--------------------------------------------------
自然科學學部
(理學部)
廈門大學數學科學學院數學與應用數學系、信息與計算數學系、概率與數理統計系
廈門大學物理與機電工程學院(理學部分)物理學系、電子科學系、機電工程系、航空系、天文學系
廈門大學化學化工學院(理學部分)化學系、化學工程與生物工程系、化學生物學系
工程技術學部
(工學部)
廈門大學物理與機電工程學院(工學部分)物理學系、電子科學系、天文學系
廈門大學化學化工學院(工學部分)化學系、化學工程與生物工程系、化學生物學系
廈門大學信息科學與技術學院計算機科學系、智能科學與技術系、電子工程系、通信工程系
廈門大學軟件學院--------------------------------------------------
廈門大學材料學院材料科學與工程系、生物材料系
廈門大學建筑與土木工程學院建筑系、土木工程系、城市規劃系
廈門大學能源學院--------------------------------------------------
廈門大學航空航天學院機電工程系、航空系、自動化系
醫學與生命科學學部(醫學部)廈門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生物學系、生物化學與生物技術系、生物醫學科學系、農業生物技術系
廈門大學公共衛生學院--------------------------------------------------
廈門大學藥學院--------------------------------------------------
廈門大學醫學院臨床醫學系、中醫學系、護理學系、眼視光系
廈門大學附屬中山醫院--------------------------------------------------
廈門大學附屬*醫院--------------------------------------------------
廈門大學附屬東南醫院--------------------------------------------------
廈門大學附屬東方醫院--------------------------------------------------
廈門大學附屬成功醫院--------------------------------------------------
廈門大學附屬廈門眼科中心--------------------------------------------------
廈門大學附屬福州二院--------------------------------------------------
地球科學與技術學部(地學部)廈門大學海洋與地球學院海洋生物科學與技術系、海洋化學與地球化學系、物理海洋學系、應用海洋物理與工程系、海洋地質學系(籌建中)
廈門大學環境與生態學院環境科學與工程系、生態科學與工程系

校園環境/廈門大學

廈門大學本部位于廈門島南端,廈門市思明區思明南路422號,學校占地約2500多畝,一邊是南普陀寺,一邊是海濱與胡里山炮臺,被譽為*最美的大學校園之一。1路,20路,29路,47路,659路,959路,520路公交車都可以到達。

廈門大學校園有芙蓉湖、情人谷水庫等景點,有“談情說愛在廈大”之說。廈門大學的舊建筑多為陳嘉庚先生的女婿所建,清水墻、琉璃頂極富特色,被喻為“穿西裝、戴斗笠”(比喻中西建筑風格結合),尤其是建南大禮堂和上弦場相當宏偉。

廈門大學克立樓不遠處是嘉庚樓群的21層行政大樓,學校始建于1921年,廈門大學將主樓建成21層含有雙關意蘊。樓前就是人工造的芙蓉湖,登上21層頂樓可以向四周俯瞰,鼓浪嶼南普陀寺、植物園、大嶝島、沿海大橋、船型橋、廈門大學職工宿舍區、學生公寓區、博士樓群、教學區樓群等,群賢樓群、建南樓群、化學樓群、藝術教育學院、廈門大學法學院、演武田徑場、廈門大學水庫、廈門大學人類博物館、廈門大學國學研究院、陳嘉庚紀念堂和紀念碑、鐘美林廣場、圖書館、陳嘉庚與學生雕塑群、魯迅雕像、魯迅紀念館、教師之家、學生公寓區、廈門軟件園盡收眼底。

主要建筑

上弦場和建南大禮堂

廈門大學上弦場和建南大禮堂是廈大的標志性建筑。校內樓房的命名也頗有講究,如凌云、凌峰、映雪、囊螢、群賢、芙蓉等。

大南校門

大南校門是廈門大學的主校門,毗鄰南普陀寺。位于廈門大學大南片區,1921年建校時的名稱。該校門位于大南片區,進校門后的馬路為大南路,在大南校門附近還有教工宿舍樓群。因為廈大學子簡稱大南校門為“南校門”,常讓人誤以為它朝南,實際上,它和西校門一樣,也是朝西的。2001年為迎接80周年校慶而重建。

西校門

西校門建在廈大舊主樓群賢樓群西邊,由臺胞、廈門大學名譽校友張子露先生捐贈10萬美元建造,1991年3月落成。西校門高7.4米,長25米,建筑面積120平方米。采用花崗巖石材

以左右延伸的弧面、上方兩角微微翹起的長方形為造型基調,主體對稱式構圖,上面配以浮雕,以體現校門的莊重性及文化內涵,整個造型簡潔、明快、舒展、富有現代感。

嘉庚樓群

該樓群以廈門大學的創辦人、著名愛國華僑陳嘉庚先生的名字命名。它是廈門大學建筑系師生自已設計,由五個相連的樓組成,位于風景秀麗的芙蓉湖畔,是廈門大學的標志性景觀。嘉庚樓群的風格是西式的,以對稱性突出的頌恩樓巍巍壯觀。頌恩樓下有八個如被斜刀削了的竹子形圓柱,上面書寫著“自強不息,止於至善”八個大字,這是廈大的“校訓”。

群賢群樓群

群賢群樓群五幢一字排列,建在廈門市五老峰下、南普陀寺前的演武場上。該樓群以居中建筑,裝飾最考究,面積也較大,作為學校辦公樓使用,以群賢為名。東邊為集美樓、映雪樓,西邊為同安樓、囊螢樓,建于1921-1922年,樓群建筑面積9576平方米,為陳嘉庚獨資興建廈大的主樓群。囊螢樓、映雪樓很長時間作為學生宿舍,后來調整與同安樓、集美樓一樣做教學、科研用房。

該樓群較大特色:①古今、中西合璧式。②樓梯石板懸挑式。③清水雕砌特大的張燈結彩、垂珠彩簾吉祥圖案式。在當時,三大特色均是*,1989年后被廈門市定為古建筑保護單位。

建南樓群

建南樓群是20世紀50年代初由陳嘉庚先生的女婿李光前先生捐資、陳嘉庚先生督造的,包括建南大會堂、成義樓、成智樓、南安樓、南光樓五幢大樓,曾是廈大頗具風格的標志性建筑群。李光前先生哲嗣主持的新加坡李氏基金會念其年久失修,遂于1994年開始陸續捐獻1630多萬元巨資,予以全面翻修,2001年廈門大學80周年校慶期間舉行了翻修竣工典禮。

魯迅紀念館

廈門大學魯迅紀念館在廈門大學集美樓,1926年09月04日至1927年01月16日魯迅在廈門期間曾寓居于此。1952年在此設立廈門大學魯迅紀念室。

該館共有五室,其中四室以六百多件文物和資料、照片分別介紹魯迅的生平和在紹興、北京、廈門、廣州、上海各歷史時期的戰斗歷程,其中在廈門部分是展出重點。

食宿條件

廈門大學所有學生公寓樓實行專業化的物業管理與服務,倡導學生民主參與、自律管理、自助服務,共同營造文明、整潔、安全、溫馨的“學生之家”。學生公寓樓按相關標準建造,實現住宿功能區分,通訊、網絡入戶,配用組合式家具及智能化用電管理等;宿舍區的洗浴、洗衣等公共服務設施配套完善;每間學生宿舍都配備免費校園網及寬帶網接口。

宿舍內的硬件設施齊全:宿舍按床位分為本科生四人間、研究生二人間、博士生一人間,安裝一臺獨立空調;每人配有一個帶密碼鎖的保險柜;衛生間里都安裝著熱水器(部分老宿舍樓如芙蓉樓宿舍內并沒有獨立的衛生間和廁所);防盜門邊裝著可視門鈴。

廈門大學擁有專門從事餐飲管理服務的廈門大學后勤集團飲食服務中心,承擔著校本部師生的日常用餐服務。學校食堂免費供應米飯,教學樓和圖書館提供免費純凈水,宿舍園區內提供免費開水,并有洗衣機。學校內只有芙蓉餐廳三樓還有蔡清潔樓接受現金用餐,為游客提供方便。

校園設施

廈門大學校園包括校本部、漳州校區和海韻校區。本部位于廈門島南端,環繞廈門灣,依山傍海,和漳州校區隔海相望,占地近2500畝,校園中心是芙蓉湖。本部保存有大量的南洋風格的建筑,具有中西合壁的特征,現已列入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校舍建筑面積135萬平方米,圖書館藏書411萬冊,儀器設備總值5億元。校園高速信息網絡建設的規模、水平居全國高校前列,并成為CERNET2的主接點之一。

學校擁有完善的教學、科研設備和公共服務體系。目前學校占地5000多畝,其中校本部位于廈門島南端,占地2500多畝,漳州校區占地2568畝,校舍建筑總面積130多萬平方米,圖書館藏書460多萬冊(含電子圖書150多萬冊),固定資產總值25億元,儀器設備總值9億元。校園高速信息網絡建設的規模、水平居全國高校前列并成為CERNET2的核心節點之一。2005年底學生宿舍基本實現“421”的住宿目標。

漳州校區位于漳州龍海,占地2568畝左右,與本部一海之隔,相距僅3.5海里,其建筑風格與本部一脈相承,整體規劃更加科學合理。另有海韻校區和集美校區(正在建設中)。

校區分布

廈大本部包括:廈大老校地址,海韻教學區,廈大學生公寓,海濱教學區;漳州校區、翔安校區都在島外。

廈門大學漳州校區為廈門大學嘉庚學院所屬。

 廈門大學翔安校區總建筑面積1160000平方米、總投資35億元的廈大翔安校區占地總面積3645畝,比廈大校本部還要大。截至2013年9月,已完成60%規劃建設任務。預計到2021年,將有超過3萬名的廈大本科生、碩士生、博士生在這里學習。

2014年10月17日,廈門大學馬來西亞校區破土動工,標志著**所海外大學正式誕生。廈大馬來西亞分校位于首都吉隆坡西南45公里,在校生總規模1萬人,包括本科生、碩士、博士三個教育層次,生源以馬來西亞和東南亞國家為主,教師則采用全球招聘方式。

廈大馬來西亞分校將分期建設,*期建筑面積約20萬平方米,學生規模為5000人。計劃2015年招*批學生,*年招生500名。到2020年,學生規模達到5000名左右。*期設立*語言與文化學院、海洋與環境學院、商學院、醫學院和計算機學院5個學院。

廈大將根據*期辦學情況擇機開展第二期建設。一期工程主要包括教學樓、禮堂中心、學生活動中心、體育館(足球場、籃球場、排球場、網球場等)、學生公寓樓、座鐘樓和兩個警衛室等。第二期擬設立化學工程與能源學院、電子工程學院、生物工程學院、材料科學與技術學院、動漫與文化創意學院5個學院。項目建成后將成為**海外設立的重點大學。

歷史沿革/廈門大學

私立廈門大學

1921年廈門大學由著名愛國華僑領袖陳嘉庚先生創建,是*近代教育史上*所華僑創辦的大學。

1919年8月,在上海聘任全國教育界名流蔡元培黃炎培汪精衛余日章郭秉文胡敦復黃琬葉淵鄧萃英等10人為籌備員。

1919年10月,召開私立廈門大學籌備委員會*次會議,擬訂《廈門大學組織大綱》,會議推舉鄧萃英為廈門大學首任校長、鄭貞文為教務長、何公敢為總務長。

1921年4月6日,私立廈門大學假集美學校舉行開學儀式,**所由海外華僑傳辦的大學宣告成立。初創時,學校設有師范、商學兩部,師范部下分文、理兩科,學制預科兩年、本科四年。1921年7月4日,林文慶接受陳嘉庚先生邀請繼任廈門大學校長。在林文慶校長掌校期間,初步建成多學科的綜合性大學。至1930年6月,全校共設5學院、21學系。

1922年2月,私立廈門大學董事會正式成立,陳嘉庚為永久董事,陳敬賢(陳嘉庚胞弟)為董事,林文慶為當然董事。1924年6月,廈門大學三百多師生因學潮離校遷上海,成立了“大廈大學籌備處”。“大廈”即“廈大”之位置對調,既表示是經由廈大嬗變而來的,又取“光大華夏”之意定名大夏大學。大夏大學是華東師范大學的主要前身之一。

1935年5月10日,重新組建校董會,陳嘉庚仍為永久董事,林文慶為當然董事,汪精衛、孫科、宋子文王世杰孔祥熙、黃弈柱、曾江水為名譽董事,陳延謙李俊承黃廷元黃伯權、洪朝煥為校董事。

1937年7月1日,經陳嘉庚函請,南京國民政府同意將私立廈門大學改為國立,更名為國立廈門大學。

國立廈門大學

1937年7月6日,著名物理學家、清華大學教授薩本棟博士任廈門大學校長。

1937年7月7日,第二次中日戰爭爆發,新任校長薩本棟立即帶領師生遷往鼓浪嶼。但他知道,鼓浪嶼也不能久留。為保證教學不致中斷,經與福建省主席陳儀協商,教育部批準,廈門大學內遷往閩西山城長汀。

1937年12月20日起,廈大停課,24日開始遷移。

1938年1月17日,學校在長汀復課,時為在校生數僅為198人。

在長汀辦學的八年中,辦學條件極為艱苦,但成就巨大。學校延聘許多優秀學者,在校生達到了1044人,學系從9個發展到15個。廈大學生一方面積極參加抗日救國運動,組織成立“國立廈門大學學生救國服務團”等團體;另一方面勤勉學習,發奮攻讀,務期求得真正學問。

1940年8月至1941年,國民政府教育部舉行首屆和第二屆全國大學生學業競試,廈門大學均名列*,蟬聯冠軍。國民政府教育部全國通令嘉獎,廈大由此被譽為“南方之強”。

1944年春,英國紐卡斯爾大學教授雷立克,美國地質地理學家葛德石,英國皇家學會會員、劍橋大學生物化學教授李約瑟博士等先后來校考察和學術訪問,稱贊“廈門大學為加爾各答以東較好的大學”。當時的國民政府教育部稱之為“東南較高學府”、“國內最完備大學之一”。

1940年4月6日(國外定為5月6日),廈門大學校友總會宣告成立。大夏大學建校27年,培養學生近20,000名,畢業生6,000余人。后來取“光大華夏”之意改名大夏大學。20世紀40年代末,大夏大學部分教員及學生南下香港,在香港復校,定名光夏書院。1956年6月,光夏、平正、華僑、廣僑及文化五所書院合并成立“聯合書院”,定址香港堅道147號。1963年,聯合書院加盟香港中文大學。

1945年9月19日,國民政府行政院任命汪德耀博士為國立廈門大學校長。

1946年4月6日,汪德耀校長發表《25周年校慶致校友書》,提出“兼容并包”及“學術思想自由”的辦學主張,表明廈大的辦學已具有開放性的特征。

1946年,增設海洋學系。

1947年,增設國際貿易學系。

1948年7月,將機電工程學系分為機械、電機2個系,理學院也因之分設理學院和工學院。由此,全校擴展到5個學院18個學系,學校形成了學科比較齊全,具有文、理、工的綜合性大學。

廈門大學

1949年10月17日,廈門政權易手,中共接管廈門,廈門市軍管會于10月20日委派軍代表吳強、肖楓接管廈門大學,組建廈大黨支部。

1950年5月,中央人民政府任命經濟學家王亞南教授為廈門大學校長。

1951年5月,廈大、西北工學院、北洋大學三校的航空系并入清華大學,設立清華大學航空學院。  

1952年學校成為文理綜合性大學。1952年全國院系大調整,廈門大學與原中央大學、浙江大學、武漢大學和中山大學并稱為*高校的“五大母校”。廈大海洋系師生轉入山東大學組建山東大學海洋系;  

廈大的電機、土木、機械三個系各一部分并入浙江大學;廈大工學院的機械和電機兩系參與組建南京工學院,即東南大學;廈大水利專業參與組建華東水利學院,即河海大學;    

廈大俄語專業合并入南京大學外文系,俄語專業學生同時轉入;   

廈大土木系、建筑系先后并入同濟大學。    

1953年,廈大企業管理系被調整到上海財經學院,即上海財經大學。1953年廈門大學的法律系并入華東政法學院,現更名為華東政法大學。1957年,北京大學、南京大學、山東大學、廈門大學、中山大學國內十余所高校共同創建內蒙古大學。大連海運學院由東北航海學院、上海航務學院、福建航海專科學校合并而成,而福建航海專科學校即為從廈大分出的航務專科。  

1952年,全國院系大調整,使得福建省理工科人才奇缺,所以當時福建省委書記葉飛就決定,保護僅存的廈大理工科師資,就決定建立福州大學。將廈門大學的大部分理科全都轉到福州大學。葉飛一面指揮戰斗,一面組織籌建大學,還多次親赴數家大學的一些名教授家,請他們來福大工作,著名科學家盧嘉錫就是在他的力邀下,出山擔任了福大副校長。  

1958年,福建省委、省政府決定創辦福州大學。張孤梅為福州大學*任黨委書記。當時在廈門大學工作,后曾經擔任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科學院院士盧嘉錫教授,受命來到福州大學,擔任福州大學副校長,在創建福州大學的同時,親手創辦了福州大學化學化工系。后來,為了支持福州大學的發展,盧嘉錫帶領廈門大學的在全國院系被調整后剩下的理科中的再一半遷往福大。

福州大學數學系創辦于1958年10月,原名數學力學系,是福州大學創建初期最早設立的五個系之一。當時開設數學、計算數學和力學三個專業。教師隊伍主要由廈門大學數學系的計算數學、力學和微分方程等專業的教師搬遷而來。1962年調整合并為一個專業──數學專業,學制五年。   

福建省的理工科現在還有一定實力,就是老輩福建省領導努力的結果。   

1960年,為籌辦福州大學與物質結構研究所,盧嘉錫院士赴榕任職,化學一所和化學系一大批教師隨之遷往福州;1960年,從廈門大學物理系調出林星等數十名教師組建福州大學物理系。廈門大學的整個電子物理專業及其電子管試制車間也同時轉入福州大學物理系。廈大物理系參與組建福州大學物理系,技術物理一組、電子物理組及其電子管試制車間(相當于廈大物理系的2/3)同時轉入福州大學物理系;數學系的計算數學、應用數學、概率論與數理統計(相當于廈大數學系的3/4)轉入福州大學。也就是說,為了創立福州大學,廈大分出了全國院系被調整剩下的理科的再一半。

1952年,全國高校院系調整,其中工學院航空系并入組建北京航空學院(今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工學院電機、土木、機械系各一部分并入浙江大學,電機、機械系大部并入南京工學院(今東南大學);土木、建筑系大部并入同濟大學;水利專業并入組建華東水利學院(今河海大學);理學院海洋系中的物理組并入山東大學;航務專科并入組建大連海運學院(今大連海事大學);農學院并入組建福建農學院(今福建農林大學);政法學院(包括政治、法律兩系)并入華東政法學院;俄語專業并入南京大學

1953年,商學院企業管理系并入上海財經學院(今上海財經大學)。

1954年,文學院教育系并入福建師范教育學院(今福建師范大學)。

1957年,參與創建內蒙古大學。

1959年,海洋系剩余全部并入組建青島海洋學院(今*海洋大學)。

1960年,化學系、物理系大批骨干教師,電子物理組技術物理一組、電子物理組及其電子管試制車間,數學系的計算數學、應用數學、 概率論與數理統計專業

全部并入組建福州大學。

1962年廈門大學被定為全國重點大學。

1963年9月,經中央批準,廈門大學改為直屬教育部的全國重點綜合性大學。

1969年12月6日,教育部軍管組等四單位通知,將廈大下放福建省管理。

1978年2月,廈門大學恢復為教育部部屬全國重點大學

1995年7月,廈門大學進入國家“211工程”建設行列。

1997年4月,廈門大學“211工程”通過教育部組織的專家審定立項建設,有8個學科項目被列為“九五”期間重點建設項目。

2001年4月6日,廈門大學漳州校區奠基興建。

2003年9月,廈門大學漳州校區正式啟用。(當年入學的本科生是漳州校區的*批學生)

2004年,廈門大學被列入國家“985工程”二期重點建設高校之一。

2005年11月,在教育部組織的高校本科教學評估中,廈門大學本科教學取得“優”的評價。

2012年,學校成立廈門大學馬來西亞分校,分校位于馬來西亞首都吉隆坡,占地900畝,總建筑面積30萬平方米。

2013年,廈門市政府與廈門大學共建廈門大學醫學院。

2014年,學校牽頭的兩個協同創新中心入選國家“2011計劃”。

2015年,組建航空航天學院。

師資力量/廈門大學

截至2016年3月,該校共有專任教師2541人,其中,教授副教授1779人,占專任教師總數的70.0%(下同),擁有博士學位的2012人,占79.2%。

該校共有兩院院士22人(含雙聘院士9人),中央“千人計劃”入選者59人(含“青年千人計劃”入選者25人),“973計劃”和重大科學研究計劃項目首席科學家8人,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委員1人,國務院學科評議組成員12人,*有突出貢獻的專家14人,“長江學者”特聘教授17人、講座教授17人,“萬人計劃”科技創新領軍人才3人、哲學社會科學領軍人才1人、青年拔尖人才6人,列入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人選19人,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38人;全國高校教學名師獎獲得者6人。

該校共有國家基金委創新研究群體6個、教育部創新團隊9個,高等學校學科創新引智基地(“111計劃”)6個。

兩院院士(專職)蔡啟瑞田昭武張乾二唐崇惕黃本立萬惠霖趙玉芬鄭蘭蓀田中群焦念志韓家淮孫世剛薩支唐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創新研究群體:固體物理表面化學研究、海洋生物地球化學過程和機制、團簇化學、腫瘤生長和抑制相關傳導的調控、界面電化學

教育部創新團隊:海洋生物地球化學過程和機制、腫瘤發生的分子機理、復雜體系的計算化學、傳染病診斷和疫苗研究、海洋環境生理與毒理學研究、碳資源高效利用的催化基礎、核受體腫瘤分子靶點與藥物開發、雜環化學、譜學分析

學科建設/廈門大學

截至2016年3月,該校9個學科進入ESI全球前1%,擁有5個一級學科國家重點學科和9個二級學科國家重點學科(涵蓋38個二級國家重點學科),46個福建省一級學科重點學科,9個國家基礎科學人才培養基地。擁有31個博士后流動站,31個博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50個碩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8個交叉學科專業授權點;22個專業學位授權點。

學位授權點

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31個)

哲學、理論經濟學、應用經濟學、法學、政治學、教育學、*語言文學、外國語言文學、新聞傳播學、考古學、*史、世界史、數學、物理學、化學、海洋科學、生物學、生態學、統計學、機械工程、儀器科學與技術、材料科學與工程、電子科學與技術、信息與通信工程、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化學工程與技術、環境科學與工程、管理科學與工程、工商管理、公共管理、戲劇與影視學

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50個)

哲學、理論經濟學、應用經濟學、法學、政治學、社會學、教育學、*語言文學、外國語言文學、新聞傳播學、考古學、*史、世界史、數學、物理學、化學、海洋科學、生物學、生態學、統計學、力學、機械工程、光學工程、儀器科學與技術、材料科學與工程、電子科學與技術、信息與通信工程、建筑學、土木工程、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化學工程與技術、航空宇航科學與技術、生物醫學工程、軟件工程、環境科學與工程、基礎醫學、臨床醫學、公共衛生與預防醫學、藥學、中醫學、管理科學與工程、工商管理、公共管理、戲劇與影視學、音樂與舞蹈學、美術學、藝術學理論、設計學

專業碩士學位點:工程碩士翻譯碩士、法律專業碩士、工商管理、高級經理、會計專業碩士、物流工程、項目管理、公共管理碩士、社會工作碩士等

重點學科

一級學科國家重點學科(5個)

理論經濟學(0201)、應用經濟學(0202)、化學(0703)、海洋科學(0707)、工商管理(1202)

二級學科國家重點學科(不含一級學科覆蓋)(9個)

國際法學(030109)、高等教育學(040106)、專門史(060105)、基礎數學(070101)、凝聚態物理(070205)、動物學(071002)、水生生物學(071004)、細胞生物學(071009)、環境科學(083001)

福建省特色重點學科(17個)

理論經濟學、應用經濟學、法學、教育學、*語言文學、*史、物理學、生態學、統計學、儀器科學與技術、材料科學與工程、化學工程與技術、環境科學與工程、基礎醫學、管理科學與工程、工商管理、公共管理

福建省省級重點學科(46個)

哲學、理論經濟學、應用經濟學、法學、政治學、社會學、民族學、教育學、*語言文學、外國語言文學、新聞傳播學、考古學、*史、世界史、數學、物理學、化學、海洋科學、生物學、生態學、統計學、機械工程、儀器科學與技術、材料科學與工程、電子科學與技術、信息與通信工程、控制科學與工程、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建筑學、土木工程、化學工程與技術、航空宇航科學與技術、環境科學與工程、生物醫學工程、軟件工程、基礎醫學、臨床醫學、公共衛生與預防醫學、藥學、管理科學與工程、工商管理、公共管理、音樂與舞蹈學、戲劇與影視學、美術學、設計學

博士后流動站(31個)

社會學、控制科學與工程、儀器科學與技術、管理科學與工程、數學、應用經濟學、工商管理、法學、*語言文學、理論經濟學、哲學、環境科學與工程、物理學、教育學、考古學、*史、海洋科學、生物學、新聞傳播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公共管理、化學工程與技術、生態學、信息與通信工程

學科排名

2013年,在教育部學位與研究生教育發展中心公布了第三輪全國學科評估中,該校有5個一級學科進入了前五名,分別為海洋科學、統計學、應用經濟學、民族學、工商管理;另有11個學科進入了前十名,分別為教育學、戲劇與影視學、化學、理論經濟學、*史、世界史、法學、外國語言文學、考古學、生態學、公共管理。

國際影響力 

據ESI數據庫2013年11月公布的統計結果顯示,該校共有8個學科進入ESI全球前1%,分別是:化學、工程學、材料科學、臨床醫學、植物與動物科學、生物與生物化學、環境與生態學、物理學,其中化學進入全球1‰。

教學建設

截至2016年3月,學校學校獲第五、六、七屆(2005、2009、2014年)*高等教育教學成果一等獎3項、二等獎17項,名列全國高校前茅;30門課程入選全國“精品課程”,6個*實驗教學示范中心;12篇論文入選“全國百篇優秀博士學位論文”。

*特色專業:會計學、金融學、行政管理、經濟學、財政學、物理學、英語、法學、歷史學、海洋科學、化學、生物科學、統計學、數學與應用數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國際經濟與貿易、廣告學

*精品課程:分析化學、政策科學、結構化學、國際經濟法、審計學、財政學、物理化學、無機化學、現代生物學實驗、海洋浮游生物學實驗、人力資源管理、國家稅收、統計學、金融工程、綜合化學實驗、*古代史、高等代數、材料化學導論、動物生物學、聲學基礎

*教學團隊:海洋科學創新性人才培養教學團隊、統計學教學團隊、生物學基礎課程*教學團隊

*實驗教學示范中心:材料科學與工程專業實驗教學中心、電子信息實驗教學示范中心、化學實驗教學示范中心、生命科學學院實驗教學中心、經濟與管理實驗教學示范中心等

國家基礎學科人才培養基地:化學、生物學、海洋科學、數學、經濟學、歷史學

*醫生教育培養計劃:臨床醫學

*法律人才教育培養計劃:法學

*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材料科學工程、電子信息科學與技術、自動化、計算機科學與技術、軟件工程、化學工程與工藝、飛行器動力工程、建筑學

學術科研/廈門大學

科研成果

“十一五”期間,學校共承擔科技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項目、課題700多項,在Science和Nature(含子刊)以及CancerCell、TheLancet等國際高水平學術期刊上發表論文16篇,2項科研成果獲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1項成果獲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人文社會學科研究實力雄厚,南洋研究、臺灣研究、高教研究、經濟研究、會計研究等領域居國內領先地位;共承擔國家社科基金項目131項(其*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11項),教育部人文社科規劃研究項目157項,教育部重大課題攻關項目4項,立項數均位居全國高校前列。在教育部第四屆和第五屆高校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中,分別有19項和14項成果獲獎。

2007年度該校教師共承擔了研究與海西有關的項目共150多項,科研經費達到600多萬元。在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上,廈門大學是*獲得兩項自然科學獎的高校。2007年04月20日揭曉的第四屆*高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國內人文社科領域較高層次的獎項),廈門大學一等獎數以及一二等獎合計數排在北京大學之后,位居第二,一、二、三等獎合計總分則僅次于北京大學和南開大學,與*人民大學一同位居第三,是*社會科學的五強之一。2005年,在教育部組織的高校教學工作評估中,廈門大學以全國高校*19項全優的成績高居*。

2011年至2016年3月,該校在《科學》、《自然》、《細胞》及其子刊等國際高水平學術期刊上發表論文50余篇;獲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4項,獲教育部自然科學一等獎1項、二等獎3項;1項成果入選“*科學十大進展”,2項成果入選“*高校十大科技進展”,1項成果獲*專利金獎。承擔了國家社科基金項目174項(其*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15項),教育部哲社研究重大課題攻關項目10項;32項成果獲教育部第六屆、第七屆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人文社會科學),其中一等獎3項;廈門大學在臺灣研究、南洋研究、高教研究、經濟研究、會計研究、南海研究等領域已經形成自身特色,實力居國內高校前列。2015年,學校科研經費近10.88億元。

在2010年全球最著名的兩大科技期刊之一的《Nature》發布的《自然出版指數2010*》(Nature Publishing Index 2010 China)這份報告中,廈門大學科研實力位居國內所有科研機構第9名。國際權威學術期刊英國《自然》雜志發布的《自然出版指數2011—*》報告顯示,廈門大學位列*十大科研機構的第六位

科研平臺

截至2016年3月,學校設有200多個研究機構,其中*協同創新中心2個,國家重點實驗室4個,國家工程實驗室1個,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1個,國家地方聯合工程實驗室3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5個,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3個,教育部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5個。廈門大學國家大學科技園是福建省內僅有的兩個經科技部、教育部認定的*大學科技園之一。

學校還設有廈門大學國學研究院、廈門大學公共政策研究院、廈門大學知識產權研究院、廈門大學王亞南經濟研究院、廈門大學財務管理與會計研究院、廈門國際法高等研究院、廈門大學教育研究院、廈門大學臺灣研究院、廈門大學南洋研究院、廈門大學海峽兩岸發展研究院、廈門大學南海研究院、薩本棟微米納米科學技術研究院、廈門大學生物仿生及軟物質研究院、海洋與海岸帶發展研究院等14個研究院以及兩岸關系和平發展協同創新中心、能源材料化學協同創新中心等科研平臺[14]  。

國家重點實驗室

固體表面物理化學國家重點實驗室、近海海洋環境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細胞應激生物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分子疫苗學與分子診斷學國家重點實驗室

國家工程研究中心

國家傳染病診斷試劑與疫苗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國家工程實驗室

醇醚酯化工清潔生產國家工程實驗室

國家地方聯合工程實驗室

天然產物源靶向藥物國家地方聯合工程實驗室、新能源汽車動力電源技術國家地方聯合工程實驗室

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譜學分析與儀器教育部重點實驗室、水聲通信與海洋信息技術教育部重點實驗室、濱海濕地生態系統教育部重點實驗室、高性能陶瓷纖維教育部重點實驗室、計量經濟學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教育部批準設立的研究機構

廈門大學歷史研究所、廈門大學人類學研究所、廈門大學*語言文學研究所、廈門大學海外華文教育研究所、廈門大學經濟研究所、廈門大學宏觀經濟研究中心、廈門大學會計發展研究中心、東南亞研究中心、(*)廈門大學馬來西亞研究所、廈門大學高等教育科學研究所、廈門大學高等教育發展研究中心、廈門大學臺灣研究中心、微納光電子材料與器件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電化學技術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教育部物理化學研究所、教育部寄生動物學研究室(廈門大學)、教育部細胞生物學研究室(廈門大學)、廈門大學亞熱帶海洋研究所、*海關史研究中心、國家農村社會保險研究中心(勞動與社會保障部委托)、分子診斷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福建省重點實驗室

福建省等離子體與磁共振研究重點實驗室、福建省半導體材料及應用重點實驗室、福建省高校微納米系統重點實驗室、福建省高校化石能源化學與化工重點實驗室、福建省化學生物學重點實驗室、福建省高校無機化學與功能材料重點實驗室、福建省高校特種陶瓷重點實驗室、福建省特種先進材料重點實驗室、福建省藥物工程實驗室、福建省高校生物醫學工程重點實驗室、福建省亞熱帶濕地生態學重點實驗室、福建省資源微生物重點實驗室、福建省神經退行性疾病及衰老研究重點實驗室、福建省眼科與視覺科學重點實驗室、福建省海陸界面生態環境重點實驗室、福建省防火阻燃材料重點實驗室、福建省仿腦智能系統重點實驗室、福建省器官與組織再生實驗室、福建省材料基因工程實驗室、福建省柔性功能材料實驗室、福建省智慧城市感知與計算實驗室、福建省藥物新靶點研究實驗室

福建省研究中心

福建經濟研究中心(省校共建)、福建女性發展研究中心(省校共建)、福建省半導體照明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廈門大學集成電路設計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福建省醫學分子病毒研究中心、福建省抗癌研究中心、福建省濱海濕地保護與生態恢復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福建省陶瓷纖維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福建省納米制造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福建省核能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福建省數據挖掘研究中心、福建省立法研究中心、福建省財稅金融法治研究中心

學術資源

截至2014年12月,廈門大學圖書館共有紙本館藏為481.8萬冊,電子館藏443.2萬冊,合計總館藏量為925萬冊;另訂購有在線電子期刊6萬種,其中中文期刊2.8萬種,外文期刊3.2萬種。

圖書館文獻收藏涉及各學科領域,尤以哲學、管理學、政治學、法學、經濟學、語言學、歷史學、數學、物理學、化學、生物學、海洋學、機械與電子工程、計算機科學等學科領域的文獻更為系統,在東南亞研究和臺灣研究的資料建設方面具有特色優勢。館內還擁有大量的古籍線裝書、光盤、錄音(像)帶、縮微平片等資源,是國家重點古籍保護單位。

學校圖書館是*高等教育文獻保障系統的福建省中心、數字圖書館基地、*高校人文社會科學文獻中心之一,校園高速信息網絡建設的規模水平居全國高校前列并成為CERNET2的核心節點之一、國家重點古籍保護單位、教育部科技查新工作站。該館擁有較為全面的各類學術性文獻資源,尤其是系統收藏了經濟學、管理學、哲學、歷史學、數學、物理學、化學、生物學、海洋學等本校具有優勢的學科文獻。

學術刊物

《廈門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于1931年創刊,是由教育部主管,廈門大學主辦,國內外公開發行的綜合性學術期刊(雙月刊),是*自然科學核心期刊。主要刊載自然科學各學科的較新研究成果,包括自然科學基礎理論研究、應用基礎研究、高新技術方面的學術論文。

自1994年以來,被引頻次及影響因子均居全國綜合類高校前列,先后被國內外多家核心期刊和數據庫收錄為刊源,多次被評為全國、華東地區、福建省的優秀科技期刊。2001年入選國家新聞出版總署評定的“*期刊方陣”;2003獲國家新聞出版總署頒發的“第二屆國家科技期刊百種重點期刊獎”;2006年、2008年蟬聯國家教育部科技司頒發的“*高校精品科技期刊”獎;2008年榮獲“首屆福建省十佳期刊”。2009年在全國高校科技期刊“三優”評比中被評為“編輯質量優秀期刊”。廈門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在2009年華東地區優秀期刊評選中獲“第四屆華東地區優秀期刊獎”。2010年榮獲“第三屆*高校精品科技期刊獎”。2011年被評為“第2屆*精品科技期刊”。2011年在《*學術期刊評價報告》(2011-2012)中 被評為“RCCSE*權威學術期刊”。

《廈門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是廈門大學主辦、國家教育部主管的高層次的哲學社會科學綜合性學術刊物,2003年底首批入選教育部“哲學社會科學名刊工程”。根據清華大學*學術期刊(光盤版)電子雜志社發布的《*學術期刊影響因子年報》(人文社會科學·2010年版)的數據,2009年該刊在“*學術期刊綜合評價數據庫”總被引3122頻次,復合影響因子1.692,位居全國綜合性人文社會科學期刊的第7位。此外,根據陜西師范大學圖書館“高校文科學報論文統計與分析課題組”2001-2006年做的統計報告,該刊1998-2002年五年的平均摘轉率,在全國文科學報中名列*,2003-2005年三年的平均摘轉率名列第四;其中2001年第二,2002年*,2003年第二,2004年第五,2005年第三。先后被選為全國各種文科“核心期刊”和各種評估系統的來源期刊,如“中文核心期刊要目總覽”(北京大學)、“*人文社會科學核心期刊”(*社會科學院)、“中文社會科學引文索引(CSSCI)選用期刊”(南京大學)等。在各類期刊評比中,也獲得了相應的榮譽。在*人文社會科學學報學會舉辦的四次全國文科學報評優中,都獲得較高獎項;近年先后被評為“華東地區優秀期刊”、“首屆福建省十佳期刊”。

學術交流

截至2013年03月31日,學校已與英、美、日、法、俄等國家和港澳臺地區的250多所高校建立了校際合作關系。學校積極參與漢語國際推廣工作,已與北美洲、歐洲、亞洲、非洲等地區的大學合作建立了15所孔子學院。在對臺交流方面,學校具有得天獨厚的地理條件和難以替代的人文優勢,已成為臺灣研究的重鎮和兩岸學術交流的重要高校。

學校創始人/廈門大學

陳嘉庚先生是偉大的愛國主義者、杰出的華僑領袖、著名實業家、教育家和社會活動家。陳嘉庚于1874年10月21日出生在福建省同安縣集美社(即現廈門市集美區)。十七歲往新加坡從父經商,后獨立經營菠蘿罐頭廠、米店和橡膠園等。1916年后,以橡膠膠制品業為主,鼎盛時期其銷售網遍及全球,謂新馬樹膠王國的四大開拓者之一,成為馳名海內外的大實業家。

陳嘉庚身居異邦,心懷鄉國,經營實業不謀私利,立志競爭義務報效祖國,故傾資興辦教育等公益事業,以盡國民天職。早于1913年在家鄉創辦集美小學,后又增辦師范、中學、水產航海商業農業等校,統稱為集美學校。1921年,陳嘉庚創辦廈門大學,親自選擇校址、校長,主持建筑校舍,以及高薪聘請師資等,設文、理、法、商、教育等五院十七系,為海內外培養高等人才。在僑居地新加坡亦倡辦和贊助許多學校,形成陳嘉庚廣泛的開放型教育體系。盡管遇世界經濟危機,企業經營未能轉機,他仍多方籌措校費,百折不撓維持辦學。1932年,當外國財團答應以停止支持廈門大學和集美學校為條件保護其企業經營,即遭他斷然拒絕。直至1937年春無力支持,遂無條件地將廈門大學獻給政府。廈門大學改為“國立”后,他極為關注其發展。1940年回國慰問期間,還特地到遷往內地長汀的學校視察;1949年歸國亦來校訪問;1952年定居集美后,仍繼續募資、籌劃擴建學校規模。在他的倡導下,許多華僑捐資興學蔚然成風,影響深遠。他不但為教育事業鞠躬盡瘁,而且具有*教育思想,提倡學生要在德育、智育、體育諸方面全面發展,倡辦職業技術教育,高度重視師范教育,以及重視校長、教師在辦學中的決定作用等等。他還推行社會教育,親建集美鰲園“博物大觀”和倡建廈門華僑博物院等。

陳嘉庚赤誠愛國,振興中華。1909年結識孫中山,翌年參加同盟會辛亥革命閩省光復后,被選為新加坡福建保安會會長,募款支持孫中山的革命活動。1937年抗戰爆發后,組織南洋各屬華僑籌賑祖國難民總會(簡稱南僑總會)并被選為主席,領導支援祖國抗日救亡。1939年汪精衛叛國投敵,他嚴電聲討。1940年3月率領"南洋華僑回國慰勞視察團"回國視察各戰區和重慶延安等地,不畏強暴,堅持真理,明辨是非,將救國救民的希望寄托在*共產黨身上,反對蔣介石獨裁,堅持團結抗戰。1941年12月日本帝國主義進攻馬來亞,他領導新加坡華僑抗敵動員總會,1942年3月新加坡淪陷避居印尼爪哇,賦詩表明舍生取義的決心。1945年日本帝國主義投降,他安全返回新加坡,各界集會慶祝,眾望所歸。1949年應毛澤東主席電邀回國參加新政協會議和開國大典,于1952年2月回國定居。歷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員、華僑事務委員會委員、歸國華僑聯合會主席,先后當選為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全國政協副主席等職,直接參議國事。他已年逾古稀,仍不辭勞苦到祖國各地視察,致力于祖國社會主義建設事業,并對推動華僑愛國大團結、支持祖國和家鄉建設起到積極作用,臨終仍念念不忘祖國統一大業。

陳嘉庚于1961年8月12日在北京病逝,終年八十七歲,國家給予以國葬的哀榮,靈柩運回集美,安葬于鰲園中。[2]

學校文化/廈門大學

校徽

校徽圖案是陳嘉庚先生創辦廈門大學時確定和沿用的,其特定的內涵,簡要說明如下:徽標圓環上方為繁體字“廈門大學”,下方為拉丁語“廈門大學”;盾形上的三顆五角星圖案代表*傳統哲學中的“三才”,即所謂天然中精神的、宇宙的、人類的三大元素;盾形中心的城及城門圖案象征著廣納賢才、開放辦學;綬帶上的“止于至善”四字為建校初期校訓。

校訓

自強不息 止于至善

1921年,陳嘉庚先生創辦廈門大學時即把“自強不息,止于至善”定為校訓。自強不息引自《周易?干》:“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止于至善”語出《禮記?大學》:“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嘉庚先生選定的校訓體現了*儒家文化的精髓。

校歌 

作曲:趙元任 作詞:鄭貞文

自強!自強!學海何洋洋!誰歟操鑰發其藏?

鷺江深且長,致吾知于無央。

吁嗟乎,南方之強!吁嗟乎,南方之強!

自強!自強!人生何茫茫!誰歟普渡駕慈航?

鷺江深且長,充吾愛于無疆。

吁嗟乎,南方之強!吁嗟乎,南方之強!

校歌中“南方之強”的由來

 陳嘉庚先生在籌辦廈門大學之時,于1920年11月發表了“籌辦廈門大學演詞”,就強調要把廈大辦成“南方之強”。但是廈門大學作為“南方之強”被廣泛了解,是在抗戰時內遷長汀辦學時期。1940年8月至1941年,國民政府教育部舉行首屆和第二屆全國大學生學業競試,廈門大學均名列*,國民政府教育部全國通令嘉獎,廈大由此被廣泛稱譽為“南方之強”。然而,“南方之強”也并非僅指廈大的實力。

“南方之強”一詞出自《中庸》。原文為:“子路問強。子曰:‘南方之強與?北方之強與?抑而強與?寬柔以教,不報無道,南方之強也,君子居之。衽金革,死而不厭,北方之強也,而強者居之。故君子和而不流,強哉矯!中立而不倚,強哉矯!國有道,不變塞焉,強哉矯!國無道,至死不變,強哉矯!’”

由此可見,校歌中的南方之強,意指一種“寬柔以教,不報無道”,“和而不流,中立而不倚”,“國有道,不變塞焉;國無道,至死不變”的精神。意即用寬容大度來教育、對待他人,即使別人蠻橫無理也不要報復;平和而不隨波逐流,中立而不有所偏倚;國家和平安定時不改變志向,國家黑暗動蕩時也能夠堅持理想和操守,至死不變。這種“南方之強”也就是廈門大學自建校起就確立的精神,一種獨立自由,寬容公正,自強不息,堅韌不拔的中庸之道。

校慶日

每年4月6日是廈門大學校慶日

知名校友/廈門大學

李光前:愛國企業家

魯迅:詩人

林語堂:學者

余光中:詩人

易中天:文化學者

楊振寧:廈門大學名譽教授

李政道:廈門大學名譽教授

李遠哲:廈門大學客座教授

連戰:廈門大學名譽博士

李敖:廈門大學終身教授

盧嘉錫:*科學院院長

薩本棟:廈門大學校長

王亞南:廈門大學校長

汪德耀:廈門大學校長

傅鷹:廈大教授

林惠祥:廈大教授

唐世鳳:廈大教授

伍獻文:*科學院生物學部委員

陳景潤:中科院院士

謝希德:復旦大學校長

柯召:四川大學校長

鄧從豪:原山東大學校長

曹義孫:著名法理學專家、*政法大學法學教育研究與評估中心主任

曾融生:*科學院院士(地學部)

曾邦哲:國際系統遺傳學奠基人

劉再復:*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所長

闕端麟:*科學院院士

陳宜瑜: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會理事長

張存浩:*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

閔桂榮:中科院院士

林信樂:中科院院士

吳亮平:中華蘇維埃共和國國民經濟部部長

上官世盤:西昌*衛星發射測控系統部部長

葛文勛:*、二屆國際傳感學會主席

朱伯舜:美國紐約《華美日報》社董事長

李景昀:醫學家

吳伯雄:美國伯明翰大學電子計算機中心主任

林幼堃:美國佛羅里達大西洋大學講座教授

李小加:摩根大通*區主席

萬建華:*銀聯董事長兼總裁

董文標:海通證券董事長兼總裁

梁玉堂:民生銀行董事

黃滌巖:*銀行副董事長兼港澳管理處主任

李禮輝:*銀行副董事長兼黨委副書記

王永利:*銀行副行長

李仁杰:興業銀行行長

蘭榮 :興業證券董事長

王開國:海通證券董事長

黃輝畢:博管理咨詢全球執行副總裁

張必貽:*船舶重工集團公司副總經理

陳國鋼:新華人壽保險股份有限公司副總裁兼首席財務官

莊漢水:菲律賓實業家、慈善家

邵建寅:菲律賓實業家、慈善家

黃克立:香港實業家

黃保欣:香港塑膠商會會長

翁心橋:新華社香港分社科教部部長

黃望青:新加坡駐日大使

陳共存陳嘉庚之侄、名譽會長

徐世民:香港鏡報文化企業有限公司董事長

蔡悅詩:泰國華人實業家

劉光運:中航工業財務部副部長

沈覲泰:中油公司創辦人、總經理

陳振華:臺灣電力公司總經理

劉詩華:臺灣電信總局局長

嚴啟昌:臺灣公路局局長

楊延英:臺灣公路局總工程師

陳樹勛:臺灣*鋼鐵公司創辦人

陳俊德:臺灣*鋼鐵公司創辦人

夏荷生:臺灣郵政總局局長

傅百屏:臺灣稅務局局長

張克輝:*和平統一促進會會長

孫亞夫:海協會副會長

張高麗:現任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副總理

張銘清:廈門大學傳播學院院長

范麗青:新華社高級記者

何立峰:天津市委副書記、天津市政協主席

邱曉華:原國家統計局局長

朱崇實:廈門大學校長

吳宣恭:廈門大學黨委書記兼副校長

朱之文:原廈門大學黨委書記

林祖賡:廈門大學校長

田昭武:廈門大學校長、電化學家、中科院院士、廈大化學系49屆

王洛林:廈門大學黨委書記兼副校長

蔡啟瑞:廈門大學副校長

吳新濤:中科院院士

黃金陵:福州大學校長

陳傳鴻:廈門大學校長

王豪杰:廈門大學黨委書記

潘世墨:廈門大學黨委副書記

趙玉芬:廈門大學教授

陸文虎:總政藝術局局長

羅揚才:廈大*黨支部書記

蔡光舉:黃埔一期學生

潘懋元:廈大副校長、教育學家

鄧子基:廈大教授

葛家澍:廈大教授

余緒纓:廈大教授

錢伯海:廈大教授

張亦春:廈大教授

張馨:廈大教授

吳世農:廈大教授

張乾二:廈大教授

傅依凌:廈大教授

韓國磐:廈大教授

鄭蘭蓀:廈大教授

田中群:廈大教授

黃本立:廈大教授

萬惠霖:廈大教授

唐崇惕:廈大教授

林鵬:廈大教授

施建軍:對外經濟貿易大學校長

裘宗舜:江西財經學院副院長

施正鏗:青島海洋大學書記、校長

方宗熙:山東海洋學院副院長

王屏山:華南師范學院副院長

鄧力平:廈大教授

蘇文金:廈大教授

陳春聲:中山大學副校長

王偉廉:汕頭大學副校長

楊斌:閩江學院院長

高浩其:寧波工程學院院長

王瑞芳:廈門大學嘉庚學院院長

陳甬軍:*人民大學商學院副院長

黃少安:山東大學經濟研究院院長

陳安:廈大教授、法學院院長

張帆:建社會科學院副院長兼文學研究所所長

許懷中:福建省委宣傳部副部長兼省文化廳廳長

楊春時:廈大中文系教授

蘇增添:福建省副省長兼任福州市委副書記

李川:福建省副省長

陳樺:福建省委常委

汪毅夫:福建省副省長

謝先文:福建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

潘心城:福建省副省長

徐謙:福建省委常委兼省委政法委書記

朱亞衍:福建省人大副主任

杜明聰:廈門市人大常委會黨組書記

何少川:福建省委副書記兼省委黨校校長

李連寧:全國人大常委會副秘書長

俞可平:中央編譯局副局長

許又聲:國務院僑辦副主任

黃立圻:江西省政協副主席

方上浦:國家外匯管理局副局長

董大勝:國務院審計署副審計長兼黨組成員

孫寶厚:國務院審計署總審計師兼黨組成員

張通:財政部部長助理兼黨組成員

謝鴻光:國家統計局副局長

徐一帆:國家統計局副局長

曾麗瑛:國家糧食局副局長

陳榮書:全國總工會副主席

李建國:福建省漳州市市長

黃志光:廣東省汕頭市委書記兼市人大常委會主任

劉昆:廣東省財政廳廳長

陳修茂:廈門市委副書記

江曙霞:廈大教授

李鋒:廣東省深圳市委常委兼常務副市長

吳培文:廈大教授

陳培愛:廈大教授

曾晶:廈大新聞傳播學院副教授

陳偉鴻:2001年央視挑戰主持人銅獎

楊錦麟:鳳凰衛視主持人,廈大歷史系畢業

北村:作家,廈大中文系81級本科

賴軍:共青團福建省委書記

陳冬:中共福建省漳州市委書記、市人大常委會主任

雷春美:共青團福建省委書記、福建省南平市市委書記

張曦:香港駿華投資集團董事會主席

林峯:香港歌手和演員,在96屆建筑系讀過一年

洪永淼:美國康奈爾大學經濟學系終身教授

類似“廈門大學”
與“廈門大學”相關的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