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一级aα片_av女人乱码中文字幕_18女人水多性高朝床叫视频_亚洲欧洲日韩AV

當前位置: 百鳴 > 教育網站 > 高校大學 > 福建高校

華僑大學

網站地址:
網站名稱:
華僑大學
網站熱點:
華僑大學,第十九周會議通知,第十八周會議通知
登陸狀態:
正常
網站品質:
5
世界排名:
-
更新日期:
2022/4/23 18:10:25
網站介紹:
華僑大學
網站百科

學校簡介/華僑大學

華僑大學華僑大學是*著名高等學府,創辦于1960年,校區分別坐落于*著名僑鄉福建省廈門市和泉州市,學校直屬國務院僑務辦公室領導。

華僑大學是國家重點建設的綜合性大學。在50多年的辦學歷程中,周恩來李先念、習近平、胡錦濤、鄧穎超、賈慶林李長春等黨和國家領導人先后為學校建設與發展做出重要指示。

華僑大學堅持“面向海外、面向港澳臺”的辦學方針,秉承“為僑服務,傳播中華文化”的辦學宗旨,貫徹“會通中外,并育德才”的辦學理念。學校實行校長負責制,國家領導人廖承志、葉飛親自擔任首任、次任校長。現任校長為海內外著名華文教育學家、博士生導師賈益民教授。

華僑大學是新*最早實行董事會制度的大學。學校董事會由海外華僑、港澳同胞、歸僑等各界著名人士、專家、領導組成,莊希泉、胡平、賈慶林、陳明義、宋德福、何厚鏵等先后任華僑大學董事會董事長或名譽董事長。

華僑大學華僑大學始終堅持以學生為本,為學生成長成才創造良好環境和條件,致力于全面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學校是國家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基地。學校以中華優秀文化為主導,博采世界各種進步文明之長,借鑒各國優秀文化,全面推進素質教育,形成了“一元主導,多元融合,和而不同”的校園文化,著力培養具有國際視野、創新型、重實踐、有擔當的高素質人才。近年來,華僑大學學生在國內外各類比賽中成績驕人。在國際奧林匹克運動會、全球建筑畢業設計大賽、模擬聯合國大會、美國(國際)大學生數學建模競賽、全國大學生創業設計大賽、全國大學生電子設計大賽、全國大學生數學建模大賽、全國軟件專業人才設計與創業大賽、全國大學生結構設計大賽、全國大學生工業設計大賽、全國大學生英語競賽等國內外各學科大賽中,華僑大學屢獲大獎;學生男子籃球隊在*大學生籃球聯賽(CUBA)十五屆賽事中獲得八次總冠軍;學校連續兩年獲全國高校校園文化建設優秀成果一等獎。

歷史沿革/華僑大學

華僑大學于1960年由國家創辦,是一所為方便華僑青年回國升學而設的大學。屬中華人民共和國華僑事務委員會領導,首任校長由中僑委主任廖承志兼任。學制5年(醫學系醫療專業為6年)。1963年華僑集資興建陳嘉庚紀念堂,1983年落成。紀念堂矗立在校園中心,成為學校的主建筑。

1960年,華僑大學中文系漢語言文學專業招收學生,暫借福建師范學院上課。1961年秋,增設數學系應用數學專業和化學系化學專業,借集美華僑補習學校上課。校舍陸續建成后,遷回泉州。1962年,增設政治系政治教育專業、物理系物理專業、熱帶作物系熱帶作物栽培專業。1963~1965年,先后增設醫學系醫療專業、土木建筑系工業與民用建筑專業及農田水利專業、化工系無機物工學專業和基本有機合成專業、外語系印尼語專業、英語專業和日語專業。至1965年秋,連同設在北京的藝術系,全校共有11個系15個專業,在校學生2300多人,教師480多人,干部職工340多人。至1966年夏,該校共畢業兩屆學生228人。華僑大學90%以上的學生來自東南亞等17個國家和地區,以印尼華僑青年為多數。華僑學生熱愛祖國,學習勤奮,外語基礎較好,文體活動開展活躍。1966年,華僑大學已建成校舍9萬平方米,購置圖書30多萬冊,期刊1.4萬多冊,其中外文書刊2萬多冊,建成理、工、醫、農等幾十個實驗室及外語視聽教室,還設有印刷廠、自來水廠、小學、幼兒園及其他福利設施。“文化大革命”期間學校停課,1969年底,被迫停辦,多數教師、干部下放勞動,圖書、儀器設備被分給其他單位,校舍分配給福建醫科大學使用,校產、家具損失殆盡。

1978年4月,國務院批準教育部和僑務辦公室報告,決定復辦華僑大學,專業設置以工科為主,理工結合,學制4年,以招收海外華僑以及港、澳、臺青年學生為主,同時招收部分國內僑屬子女。復辦后的華僑大學,設有土木工程、機械工程、化學化工、計算機科學、電子工程、數學和物理等7個系。并開辦專修班和夜大學。復辦不久,在國務院僑務辦公室的領導下學校開始籌備設立華僑大學董事會,1980年元月,華僑大學董事會正式成立并召開*屆一次會議。1980年開始,華僑大學對招收華僑、港澳臺學生,采取單獨命題,提前考試和錄取的辦法。

1983年被*政府確定為國家重點扶持大學。1983年后,增設建筑系、*文化系、外語系、旅游系和藝術系等。2002年11月,國務院僑辦與廈門市政府簽訂共建華僑大學廈門校區協議。2004年1月3日,廈門校區一期568畝土地鐵絲網圍欄開工。2004年11月7日,占地面積2000畝的廈門校區工程正式動工,華僑大學廈門校區綜合教學樓、鄭年錦圖書館、王源興國際會議中心等三項工程舉行了奠基典禮。2006年10月,廈門校區一期主體建設工程宣告竣工,并于10月16日舉辦正式啟用儀式和校區開學典禮。

辦學規模/華僑大學

師資力量

截至2013年6月,學校共有教職工2371名,其中專任教師1323名,高級職稱人員604名,占專任教師總數的45.7%;具有博士學位教師602名,占專任教師總數的45.5%。有雙聘院士4名,“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1名,國家“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人選2名,國家“青年千人計劃”入選者1名,教育部“優秀青年教師資助計劃”入選者1名,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入選者12名;福建省海西產業人才高地創新團隊領軍人才1名,福建省引進高層次創業創新人才(百人計劃)1名、創新團隊1個,福建省“百千萬人才工程”人選者17名,福建省“閩江學者”16名,福建省優秀專家2名,福建省杰出科技人才1名,福建省“高校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入選者36名,福建省“高校杰出青年科研人才培育計劃”入選者19名,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50名。
學校聘請了麥克·法登(Daniel L.Mc Fadden)、戴維·格羅斯(David J.Gross)、羅賓·沃倫(J.Robin Warren)、厄溫·內爾(Erwin Neher)、楊振寧等諾貝爾獎得主以及饒宗頤、盧秉恒、金庸、李君如、李景源、蔡昉、李培林、席酉民、龍永圖等大批國內外著名專家學者擔任名譽教授、客座教授、講座教授或兼職教授。 

院系設置

● 信息科學與工程學院      華僑大學信息科學與工程學院(簡稱信息學院)成立于2000年5月,由以前的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系、電子工程系、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系組建而成。目前,信息學院有計算機科學與技術、軟件工程、網絡工程、電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電子科學與技術、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自動化八個本科專業;有物理電子學、計算機應用技術、電工理論與新技術、信號與信息處理、光學五個碩士學位授予點;有計算機應用技術、電子與通信二個工程碩士專業。在校全日制本科生達3000多名,研究生近200名。
信息學院現有教職工150多人,其中教授23人,副教授32人;教師中具有博士學位的有15人,在職攻博10人,具有碩士學位的42人。學院還聘請王啟明院士、高慶獅院士等10多位著名專家學者為客座教授或兼職教授,定期到學院講學或指導工作。

信息學院物理電子學是福建省重點學科和國務院僑辦重點學科,計算機應用技術是國務院僑辦重點學科。學院歷年來獲得省部級科技進步獎6項。2000年以來承擔*科研項目8項,省部級科研項目50多項;發表學術論文600多篇,其中被SCIEI收錄120篇,被引用100多篇次;出版專著、教材10部;取得專利12項。信息學院的各個學科在長期發展中都形成了自己的研究方向和特色,取得了高水平的研究成果。在光傳輸與非線性光學、激光與光電子技術、半導體光電子材料與器件、圖像編碼與傳輸、圖像圖形處理與模式識別、信號檢測與智能控制、系統建模與優化、電子電路系統及設計自動化等方面的研究在國內有一定的知名度。近年來學院正在多個學科的交叉點上尋找新的發展方向和生長點,在注重基礎研究和學術研究的同時,積極開展技術開發和科技成果的轉化。

學院以本科教育為主,重視基礎,重視對學生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的培養,不斷深化教學改革,努力提高教學質量。近年來,獲得省級優秀教學成果獎二項,省級精品課程二門,校級優秀教學成果獎20多項,校級精品課程10多門。在實驗室建設方面,近年來投入用于本科教學的實驗室建設經費1200萬,實驗室面積超過一萬平方米,實驗儀器設備價值3000多萬,能開出本科課程的所有實驗項目。

信息學院本科教學的辦學特色主要體現在加強學生創新實踐能力的培養。學院對課程體系進行優化,增加實驗總學時,規定必修3個創新實踐學分,改革實踐教學內容,建立校內生產實習基地,與企業共建實驗室,建立開放式的創新實驗室,認真組織生產實習,加強對學生科技部活動的引導和扶植,組織學生參加校內外各種競賽。幾年來,在全國大學生電子設計競賽和挑戰杯競賽中均取得很好的成績,2001年獲得全國大學生電子設計競賽一等獎1隊,二等獎4隊;在福建省大學生電子競賽中,獲獎項目數一直居于福建省高校之首。

●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 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原名:化工學院)是華僑大學成立最早的一個學院。在教育體制和教學改革的不斷深化、完善中,在學院全體老師的共同努力下,經過幾年的學科整合和開拓進取,現已發展為擁有博士、碩士、本科等多層次辦學的學院。學院下設四個系即:材料科學與工程系、環境科學與工程系、生物工程與技術系、化工與制藥工程系。學院現有教職工120人,其中教師86人,實驗人員24人,行政人員10人,組成了一支知識和年齡結構合理、科研和教學經驗豐富的教師隊伍。在86名教師中有教授23人,副教授24人,具有博士學位33人,目前我院在校生近1500人,其中博士生13人,碩士生206人。

目前,院擁有兩個國務院僑辦重點學科:材料學、生物化工、兩個福建省重點學科:材料學、生物化工;兩個博士點:材料學、生物化工;十一個碩士點:材料學、化學工程、生物化工、材料物理與化學、高分子化學與物理、無機化學、物理化學、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材料加工工程、環境工程、應用化學;兩個工程碩士領域:材料工程、化學工程;創辦八個本科專業:應用化學、化學工程與工藝、生物工程、材料科學與工程、環境工程、生物技術、環境科學、制藥工程。

近年來,學院把學科建設列為學院工作的重中之重,加快學科交融和優化組合;同時狠抓教學改革,調整專業設置和加強學科方向整合,形成了具有專業特色的、高層次和多層次辦學條件的新局面。

學院歷來堅持教學與科研并重的指導思想,要求教師既要教學又要搞科研,在搞好教學的同時,努力提高科研水平,回報社會,擴大影響。近五年來,我院共承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16項,福建省重大、重點、國際合作項目16項,福建省自然科學基金項目47項,福建省青年科技人才創新、教育部留學回國人員科研啟動基金項目、國務院僑辦科研項目、泉州市科技計劃等項目32項,企事業委托及其他橫向課題20多項。獲福建省科學技術進步三等獎3項,國際發明專利2項,*發明專利10項,通過福建省科技廳、教育廳鑒定的科研成果7項,獲福建省自然科學優秀學術論文二等獎5項、三等獎4項。發表學術、科技論文600多篇,其中SCI收錄130多篇、EI收錄30多篇;20多人次參加國際學術會議,成功舉辦了全國性和國際性學術會議。

全院教職工始終保持艱苦創業、勵精圖治、奮力拼搏、鍥而不舍的精神,各項工作都取得了可喜的成績,特別是2001年院黨總支*福建省委和華僑大學黨委授予“先進基層黨組織”稱號;2002年我院被全國總工會授予“全國五一勞動獎狀”先進單位稱號;2003年院工會獲福建省“模范職工小家”稱號。

●機電及自動化學院 華僑大學機電及自動化學院的前身為機械工程系,創辦于1978年,1979年開始招生,后改名精密機械工程系,1997年改名為機電工程系。2001年6月1日成立學院,設4個系:制造工程系、設計工程系、機電工程系、測試與控制工程系。目前學院擁有1個博士點:機械制造及其自動化,5個碩士點:機械制造及其自動化、機械電子工程、機械設計及理論、測試計量技術及儀器、檢測技術及自動化裝置,1個機械工程領域碩士點,4個本科專業:機械工程及其自動化、測控技術與儀器、工業設計、材料成型與控制工程。現有教職員工87人,其中教授15人,副教授16人,具有博士學位的年輕教師24名。目前在校學生1024名,其中碩士研究生101名,博士研究生17名。學院具備了一支年齡和知識結構比較合理、研究方向穩定明確的學術梯隊,多年來,圍繞“自動檢測與控制”,“硬脆材料加工”,“CAD/CAM技術”,“電磁流變技術”,“機械系統動力特性分析”, “快速成形技術”和“精密加工技術”等領域開展廣泛而深入的科學研究,承擔了數10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計委重大科技計劃項目、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和“優秀青年資助教師計劃”項目,福建省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面上項目、福建省科技計劃重大、重點項目。若干科研項目已處于國際前沿水平。同時,緊緊依托產業背景和區域經濟優勢,廣泛開展橫向技術開發與技術服務,形成了明顯的研究特色,為地方經濟建設與社會發展做出了應有的貢獻。20多年來,先后出版專著和統編教材近30部,獲全國或大區優秀科技圖書一、二等獎5次。近5年發表學術論文600余篇,其中被SCI、EI、ISTP收錄論文70多篇,10余項科研成果獲國家和省部級獎。

學院擁有石材加工研究福建省高校重點(開放)實驗室、機電控制及自動化省級重點實驗室、模具技術研究中心、數控技術研究所、機電產品創新設計研究所等研究機構。2003年9月和2005年3月,機械制造及其自動化學科先后杯確定為福建省重點學科和國務院僑辦重點學科。
學院非常重視對外學術交流活動,近年來先后派出多名教師赴美國英國德國日本開展合作研究,目前與美國麻省大學機械與工業工程系、美國堪薩斯州立大學制造與系統工程系、

香港科技大學機械工程系的幾位教授建立了聯合培養研究生或合作研究的關系。
長期以來,學院始終堅持以學科建設為龍頭,不斷深化教學改革,全面提升人才培養質量。近5年來,承擔了世行貸款高等教育改革項目“21世紀初一般院校工科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研究和實踐”、福建省新世紀高等教育教學改革工程資助項目“面向海外和沿海機械工程專業改革與實踐”等多項教改課題,獲得福建省優秀教學成果二等獎2項、福建省研究生精品課程1項和多門福建省優秀課程。

學院長期重視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創辦了華僑大學創新設計協會,組織引導學生積極參加課外科技活動,并取得了可喜的成績。 5年來,機電學院學生先后獲得了全國“挑戰杯”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二等獎6人次、三等獎1人次;全國“挑戰杯”大學生創業計劃大賽三等獎4人次;獲得福建省“挑戰杯”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一等獎3人次、三等獎3人次,充分展示了機電學院學生的創新、創造、創業能力。

●土木工程學院 華僑大學土木工程學院成立于2004 年 10 月,下轄3個系:土木工程系、建設管理系、市政工程系。前身是創辦于1964 年春的華僑大學土木工程系,師資骨干力量主要來自清華大學、同濟大學、天津大學等國內著名學府的土木工程系。現有結構工程博士學位授權點1個;結構工程、工程力學、防災減災工程及防護工程等3個碩士學位授權點、建筑與土木工程領域工程碩士學位點1個、高校教師在職攻讀結構工程碩士學位點1個;省、部級重點學科2個以及土木工程、工程管理、給水排水工程、土地資源管理等4個本科專業,2004 年經國務院僑辦和澳門特區政府批準,在澳門舉辦“工程管理”專業專科——本科學歷班,已經形成了工程學科與管理學科相輔相成的本、碩、博教學和科研體系。學院現設有7 個研究所:“土木與環境工程研究所”、“鋼結構研究所”、 “房地產研究所”、“工程結構診斷與防災研究所”、“巖土工程研究所”、“新型建筑材料研究所”和“土木工程檢測中心”;并擁有兩個校級實驗室及下轄7個實驗分室:材料與勘測實驗室(含工程管理虛擬實驗室、建筑材料實驗室、材料力學實驗室、土力學實驗室、工程勘測實驗室)以及結構與環境實驗室(含工程結構實驗室、水力學實驗室);學院還擁有1個微機實驗室和1個學科專業資料室。  

學院現有專職教師51人,其中教授15人,副教授22人,已獲得博士學位16人、已獲得碩士學位15人,“雙師型”教師(具有國家注冊監理工程師、一級注冊結構工程師注冊建筑師注冊造價工程師房地產估價師土地估價師等執業資格)29人。有2位教師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部分教授在學科領域內具有一定的學術影響。1998年以來,先后有9門課程被評為福建省優秀課程、華僑大學優秀課程;6門課程獲福建省、華僑大學精品課程建設立項;12門課程獲福建省、華僑大學優秀課程、網絡課程建設立項;10項獲福建省、華僑大學教育教學改革立項;5項獲福建省、華僑大學優秀教學成果獎;5人獲華僑大學教學優秀特別獎。2002年以來,先后承擔和完成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國家“863”子項目、國務院僑辦重點項目、省部級重點和基金項目等各級縱向課題87項,科研經費187.55萬元,承擔和完成橫向科研課題、技術服務和科技開發項目136項,科研經費1186.08萬元。獲得省部級以上科技進步獎17項,完成科研項目鑒定9項;發表論文379篇,其中被SCI、EI、ISTP收錄55篇,13篇獲得優秀論文獎;出版著作、教材20部,編寫規范、規程2部。學院現有學生830人,其中境外學生38人,分別來自香港、澳門、菲律賓、馬來西亞等地。在開展豐富多彩的第二課堂活動和社團文化的同時,學院始終把握重視活動設計、展示多元文化,發揮學生的創造性、構建特色項目、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的理念。學院啟動了學風建設“雨露工程”、“黨建工作年”計劃,結合專業課教學開展系列課外活動,如大學生結構設計大賽、力學大賽、電子橋梁設計大賽等,在校內頗具影響;積極組織學生參與科技競賽,如全國、省、校的大學生“挑戰杯”科技作品競賽和“挑戰杯”創業大賽等,夯實了學生的專業基礎;積極參加校科技文化藝術節、境外生文化節、五?四大合唱、CUBA、廈門國際馬拉松賽、暑期社會實踐活動、*尋根之旅、社團活動月、運動文化節等。健康向上、百花齊放的校園文化藝術活動,大大提高了學生的文化素質。土木工程系(學院)至今已經培養研究生22屆,本科生29屆,畢業生近4000人,校友活躍在土木建筑行業及其他領域,頗有建樹。他們捐資設立了“華鋼獎學金”,“土木教育基金”和“歐美大地獎學金”等,激勵在校學生勤奮好學,不斷進取。

1997 年,土木工程系建筑工程專業通過了第二批全國高等學校專業教育評估;2002 年,拓寬后的土木工程專業再次通過全國高等學校專業教育評估;2005 年工程管理專業接受全國高等學校專業教育評估。2005年土木工程學院將在華僑大學廈門校區首批招生,土木工程學院迎來了新一輪的發展機遇,將全力致力于學科建設,實現人才培養、科學研究、教學水平上質量、出成果,努力開創學院發展的新局面。

●建筑學院 華僑大學建筑系是建筑師的搖籃,對海內外招收建筑學本科生和碩士學位研究生。建筑學專業是國務院僑辦批準的重點學科之一。
主要注重于建筑學綜合科學技術和文化藝術兩方面的內容,著眼于創造適宜人類生存的良好環境。本專業旨在培養高級建筑設計人才,為海內外社會發 展服務。
華僑大學建筑系于1996年7月通過全國建筑學專業評估,(當時國內僅有14所高校通過此評估),畢業后工作三年可參加一級注冊建筑師資格考試,學生獲得的學位證書受國際承認。
本科專業學制五年,畢業后授予建筑學學士學位;研究生學制三年,畢業后獲工學碩士學位,目前的研究生專業設有建筑設計及其理論和建筑歷史及其理論兩個學位。
本科專業的主要課程有:建設設計、建筑歷史、建筑理論、城市規化、景觀設計、建筑物理、建筑設備、建筑構造、建筑制圖、計算機制圖。目前,建筑系在研課題有,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3項,福建省自然科學基金項目 2項。在閩南地域建筑研究方面已取得豐碩成果。

華僑大學建筑系的前身是土建系建筑學教研室,現在的建筑系建筑學專業是在此基礎上,為了滿足海外華人、華僑青年回國深造,適應海內外建筑事業發展的需要在前國家教委、國務院僑辦和福建省政府的通力支持下,經過一年多的籌備,于1983年5月獲準正式成立的,該專業學制五年,具有建筑學學士學位授予權。

初創(1983-1989):華僑大學建筑系在政府、海外華人華僑和兄弟校的關懷與支持下,起點高、發展快、體制規范、辦學條件日趨完善。 建筑系創辦之初,得到同濟大學天津大學建筑系的鼎立支持。1983年,天津大學童鶴齡教授南調華僑大學擔任首屆系主任。面對初創時的諸多困難,他事必躬親,雷厲風行,作出了歷史性的貢獻。同濟大學李德華教授為建筑學專業制定了一套博采眾長的教學計劃,羅小未教授擔任名譽系主任,并親臨教學*線講授外國建筑歷史及其它理論課程。國內外著名學者先后來校講學和訪問,并提出許多有關辦學的遠見卓識,對建筑系的發展和提高起了重要作用。 華僑大學建筑系的成長,一直受到各級政府的關懷和海外僑胞的贊助,特別是1989年,旅菲華僑施文種先生捐資百萬,在建筑系原有用房的基礎上,擴建了辦公樓和教學用房。教學所需的儀器設備和圖書資料不斷充實,初具規模。 建筑系創辦之后,在積極尋求海內外支持的同時還積極引進人才,使教學工作在面向海外、緊跟時代的思想指導下,走上正軌,穩步提高。

發展(1990-1994):持續發展更上層樓,辦學特色逐步形成。 到1990年,無論是師資隊伍還是教學設施都具備了一定規模,達到了一定水平,教學和行政管理也逐步走上了規范化的道路。建筑系在多年工作的基礎上,強化教學管理,加強科研工作,合理組建學科梯隊,于1992年在激烈的競爭中進入部級重點學科的行列。1993年又申報了碩士點,盡管當時建筑系的條件還不完全具備,但在校領導和兄弟院校的支持下,經過全系的努力,取得了建筑設計及其理論專業的碩士授予權,并與1995年招收了*批研究生。

評估(1995-至今):以評估促發展,實現新的飛躍 建筑學專業教育評估是關系到與國際接軌、與注冊建筑師制度銜接的一項重要舉措。96年建筑系對自身條件作了全面的分析,與兄弟院校作了橫向的比較,深感我校建筑系近幾年雖有較大發展,但畢竟歷史短、底子薄,與評估條件對照來看,師資、設備、管理等方面尚存在不足之處。全系師生在校領導的鼓勵和支持下,決心一搏,以評估促發展,以此展開了評估攻堅戰。1995年投資了135萬元改善教學環境,其中包括擴建教學樓、更新實驗室和增加圖書資料等;引進高資歷、高水平教師;在硬件得到充實的同時,加大力度強化軟件:完善課程設置,規范教學管理,加強教風、學風建設。最終建筑學專業有條件通過評估,取得建筑學學士學位授予權。

德育:堅持學生素質教育,促進全面發展 華僑大學是一所開放型、外向型的學校。改革開放的深入和一國兩制的成功實踐,香港、澳門的相繼回歸,華大擁有越來越多的海外青年來校求學深造,具有"一校兩生"的辦學特色。在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的要求下,校黨委強化了德育工作的領導,形成了具有僑校特色的德育工作新格局。 建筑系黨總支遵循學校德育工作思路,結合形式變化充實教學內容,形成了具有自己特色的德育教學體系,同時建立了教育、管理與實踐相結合的運作機制,有效的增強了德育工作的整體效應,促進兩類學生素質的提高。

華僑大學建筑系多層次辦學,畢業生響譽海內外 至1995年,華僑大學建筑系已招收本科生十七屆,其中半數以上來自海外及港澳臺地區。畢業生多數已成為職業建筑師或政府職員,并成為本行業中的骨干力量。華僑大學建筑系正在迅速成長,但與國內外老資格的建筑系相比,她還年輕,還有不足之處。但年輕意味著朝氣,年輕具有獨特的優勢,在歸國求學的海外華人及華僑青年面前,華僑大學建筑系是*學科之一。展望二十一丗紀,華僑大學建筑系在弘揚華夏文化、團結海外華僑華人、促進祖國統一的大業中,必將發揮更大的作用。

●商學院 商學院是在前經濟管理學院所屬的國際經濟與貿易系、信息管理與電子商務系、工商管理系的基礎上,經過學科整合后于2004年10月成立的;現設有國際經濟與貿易系、金融學系、經濟學系、電子商務系等四個系;具有數量經濟學博士點,數量經濟學、區域經濟學、金融學等三個碩士點,國際經濟與貿易、金融學、電子商務、物流管理等四個本科專業;其中數量經濟學為福建省和國務院僑辦重點學科。學院現有數量經濟與技術經濟研究所、臺灣經濟研究所兩個校級研究所,設有電子商務研究中心、WTO研究中心、物流系統工程研究所等科研機構;學校、學院分別建有實驗中心和專業實驗室,配備有先進的實驗教學設備為學院教學和科研工作提供軟硬件支持。

學院現有教職工67人,專職教師58人,教師中有教授8人,副教授20人,博士生導師有吳承業校長、胡日東院長等7人(其中外聘3人);教師中具有博士學位者9人,具有碩士學位者35人。
全國政協委員、華僑大學校長、黨委書記吳承業教授為數量經濟與技術經濟研究所所長、數量經濟學學科帶頭人。

學校聘請了前國家信息中心副主任、*數量經濟學會名譽會長、著名經濟學家、博士生導師烏家培教授為商學院名譽院長、特聘教授,聘請了*社會科學院數量經濟與技術經濟研究所學術委員會副主任、博士生導師沈利生教授為特聘教授,聘請中山大學管理學院副院長謝康教授為數量經濟學專業博士生導師。

近幾年學院教師主持和參與2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和8項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參加了20余項省部級科研課題研究,發表論著300余篇(部),榮獲省、市優秀科研教學成果獎10余項。
學院現有23個本科班,有1900余名本科生(其中境外生200余人),有100余名研究生(其中博士生20余人),各級各類在校生人數近2000人。

商學院在華僑大學“面向海外、面向港澳臺、面向海峽西岸經濟區”為辦學方針的引領下,遵循華僑大學“會通中外、并育德才”的辦學理念和“寬容為本、和而不同”的校園精神,廣納各方英才,加強師資隊伍建設;學院強化管理工作,合理規劃,適時調整專業結構和學科方向,努力培育專業優勢和特色;以本科教育為主,博士點、碩士點等辦學層次協調發展,并盡可能地擴大研究生招生規模,不斷提高辦學水平和層次。力爭把 數量經濟學優勢學科做強做大,把國際經濟與貿易和金融學熱門專業辦出特色,把電子商務和物流管理新設專業辦出水平;努力盡早實現由教學型向教學研究型學院的轉變;力爭使“數量經濟學學科”進入全國同類學科的先進行列。

●工商管理學院 華僑大學工商管理學院于2004年10月成立,是由原華僑大學經濟管理學院的工商管理系、信息管理系、市場營銷系等組建而成。目前,學院有企業管理系、人力資源管理系、市場營銷系和信息管理系,還擁有華僑大學工商管理研究所、東方管理研究中心兩個科研機構。其中,工商管理研究所下設7個研究中心,即企業制度和人力資源管理研究中心、信息管理與知識管理研究中心、戰略營銷管理與營銷競爭力研究中心、財務研究中心、國際企業管理研究中心、物流管理研究中心和管理軟件研究中心。著名經濟學家、原國家信息中心副主任、*信息協會副會長、*數量經濟學會和*信息學會創始人烏家培教授擔任名譽院長。

學院集博士、碩士、學士等不同專業層次的辦學體系,擁有企業管理博士點1個;企業管理、技術經濟及管理、管理科學與工程等碩士點3個;工商管理、人力資源管理、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市場營銷、財務管理等本科專業5個;“企業管理”為部級重點學科。

目前,在學院學術梯隊中,既有理論造詣高深、科研成果豐碩的資深教授,又有一批年富力強、在學術上表現突出的年輕教授和博士。學院現有教職工50余人,專任教師45人,其中博士生導師8人,教授13人,副教授16人,博士9人,在讀博士13人。學院的各層次的全日制學生1805人,其中博士生33人,境外博士生占42%;碩士生90人,境外生占24.4%;本科生1759人,境外生占12.8%并分別來自菲律賓、馬來西亞等12個國家和地區。此外,企業管理碩士高校師資班21人,澳門會計學本科文憑班48人。學院教師先后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2個、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5個,中日合作項目3個,省部級項目近50個;正式出版著作20余部,發表論文800余篇,并有20多項科研成果獲得省、市級社科優秀成果獎。同時,學院還與日本、港澳臺等國家和地區的高校以及*社會科學院、國家信息中心等學術研究機構建立了長期、友好的學術交流與合作關系。

長期以來,學院在堅持“寬口徑、重基礎”培養模式的同時,加強對學生創新、創業能力的培養,并形成了與專業學習緊密結合具有特色的第二課堂活動。學院學生在近三屆的全國大學生“挑戰杯”科技作品競賽中獲全國一等獎1個、二等獎3個;全國大學生“挑戰杯”創業大賽銀獎2個,銅獎3個。學院中的工商管理專業自1985年辦學以來,已培養兩地生達2500余人,其中有不少已成為優秀的企業高層管理人才或擔任著政府部門的重要職位,包括澳門特別行政區貿促局主席、銀行行長、縣級市領導,以及大型跨國公司的部門經理等。

占地12800平方米的陳守仁經管大樓氣勢恢宏、雄偉壯觀,為學院的教學、科研和行政辦公提供了良好的環境。學院的實驗中心擁有200余臺高配置的電腦設備和網絡系統。圖書館經管分管藏書3萬多冊,中文期刊1260多種,外文期刊百余種。同時,華僑大學鏡像點容納了如*學術期刊網CNKI)、萬方數據資源系統人大復印報刊資料全文數據庫ProQuest Information and Learning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等系列的數據資源網站,文章記錄達幾十萬條,這些都為學生的專業學習與實踐創新以及教師的教學與科研提供了良好的條件。

學院將按照學校“面向海外、面向港澳臺”的辦學方針,按照“一校兩生,因材施教”的培養模式,進一步加強學科建設,著力提升辦學實力和辦學水平,為適應新形勢下學生的成才要求,努力為海內外培養更多、更好的管理人才。

●旅游學院 華僑大學旅游學院成立于2004年,前身華僑大學旅游系(創建于1983年)是我國經教育部批準成立較早的高等旅游院(系)之一,也是國內較早具有旅游管理專業碩士學位授予權的單位之一。旅游學院還是教育部旅游高職高專教學指導委員會副主任單位、全國旅游院校協作會常務理事單位、《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等國際權威專業學術刊物的編委單位、*地理學會旅游地理專業委員會委員單位。旅游學院下設旅游管理、飯店管理、旅游規劃與景區管理3個系,并轄有旅游科學研究所和景觀規劃設計中心2個科研機構及旅游學院實驗中心;華僑大學閩澳研究所也掛靠在旅游學院。現任院長鄭向敏教授,副院長黃遠水副教授,黨總支副書記張芬芳

旅游學院發展至今,擁有一支業務精、實力強、結構合理的師資隊伍,多數教師在國內外旅游企業掛職鍛煉半年以上,具有豐富的旅游企業實踐操作經驗。現有教職工31人,其中高級職稱12人,具有博士學位或在讀博士9人。學院還常年聘請40多名國內外著名專家及旅游企業高層管理人員為兼職教授、兼職副教授。

旅游學院目前已形成一個具規模、有特色、多層次培養旅游專門人才的學科體系,具有博士(旅游企業管理、休閑與娛樂管理、區域旅游發展戰略等3個方向)、碩士(旅游企業管理、旅游資源與文化、休閑與娛樂管理、區域旅游發展戰略、區域旅游開發規劃等5個方向)、本科(旅游管理、資源環境與城鄉規劃管理等2個專業5個方向)、高職(旅游服務與管理專業、國家旅游高職高專重點示范單位)、高職本、碩士學位課程進修班等層次較為完整的辦學結構。現有本專科學生800多人,博士碩士研究生51人。畢業生就業率達到95%。目前已培養研究生及本專科各類畢業生2500多名(其中境外學生500多名),畢業生遍及世界各地,大多數已成為各地旅游業的骨干力量。

旅游學院注重科研工作,其科研隊伍一直在從事旅游企業管理、旅游社會學、旅游規劃等方向的理論研究,是國內旅游營養學、旅游服務學旅游安全學等學科的開拓者之一,并擁有國內*旅游安全領域的國家社科基金課題《我國旅游安全保障體系研究》 。 近年來,旅游學院教師先后完成20多項國家、省、部級科研課題及國際交流合作項目,出版了各類專著和教材30余部,擁有國家“十五”規劃教材2部,發表學術論文600余篇,其中發表于旅游類核心期刊《旅游學刊》的論文數在全國的旅游院校中一直居于前列。旅游學院教師在開展教學科研的同時,注重對實踐的指導與驗證,先后承擔省內外各級旅游發展規劃30余項。

旅游學院注重國內外學術交流,曾對內地和香港、臺灣、澳門、日本、美國以及東南亞各國和地區的旅游院校及企業進行過廣泛的考察調研,掌握了旅游學科領域的較新發展動態,并與*社會科學院北京大學天津大學南開大學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香港中文大學香港理工大學澳門旅游學院加拿大滑鐵盧大學日本長崎縣立大學韓國木浦大學等海內外相關知名教學科研機構建立了長期良好的合作關系。

旅游學院注重實踐教學環節,注重加強學生專業技能的培養。多數專業教師到過日本、香港等地的高校、旅游企業進修學習,部分教師擔任國內酒店管理公司顧問。目前擁有可濃實訓餐廳、客房實驗室以及20多家高星級酒店和旅游景區的校外學生定點實習、實踐基地,還有眾多聯系緊密的海內外共建合作的企業院校。校內實訓基地在實踐教學中成果顯著,受到了中央電視臺(二套)、福建電視臺人民日報光明日報等多家新聞媒體的專題報道。此外,學院多年來還積累了豐富的相關專業書籍和資料文件,目前有各類藏書10多萬冊(其中外文藏書約2萬冊),1985年以來的各類專業期刊報紙60多種(其中外文期刊報紙10多種)。經管實驗中心及校圖書館還配備有教師與研究生專用的電腦機房和一批國內先進的軟件和設備,學校圖書館及經管豐富的藏書和方便快捷的各種網絡學術期刊資源為學院的教學科研提供了優越的條件。

20年來,華僑大學旅游學院堅持走“面向海內外、面向企事業,校企結合、廣泛交流”的開放式辦學路線,在教學、科研、國際交流等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績。華僑大學旅游學院將以開放的視野,把握時代脈動,以堅實的腳步迎接未來的挑戰,以更健全的學科體系、更厚實的理論和實踐培養更多的旅游人才,為我國蓬勃發展的旅游事業做出自己的貢獻。

●法學院 華僑大學法律系成立于1985年,2003年9月改名法學院。現有法學一個本科專業,有經濟法、民商法、國際法與刑法專業四個碩士點和法律碩士專業學位點。法律系首任主任為著名僑務活動家、知名法學家、前任華僑大學校長莊善裕教授,現任法學院院長為我國著名的訴訟法專家、*社會科學院訴訟法教研室主任、博士生導師王敏遠教授。
華僑大學法學院是福建省重要的法律人才培養基地。截至2004年9月,法學院學生總數1515人,其中校本部本科生1077人、統招研究生76人、澳門專科/本科和研究生362人。現有專職教師44人。其中教授8人、副教授16人、講師12人;取得已經博士學位和即將取得博士學位的23人,具有碩士學位的36人。近年來,學院先后聘請周國均、沈國明、王立民、馬俊駒、鄭勝利崔勤之劉作翔童之偉李希慧、米健、肖永平、劉根菊、孫育瑋、于善旭、劉俊海、王政勛王先林、陳世榮、楊寅、林亞剛許發民、許崇德、何勤華、胡鴻高、沈仲平等知名教授擔任法學院兼職教授。

法學院在2003年國家教育部對法學本科專業的評估中,在全國250個法學院系法學專業評估中獲得前40名的較好評價。根據《科學學與科學技術管理》雜志2004年第1期公開發表“2004*大學評價”,在*大學法學100強排行榜中,華僑大學法學專業(大法學)居于第87位,在361所有法學專業的高校中居于前24%。
法學院座落在洪祖杭大樓,有專用房68間,其中大、小模擬法庭各1個,多媒體教室2個,案例制作室、物證室、技術分析室、刑偵室、計算機室等各1個;教授、副教授、博士教研用房每人1間,其他教師兩人1間,各教研單位用房各1間。教學儀器設備比較齊全,其中教師教研用電腦每人1臺。法學圖書分館面積302平方米,館藏法學文獻資料比較豐富,其中包括擁有美國加利福尼亞州法院的歷年判例全集,美國聯邦較高法院的歷年判例全集。

法學院堅持培養應用型、復合型法學人才,秉承為僑服務、面向海外的辦學指導思想。法學專業學分制改革方案在2004級本科生中試點,多媒體教學、案例教學、模擬法庭、現場開庭、專題辯論、法學論壇的多樣性教學方法;教考分離及與國家司法考試和公務員考試相適應的考試制度。研究生教育不斷。法學院歷年有境外生畢業,目前在讀境外生占學生總數的5%。法學院至今已為澳門培養法律人才300多人,目前有澳門成教生362人。與美國肯尼迪大學合作,法學院將在2005年籌備在美國開辦*商事法律課程班。
法學院以育人為本位,以學生黨建為龍頭,以學風建設為核心,以“法學院學生素質教育培養規劃”為載體,努力構建有法學專業特色的學生工作體系,并獲得“校學生工作先進院系”稱號。法學院成立以來各級科研課題數量有實質性增長和科研成果有較好的質量,包括院教師獲得2個省政府三等獎。創辦了《華僑大學法學評論》和法學論壇。

目前法學院設立有法律系和國際法系,中美體育法研究所、知識產權研究中心、僑務法研究所,形成以經濟法、民商法、國際法、刑法、法理、訴訟法為重點,以僑務法、體育法、知識產權法為突破點和特色的學術研究群體。2007年6月21日,學院又迎來新的發展機遇:華僑大學與*法學研究機構——*社會科學院法學研究所決定實行所、校戰略合作,學科共建。這種所、校戰略合作的新模式,是一種體制、機制和模式的創新,將有利于充分發揮雙方在科研教學方面各自的優勢和條件,實現優勢互補,共同發展。*社會科學院法學研究所將運用自身的科研力量和學術資源,指導和幫助華大法學院設計、論證、申報課題,促進華僑大學法學院法學學科的建設與發展,并指派我國著名的訴訟法專家、博士生導師王敏遠教授全職擔任法學院院長。社科院法學所的圖書館為華大法學院師生提供免費查閱服務等。今后,法學院將以*社會科學院法學所為依托,聯合在大陸、港澳與國外開辦有關培訓班與研討班,申報訴訟法學、憲法學與行政法學、法理學三個學位點,積極籌備經濟法學與民商法學博士點的申報工作,扎扎實實開展科學研究和學科建設,推動學院各項事業的進一步發展。

●文學院  華僑大學文學院的前身是華僑大學1960年初創時成立的*語言文學系(簡稱中文系)。著名語言學家、北京大學的林燾教授曾被聘為中文系系主任,謝冕錢理群佘樹森李明濱等著名教授曾來系任教。45年來已為海內外培養了3000多名畢業生,其中包括香港著名作家東瑞先生。
文學院下設3個研究所(臺港澳暨海外華文文學研究所*傳統文化研究所*語言文字研究所),現有2個碩士學位點和2個本科專業(漢語言文學和廣播電視新聞學),在校研

生和本科生600多人。文學院資料室有本專業圖書6萬余冊、專業期刊60多種,還有海外學者贈送的2000多冊港臺出版的華文文學圖書。
文學院擁有一支學術水平較高,年齡結構和職稱結構較合理的師資隊伍:正、副教授20多人,35歲以下的青年教師全部具有博士或碩士學位。自2000年以來,文學院(中文系)教師共承擔各種課題40余項,其中省部級以上課題20項,在國內外發表學術論文300多篇,出版著作30多部,有5項成果獲省社科優秀成果二、三等獎。
文學院注重同海內外的專家學者開展學術交流,先后聘請邵華澤陳忠實鄭愁予洛夫於梨華少君余光中金庸等海內外著名的學者、作家擔任客座教授,并多次舉辦大型學術研討會。如:1997年的“第五屆國際閩方言學術研討會”、1998年的“北美華文作家作品研討會”、1999年的“第十屆世界華文作家作品研討會”、2002年的“*思想史與文學史研討會”等。

*現當代文學是文學院最早獲得碩士學位授予權的專業,已形成“二十世紀*文學思潮”、“臺港澳暨海外華文文學”、“詩與歌詞的理論與創作”等三個研究方向。其中,臺港澳暨海外華文文學的部分研究成果填補了國內學術研究的空白,體現了作為外向型大學密切聯系海外華僑華人的特點。
文學院的另一個碩士學位授權點——*古代文學專業近年發展迅速,在*文學史、古典美學史、傳統文化和中西詩學比較方面有多項開拓性貢獻。主要學術帶頭人許總教授曾主持過2項國家社科基金項目,出版學術專著16種,多次獲得省部級優秀科研成果獎,在海內外具有重要影響。
漢語言文字學專業經過多年的建設,也有了長足的進步,形成了漢語音韻學和漢語方言學兩個獨具特色的專業方向。五年來在《*語文》《古漢語研究》《方言》《漢字文化》 《漢語學報》 等刊物發表論文20幾篇。 《泉州方言與文化》《世說新語選譯新注》《語言學引論》《幽默美學?漢字美》 等學術著作在學術界產生了一定的反響。

文學院的思想教育工作和學生工作特色鮮明,卓有成效:先后有4個班級被評為“福建省優良學風班級”,2003年中文系團總支被評為“省五四紅旗團總支”,2004年獲“全國五四紅旗團委(總支)”;2004年,學生黨支部立項活動“捐書助教”獲省高校黨支部立項活動優秀成果獎;2002—2003、2003—2004學年,中文系連續兩次被評為“校學生工作先進院系”,系黨總支被評為“福建省高校先進基層黨組織”,先后有多名教師榮獲“福建省優秀教師”、“福建省師德之星”、“僑務系統優秀教師”等榮譽稱號。
文學院的畢業生工作能力強,近幾年來,分配到媒體工作的畢業生業績尤其突出:2000屆畢業生白雪琨在廈門電視臺主持的節目《兩岸同胞首次海上相會歡度中秋之夜》 ,榮獲2003

*新聞獎電視消息類三等獎;在泉州電視臺工作的2000屆畢業生曾玲2003年被評為“全國抗擊‘非典’新聞宣傳優秀記者”;在福州電視臺工作的2001屆畢業生蔣來錄制的節目《從連體到公體,一路有愛》 榮獲*廣播電視學會城市電視新聞節目一等獎;分配在江蘇經濟廣播電臺工作的2001屆畢業生成杰思,現已成為華東地區最受青年聽眾喜愛的電臺“脫口秀”節目主持人。2005年,文學院正式申報*古代文學博士學位授予權并申報增列文藝學專業和漢語言文字學專業兩個碩士點,擬增辦一個新的本科專業(廣告學)。預計到2010年,文學院將下設3個系(部)和3個研究所,擁有1個博士點和3~4個碩士點,教職工數達70人左右,在校學生數則達1000人左右(其中研究生約100人,本科生約900人),成為學科層次齊全、規模適中,既能培養傳統學科方面的研究型人才,又能培養社會急需的應用型人才的教學科研實體。

●華文學院 華僑大學華文學院是華僑大學對外漢語教學的單位,是*教育部首批公布的有資格招收外國學生的單位之一,是國務院僑辦首批批準的華文教育基地之一,是國家漢辦支持周邊國家漢語教學重點學校之一,是國家在福建省最早設立的漢語水平考試考點。我們的主要任務是向海外華僑華人及其他外籍人士傳播*語言文化,進行漢語培訓,促進中外文化交流。
華文學院的前身是集美華僑學生補習學校,是經國務院批準,并委托著名愛國華僑領袖陳嘉庚先生于1953年主持創辦、專招華僑學生、華裔青年以及來華學習漢語文化知識的外籍學生的特色學校。為適應海外華文教育迅速發展的需要,1997年國務院僑辦決定將集美僑校成建制并入華僑大學,與華僑大學對外漢語教學部合并,成立華文學院。
華文學院坐落在聞名遐邇的廈門市集美學村。校園占地六萬多平方米,依山傍海,風光旖旎,交通便利。20幢具有“嘉庚風格”的中西合璧式建筑由低到高、整齊雅致地排列于校園內,成為一道極具特色的建筑景觀。
建校以來我們始終堅持“為僑服務,傳播中華文化”的辦學宗旨,弘揚陳嘉庚先生嚴謹治校的辦學精神,以弘揚中華文化為己任,取得了顯著的辦學成果。目前,學院已經形成了以華文教育為主要方向,多層次多形式的辦學體系,為世界三十多個國家和地區培養了3.2萬多名畢業生,對中華文化的傳播和海外華文教育的發展做出了積極的貢獻,在海外享有極高的聲譽。
華文學院現設有華文系、預科部、培訓部、高職部、現代技術教育中心和華文教育研究所等教學和科研機構,有漢語言和對外漢語教學兩個本科專業。學院不僅設有本、專科學歷教育和初、中、高非學歷教育,還開辦短期漢語學習班、華文師資培訓班、海外學生夏(冬)令營、華僑華人學生預科先修教育等多種辦學形式。目前,我院有1900多名學生在校接受各種形式的教育,其中境外生800多名,分別來自印尼、泰國、菲律賓、馬來西亞、韓國、日本、越南、美國、英國、德國、法國、及*的香港、澳門、臺灣等二十多個國家和地區。
華文學院一直重視教師的培養和人才的引進,現有教職工115人,其中教師60人,教授3人,副教授14人,博士4人,碩士12人,外教2人。學院科研工作發展勢頭良好,科研實力逐年增強。近五年來完成校級以上課題37項,其中省部級以上課題13項,發表學術論文200多篇,出版論文專集、專著4本。學院還與美國、日本、菲律賓、韓國等國家的海外華文教育機構及數十所學校保持著密切的聯系,對外文化學術交流與合作非常活躍。

在人才培養上,學院大力倡導創新教育和實踐能力的培養。在教學方面,推行學分制,實行選課制;在學生管理方面,根據一校兩生的特點形成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做法,建立和健全了一系列學生管理的規章制度。近年來,畢業生以過硬的思想素質、良好的業務素質以及全面的綜合素質贏得了用人單位的青睞,就業呈現出良好勢頭。

學院的校園文化生活豐富多彩,學生社團活動十分活躍,潑水節、圣誕節、水燈節、東南亞美食節、亞洲民族服裝秀等已成為傳統的校園文化活動。每年寒暑假學院組織的“*茶文化”“南方剪紙”“武夷文化探尋”“冰雪之旅”“紅色圣地之旅”“*尋根之旅”“*巴蜀文化行”等社會實踐考察團,不僅加深了境外生對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和祖籍國的感性認識,更為學生培養、鍛煉、展現自己的才能提供了廣闊的舞臺。境外生的龍鼓表演、印尼風情、泰國風情舞、鼓韻、黑安琪演唱組合等,在全國、福建省首屆文藝調演和廈門團市委組織紀念“12?9” 活動比賽中均獲得一等獎的好成績,充分展示了華文學院獨特的校園文化。

●外國語學院 華僑大學外國語學院于2000年9月正式揭牌成立,新建制二系一部:英語系、日語系、大學英語部,其前身為華僑大學外語系,成立于1964年,先后開設印尼語、英語、日語等專業。

華僑大學外國語學院現設有英語語言文學碩士點和英語、日語兩個本科專業,近年正積極爭取申報日語專業方向的碩士點。目前教職員工共112人,其中專職教師100人,教授2人、副教授26人,講師40人,另有來自美、日、葡萄牙、南非等國的外籍教師8人。從學歷結構看,具有博士、碩士學位人員逾教師總數的60%。科研工作呈現良好勢頭。近三年來共獲得福建省、國務院僑辦等各級課題36項。外語學院現有學生731人,境外學生93余人,學生班級23個。現擁14套進口語言實驗室和各種先進電教設備,圖書音像資料齊全,學院設有英語資料室和日語資料室,藏書約2萬多冊,學院建立了學生微機室和教師微機室計算機數量充足、配置先進、網絡專業知識資源豐富。

教學研究屢出成果,成績斐然。 “綜合英語”和“英語泛讀”、“日語精讀”“大學英語閱讀”被學校確定為重點及優秀課程進行扶植并多次獲獎, 1995年12月國家教委考試中心正式批準在我校大學英語部設立劍橋商務英語證書BEC)考試點, 2001年又在澳門設立BEC培訓班及考點。近年來學院受省委組織部等單位委托積極承辦“福建省中澳工商管理碩士班”、“福建煉油有限公司職工班”、“紫金礦業集團公司職工班”英語水平培訓提高工作,贏得了良好的聲譽和社會效益。近幾年,英語、日語專業本科學生的專業四級統考、專業八級統考均取得較好成績,平均通過率比全國綜合院校約高出20個百分點。學生參加日本國日語水平能力等級測試一級(較高級)成績也相當優異,本學院及公共外語的學生參加國際和全國的大學生英語競賽、CCTV杯演講賽、優秀論文、寫作等高級別賽事中屢獲佳績,為學校贏得了良好的聲譽。日語、英語專業一次就業率均名列學校各專業前茅,就業形勢很好。

學生工作已初步確立"春之聲"、"夏之旅"、"秋之韻"、"冬之潮"的工作板塊,形成涉及外語專業系列活動、暑期社會實踐活動、學生第二課堂活動、黨團組織建設的整體學生工作框架,具有外語學院特色的"春之聲"系列外語活動已連續舉辦了十七屆。學院連續獲“學生工作先進院系”、“五四紅旗團委”榮譽稱號。外語系黨總支在1997年被評為“福建省先進基層黨組織”,1998年“走近偉人“大學生暑期社會實踐考察團榮獲“福建省社會實踐先進單位”,2001年學院學生黨支部被評為“福建省高校先進基層黨組織”,2003年又獲評為“泉州市先進基層黨組織”。

人文與公共管理學院(MPA)    人文與公共管理學院前身為1962年創辦的華僑大學政治系,主要承擔政治學專業和全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任務。歷經四十余年的變遷,2004年12月,人文與公共管理學院在原有人文社會科學系基礎上組建,并獲得了廣闊的發展空間。經過幾代學者的共同努力,現已成為華僑大學思想道德教育、中華文化傳播及公共管理教學的主要基地。

人文與公共管理學院擁有科學社會主義與國際共產主義運動、馬克思主義哲學等2個博士學位點和行政管理學、政治學理論、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思想政治教育、科學社會主義與國際共產主義運動、專門史、馬克思主義哲學、*哲學、宗教學、倫理學等10個碩士學位點及公共事業管理、行政管理2個本科專業。現有在校生約400人,其中碩士研究生近90人。根據學科建設需要,學院設有馬克思主義基礎理論教學部、*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教學部、中華道德文化教學部、公共管理系等4個教學部、系以及社會科學研究所、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所、華僑華人研究所、宗教文化研究所、科學社會主義研究所、世界社會主義研究所、托馬斯?阿奎那研究中心等7個研究機構。

學院擁有一支結構合理、務實精干的教師隊伍。現有教職員工62人,專任教師57人,其中教授9人,副教授23人;具有博士學位的教師15人,在讀博士6人,具有碩士學位的教師24人;并設有特聘教授1人,兼職教授4人,客座教授9人。
學院教師具有較高科研水平,取得豐碩的科研成果。2000年以來,共承擔各類課題110多項,其*家社科規劃項目9項,省部級項目27項;在國內外重要學術刊物發表學術論文600多篇,有50多篇論文被《新華文摘》《*社會科學文摘》《高校文科學報文摘》人民大學報刊復印資料轉載;出版學術專著23部,主編和參編教材12部;獲得省級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14項,省級優秀教學成果獎5項,省級精品課程1項,泉州市及其他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16項,有10多人次獲得國家、福建省、國務院僑辦和華僑大學優秀教師、師德先進個人、優秀共產黨員等稱號。學院擁有的面積200平方米, 藏書2萬多冊,期刊216種約2300本的資料室,為教學科研的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學院的科學社會主義暨國際共產主義運動學科于1990年取得碩士學位授予權,現已形成社會主義價值體系及其制度化研究、科學社會主義理論基礎研究、華僑華人與*社會主義現代化研究和可持續發展研究等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哲學學科于1994年取得碩士學位授予權,并于2003年和2005年被確定為國務院僑辦重點學科和福建省重點學科。該學科現已形成馬克思主義哲學基礎理論、馬克思主義政治哲學、馬克思主義宗教理論和馬克思主義經濟哲學等研究方向。經過長期的探索,學院的研究生培養形成了“周六原著選讀”、“周日研究生讀書報告”及“導師讀書報告”等周末學術沙龍制度,成為獨特的研究生培養模式,有效地提高了研究生的培養質量。

●數學科學學院      華僑大學是*政府為方便海外華僑、華人青年、港澳臺青年和海外歸僑回國接受高等教育,在周恩來總理的直接關心下,于1960年創辦的綜合性華僑高等學府。學校以“面向海外、面向港澳臺”為辦學宗旨,堅持“為僑服務、為經濟建設服務”的辦學原則。學校直屬國務院僑辦,是“國家重點扶植大學”。學校具有博士、碩士、本科、預科等辦學層次完備的培養體系。
華僑大學數學系1961年開始招收本科專業學生,師資多畢業于北京大學、復旦大學、廈門大學等國內著名學府。1981年,經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審批,華僑大學數學系獲得“基礎數學”碩士學位授予權。目前,數學系具有1個碩士學位授權點、“數學與應用數學”和“信息與計算科學”兩個本科專業,共有專職教師50人,其中正教授4人、副教授9人。數學系設有:分析、方程、信息與計算科學、應用數學四個教研室,資料室擁有一批國內外優秀數學期刊與圖書,配備有“數學建模”、“信息與計算科學”兩個實驗室。
數學系承擔了本系及全校各本科專業和博士點、碩士點的數學課程教學任務,為專業教學打下較扎實的數學基礎,培養了學生的數學技能以及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促進了我校辦學規模的蓬勃發展和辦學水平的不斷提高。40多年來,數學系為科研單位、高等院校、企事業單位輸送了一大批高質量優秀人才。不少畢業生出國留學,在許多數學學科研究方向獨樹一幟,取得重要成就。

近年來, 數學系不斷完善教學管理制度、深化教育改革,盡力爭取把“數學與應用數學”與“信息與計算科學” 兩個本科專業辦成符合海內外社會經濟發展需要、具有國內較先進水平的專業,以促進數學系高學位點建設有新的發展。

在科研上,華僑大學數學系長期開展函數論偏微分方程常微分方程拓撲學計算方法概率統計以及信息科學等方向的研究,在“*科學”、“數學學報”、“數學年刊”、“應用數學學報”、“數學物理學報”、“計算數學”、“非線性分析”、“分析及其應用”、“日本學士院紀要”等國內外重要數學刊物上發表了不少有意義的文章,取得了一系列的研究成果。與不少國家與地區開展合作研究與交流。目前,數學系有一支較為年輕的研究隊伍,在經驗豐富的教授帶領下,承擔了不少省部級及校級科研課題項目,有些研究領域已步入較新研究前沿,可望取得有創意的實質性成果。

●美術學院 
一、學科建設
華僑大學美術學院是華僑大學籌建較早的院系之一,創辦伊始,就設有*畫專業,專門研究*傳統繪畫和*文化藝術。90年代隨著社會發展需要,專業方向調整為藝術設計。幾十年來,已為社會培養和輸送了近千名高素質專業人才,其中有大量的港澳臺學生已經在境外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美術學院辦學始終堅持“高起點,高標準,高要求”,充分發揮自己的優勢,不斷探索藝術類專業學生的培養模式與規律,突出華僑大學為僑服務的特點,辦出僑校特色,學科建設穩步發展,教學質量逐年提高。

美術學院現有三個藝術設計專業方向:視覺傳達設計、工業產品造型設計和室內設計。美術學院的辦學宗旨是:不斷深化改革,拓寬藝術設計學科建設、堅持教學與科研相結合,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教學與市場相結合的"學、研、產"三位一體的辦學模式,使藝術設計教學直接與市場接軌,為社會主義建設服務。
美術學院擁有現代化的教學設施,近幾年投入實驗室建設經費達到300萬元,建有先進的電腦設計室(其中20臺為高配置蘋果電腦)、多媒體教室、攝影棚、專業攝影暗房等 ,中外圖書藏量近5萬冊,期刊百余種,藏畫600余幅。創立美術學院視覺藝術研究所,并與華僑大學新聞影像實驗中心合作建設教學實驗基地。

二、師資力量    
美術學院近年來教學規模不斷擴大,教師人數逐年增加,擁有一支高學歷,高水準,教學經驗豐富,科研成績突出,專業年齡結構合理,實力雄厚的教學隊伍。現有教職工人數為 39 人,其中專業教師33人,高級職稱8名,中級職稱11名,初級職稱14名。多數畢業于*美術學院魯迅美術學院西安美術學院南京藝術學院天津美術學院等國內著名的美術院校。具有多名在國內外書法繪畫、設計等領域有較高學術影響力的教師。

三、科研成果
美術學院學術氛圍濃厚,教學思想活躍,教師積極參加教改、科研等各類學術活動。多年來,在國內重要學術刊物上發表學術論文近百篇,學術專著15部,主持科研課題共35項,其中省級科研基金項目8項,廳級科研基金項目27項。教學科研取得了豐碩的成果,在專業領域具有一定的學術地位。
美術學院教師學術水平突出,多年來作品參加各種美術和設計展覽及賽事,并獲得各個級別的獎項100余項。其中參加全國性大展近百幅,獲獎作品30幅;參加省級展覽數百幅,獲獎作品百余幅。在全國藝術和設計領域具有廣泛的影響。許多國內外著名專家學者都曾來我系任教講學,進行學術交流,促進了我系教學科研的發展。

四、學生工作
美術學院在學生工作方面實行“黨委領導、行政主導、全員參與”的學生工作委員會制度,由系黨總支書記分管系學生工作,團委、學生會、自律會承擔學生工作的具體實施。同時美術學院建立學校、社會、家庭、個人四位一體的管理網,為培養基礎扎實、素質高、能力強,具有創新能力的藝術設計人才提供了保障。
幾年來我系學生工作著重提高學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務”能力,大力培養和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全面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在學生各類課外科技競賽活動中,我系結合專業特點,積極組織學生參加全國和省級競賽,取得了優秀的成績。2003年至今,共有200多人次在各類專業比賽中獲獎。

五、專業介紹
美術學院現有學科方向:
(1) 藝術設計(裝潢設計專業):學制四年,主要培養從事包裝、廣告、展示、室內、CI設計、影視策劃等現代工藝美術設計的專門人才。
主要課程:繪畫基本技能、專業基礎設計、攝影、字體設計、標志設計、磨漆畫、書籍裝楨設計、計算機輔助設計、包裝設計、廣告設計、裝飾畫、室內設計、展示設計、CI策劃及設計理論等。
(2)藝術設計(工業產品造型設計專業):學制四年,主要培養從事產品開發設計、以產品功能、材料、構造、工藝形態、色彩表面處理、裝飾等工業設計的專門人才。
主要課程:繪畫基本技能、專業基礎設計、機械制圖、人機工學、產品構造、材料與技術、產品效果圖、模型制作、計算機輔助設計、產品形態學、產品專題設計、產品攝影、產品包裝設計、產品展示設計、視覺傳達設計、家具設計及設計理論等。
 (3)藝術設計(室內設計專業):學制四年,主要培養專業設計能力和設計理論能力,具有綜合素質的高級室內設計專業人才。
主要課程:設計素描、設計色彩、基礎構成、空間構成、建筑設計基礎、設計透視學、庭院與室內綠化、材料學及應用原理、環境與建筑規劃設計、裝修工程概預算、設計心理學、室內裝飾設計、展示設計、室內設計等。

六、發展方向
美術學院把學科建設列為工作之重,加快學科交融和優化組合;同時狠抓教學改革,調整專業設置和加強學科方向整合,形成專業特色,向高層次辦學水平邁進。以藝術設計碩士點的申報為契機,加強本科教育,以科研求發展,以教學求生存,提高教學科研和人才培養水平,促進學科建設的全面發展,培養具有前瞻性思維、創新知識、精通相關專業知識的專業人才。學校和海外人士共同投資1000萬元、將興建2000㎡藝術大樓,屆時,美術學院的辦學條件將得到極大的改善。全體教職員工及學生正以極大的熱情、積極投入到教學改革中,決心將美術學院辦出特色、辦出水平,為成立藝術學院奠定基礎。

●音樂舞蹈學院  華僑大學音樂舞蹈學院坐落在國際花園城市廈門市集美文教區中的華僑大學廈門校區。為了更好地面向海外傳播中華文化、培養更多的藝術教育人才,華僑大學音樂舞蹈學院于2007年春季首次面向海內外招收音樂學(海外教育)專業、舞蹈學(海外教育)專業本科學生。新生將于今年秋季入學。
音樂舞蹈學院將是全國*所以培養海外藝術教育人才為主的學院,主要培養海外藝術教師以及在海外傳播中華文化藝術的人才,其成立將對傳播中華文化起積極作用,推動華文教育進一步發展,為海外培養更多的藝術教育人才;同時,對完善華大的學科結構,提升學校人文教育氛圍,具有重要意義”。

華僑華人研究院  華僑大學華僑華人研究院是在整合華僑華人研究所、華僑華人資料中心、四端文物館基礎上建立起來的研究機構。

華僑大學華僑華人研究院是在整合華僑華人研究所、華僑華人資料中心、四端文物館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研究機構。研究院下設華僑華人資料中心、四端文物館、僑鄉社會研究中心、海外華人社會研究中心、僑務政策研究中心、境內外學者合作研究室等部門。其中,華僑華人資料中心旨在收集典藏僑鄉及海外華僑社會民間文獻,力圖建立國內領先、世界一流的華僑華人研究資料庫;四端文物館是在愛國華僑杜祖貽先生支持下建立起來的海外華僑文物博物館,不斷收到來自海外的捐贈文物,成為學校與華僑聯系的一個特色紐帶;僑鄉社會研究中心與海外華人社會研究中心立足僑鄉、面向海外分別開展僑鄉社會文化變遷及海外華人社會文化變遷的專項研究;僑務政策研究中心旨在梳理僑務政策和僑務理論的歷史發展脈絡,總結僑務工作規律,積極提出對策建議;境內外學者合作研究室專為延請海內外相關學者來校開展交流、資料共享、合作研究。

華僑華人研究院將秉承“知僑、愛僑、為僑”的理念,致力于整合華僑華人研究資源,創建一個高水平的國際學術交流平臺,為華僑華人研究學科的發展貢獻力量。

●成人教育學院 華僑大學成人教育學院前身是華僑大學進修學院,是華僑大學根據社會經濟的迅速發展對各種專業人才的大量需求,于1984年經國務院僑務辦公室批準成立的一所成人高等教育學院。

華僑大學成人教育學院堅持以質量求生存,以創新求發展,根據學校發展的總體規劃,依托學校雄厚的師資力量、先進的儀器設備和豐富的書刊資料及良好的辦學環境,圍繞“為僑服務、面向市場、保證質量、穩步發展”的辦學宗旨,自覺進行教育改革,努力做到所開辦的專業與當地產業的發展趨勢同步、實用性理論的傳授與技能的培養并重。依據社會經濟發展的客觀需要,學院逐年調整專業和課程設置,先后開設有:財會與計算機應用、營銷與會計、計算機應用、計算機網絡與軟件應用、計算機科學與技術、電子技術、電氣技術、機械模具、化工與生化工程、應用化學、工業與民用建筑、土木工程、工程管理、工商管理、經濟管理、金融管理、企業管理、辦公室自動化管理、旅游管理、飯店管理、統計財務管理、公共行政管理與公共關系、電子商務、國際商務、國際經濟與貿易、中文秘書、漢語言文學、數學與應用數學、建筑學、會計學、法學、英語、日語、工藝美術設計、裝潢藝術設計等40多個專業。目前在校學歷生5000余人。發展至今,學院已具有預科、專科、專升本、本科等多種辦學層次,夜大學、脫產、函授、業余等多種辦學形式,自學考試也獲得律師(本、專科)、電力市場營銷(專科)等專業的主考院校資格。

華僑大學成人教育學院推廣終身學習理念,在繼續教育方面不斷開拓,先后成功舉辦市委組織部青年干部高級培訓班、工商局高層干部專業證書班、泉州市國家稅務系統干部知識更新培訓班、福建省旅游飯店管理高層干部培訓班、中僑集團高層干部培訓班、國務院僑辦委托培養的積石山縣黨政干部培訓班、恒安集團機電班、市場營銷班、造紙班、潯興拉鏈集團模具班、企業管理班等,累積了豐厚的辦學經驗。送教上門合作辦學方面與恒安集團、潯興拉鏈集團進行良好合作,為僑鄉的“兩個文明”建設做出了重大貢獻,被評為泉州市先進繼續教育基地。

目前,以“華僑大學繼續教育學院”的成立為契機,努力在專業技術人員繼續教育、高層職員培訓和公務員培訓等方面為地方經濟建設做出更大貢獻。
21年來,華僑大學成人(繼續)教育學院共為海內外社會培養畢(結)業學生2.2萬余人,遍及12個國家和地區,其中境外生2000多人,目前境外在讀學員700多人。歷屆畢(結)業生在各自的工作崗位上發揮著骨干作用,為居住地的發展進步貢獻力量,倍受社會各界的廣泛歡迎和好評。

學科建設

截至2012年12月,學校擁有1個國家重點學科、10個國務院僑務辦公室重點學科、1個福建省高校優勢學科創新平臺、1個福建省高校優勢學科創新平臺培育項目、6個福建省特色重點學科、30個福建省省級重點學科,并孕育扶持了一批具有發展潛力的新興學科;3個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18個二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5個博士后流動站、21個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104個二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18個碩士專業學位授權點[11] 。
國家重點學科(1個):數量經濟學
國僑辦重點學科(10個):數量經濟學、建筑設計及其理論、計算機應用技術、機械制造及其自動化、材料學、生物化工、結構工程、物理電子學、企業管理、馬克思主義哲學
福建省特色重點學科(6個):材料科學與工程、化學工程與技術、應用經濟學、哲學、土木工程、*語言文學
福建省省級重點學科(30個):海外華文教育、數量經濟學、機械制造及其自動化、材料學、生物化工、結構工程、物理電子學、馬克思主義哲學、應用經濟學、機械工程、材料科學與工程、化學工程與技術、哲學、*語言文學、土木工程、政治學、電子科學與技術、建筑學、光學工程、生物醫學工程、計算機科學與技術、法學、化學、管理科學與工程、信息與通信工程、儀器科學與技術、城鄉規劃學、軟件工程、統計學、工商管理
博士后流動站:哲學、應用經濟學、機械工程、土木工程、化學工程與技術。

學術研究/華僑大學

科研成果

2006-2010年,學校承擔*科研項目51項,包括國家杰出青年基金、973和863項目;省部級科研項目 329項,其中重大項目6項,重點項目60項。申請各種專利84項;獲省部級科學技術獎 12項,其中一等獎2項,二等獎5項;省部級優秀社科成果25項,其中一等獎1項,二等獎10項。
發表學術論文4128篇。學校在《SCIE》、《EI》上發表的科技論文數量曾居全國高校排名第90位和第55位。2012年共在SCIE、EI、cpcis(istp)發表論文511篇,其中《SCIE》203、《EI》(197)篇、《cpcis》(istp)109篇[28] 。2000-2013年共獲授權專利343項。

科研條件

2011協同創新中心:海外華文教育與中華文化傳播
教育部工程中心:“脆性材料加工技術”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環境友好功能材料”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分子藥物”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福建省高校重點實驗室:功能材料福建省高等學校重點實驗室、福建省高校高效精密加工及快速制造技術重點實驗室、福建省高校工業生物技術重點實驗室
福建省高校人文社科研究基地:東方企業管理研究中心福建省高校人文社科研究基地、數量經濟研究中心福建省高校人文社科研究基地 
另外還有*旅游研究院旅游安全研究基地、國務院僑辦僑務理論研究基地等。
研究機構
據2014年官網顯示,學校設有數量經濟研究院、應用化學研究所、信息工程技術研究所、比較文化研究所、元順IC設計研發中心、新型結構體系研究所、材料物理化學研究所、酒店管理國際研究中心、高分子材料研究所、華商研究中心、工業生物工程技術研究所、物流系統工程研究所、制藥工程研究所、生態建筑技術及設計研究所、營銷競爭力咨詢研究中心、光學與光子學研究所、東方管理研究中心、分子藥物學研究所、管理軟件研究所、聚合物與納米新材料研究所、數量經濟與技術經濟研究所、綠色合成化學研究所、電子商務研究中心、華僑華人資料中心、臺灣經濟研究所、風工程研究所、世界貿易組織(WTO)研究中心、哲學研究所、旅游科學研究所、旅游景觀規劃設計研究中心、閩澳研究所、海洋文化研究所、石材研究室、機電產品設計研究所、數控技術研究所、泛友數字化設計制造研發中心、模具技術研究中心、華文教育研究所、土木建筑與環境工程研究所、土木工程檢測中心、房地產研究所、巖土工程研究所、工程結構診斷與防災研究所、鋼結構研究所、新型建筑材料研究所、建筑歷史研究所、視覺藝術研究所、建筑設計研究所、地域建筑研究所、海外華人文學暨臺港文學研究所、*傳統文化研究所、語言文字研究所、國際法研究所、比較法研究所、中美國際法研究所、知識產權研究中心、宗教研究所、華僑華人研究所、社會科學研究所、應用技術研究院、超硬工具研究所、環境保護設計研究所等研究機構。

學術資源

學報期刊
華僑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是華僑大學主辦的、面向國內外公開發行的自然科學綜合性學術刊物。《學報》創刊于1980年,原主管單位為國務院僑務辦公室,2003年起主管單位改為福建省教育廳;原刊期為年刊,1982年改為半年刊,1985年改為季刊,2009年改為雙月刊,A4開本。*標準連續出版物號:CN 35-1079/N;國際標準連續出版物號:ISSN 1000-5013;國內郵發代號:34-41;國外發行代號:NTZ1050。
《華僑大學學報》(哲社版)是由華僑大學主辦的綜合性人文社會科學學術期刊。1983年創刊,為季刊,國內外公開發行。主要刊登哲學、法學、經濟學、管理學文學等學科領域的論文。學報在首屆、第二屆和第三屆的全國高等學校社科學報評優活動中蟬聯“全國百強社科學報”稱號,1999年入選《*人文社會科學核心期刊》(*社會科學院)。1999年12月入選《*學術期刊綜合評價數據庫》來源全文收錄期刊和《*人文社會科學引文數據庫》來源期刊。2001年12月在《*學術期刊 (光盤版) 檢索與評價數據規范》執行評優活動中榮獲《CAJ-CD規范》執行優秀獎,2003年8月被確定為《*人文社會科學學報核心期刊》。
館藏資源
據2014年圖書館官網顯示,華僑大學圖書館共有館藏150萬冊、中外現刊3000多種、中外文數據庫資源30多個。
華大講堂
 “華大講堂”是中共泉州市委、泉州市人民政府與華僑大學,在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引領社會文化潮流和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的過程中,聯袂打造的公益性高端學術文化講壇。2009年3月23日,“華大講堂”啟動儀式在華僑大學陳嘉庚紀念堂舉行,全國人大常委、*社科院人口與勞動經濟研究所所長、華僑大學名譽教授蔡昉研究員,中共泉州市委書記徐鋼,華僑大學校長丘進共同按球啟動“華大講堂”。

校園文化/華僑大學

學校標識

華僑大學新校徽為紅色圓形徽章圖形,以“為世界培育優秀人才,向全球傳播中華文化”為立意,彰顯全球化時代的華僑大學,將秉承“為僑服務”的辦學宗旨和“會通中外、并育德才”的辦學理念,全心全意培育華胄子孫和世界各國人才,責無旁貸地向全球傳播中華優秀文化。
該標識中心圖案取材于中文繁體“華”字意象,構成球狀經緯線,演繹成一個旋轉的地球,寓意華僑大學“面向海外、面向港澳臺、面向國家社會經濟發展”的辦學方針和在變化的世界中謀發展的信念;典雅大方的*紅,是吉祥與活力的象征,作為校徽主色調,象征華僑大學將以無與倫比的信心和熱情,把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涵養于莘莘學子心中,傳播到五洲百國之域,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和世界和平做出應有的貢獻。
中心圖案與學校的中、英文校名和建校年份以簡潔的構圖形式構成完整的校徽圖案。
整個標識既內蘊*傳統藝術虛實相生的特質,又深具當代文化審美簡潔大氣的優點,圖樣清新,寓意鮮明,親和力強,識別性好。

校歌

《一方沃土 》
喬 羽詞谷建芬曲
造一方沃土,播種我們的希望,引一道清泉,灌溉我們的理想。
昨日五洲四海 遙遙相望,今日弦歌聲聲 歡聚一堂。
造一方沃土,播種我們的希望,引一道清泉,灌溉我們的理想。
昨日五洲四海 遙遙相望,今日弦歌聲聲 歡聚一堂。
會通中外今古 攻讀世紀新章,山巍巍,水洋洋,大好神州是故鄉。
會通中外今古 攻讀世紀新章,山巍巍,水洋洋,大好神州是故鄉。

校園活動

科技創新活動
學校于1992年就舉辦了首屆“挑戰杯”華僑大學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于2000年舉辦了首屆“挑戰杯”華僑大學大學生創業計劃競賽。校團委組織學生參與的課外學術科技活動主要有:“挑戰杯”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挑戰杯”大學生創業計劃大賽等,有關“挑戰杯”競賽的詳細情況請訪問學校團委網站。學校每年都舉辦代表學校較高水平的“挑戰杯”華僑大學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和大學生創業計劃競賽,并依托信息學院舉辦電腦大賽、依托商學院舉辦商務談判競賽、依托土木學院舉辦結構設計競賽等專業技能大賽。
青年志愿者活動
校青年志愿者協會于2001年成立,協會隸屬于*青年志愿者協會,在共青團華僑大學委員會的領導下。
建有三月份的學雷鋒活動、為貧困學生提供勤工儉學服務的華大學生青年科技服務中心、為校外來賓介紹校園校情的“青春使者”志愿導游隊、畢業生服務西部計劃活動的宣傳組織等。
華大青年報
《華大青年報》創刊于1993年4月15日,出版周期為一個月。共青團中央*書記周強同志于2005年6月18號蒞臨華僑大學參觀,熱情洋溢地為本報題詞:“華大青年,服務青年”。
主題團日活動競賽
主題團日活動是指團支部要以加強自身建設、提高同學綜合素質、服務他人與社會為原則,圍繞特定的主題,自主開展各種形式的活動。團支部作為最基層的團組織,其職能的發揮直接關系到團的先進性和先鋒性的體現,而開展主題團日活動就是增強團支部的活力、凝聚力、戰斗力的重要方式。校團委每年都將通過立項招標制度,對活動主題、活動內容、活動組織實施三方面規劃比較好的一些主題團日活動予以一定的資金資助。
CUBA
 籃球是華僑大學的傳統體育運動項目,學校創辦初期,以境外生為主的男子籃球代表隊在福建省和東南亞地區享有盛譽。1978年復校以來,華大更加重視男籃高水平隊建設,曾多次代表福建省大學生參加全國大學生運動會籃球比賽,華大男籃征戰CUBA的戰績可謂輝煌,校男子籃球隊勇奪第二、第五、第七、第八、第九、第十、第十三和第十五屆冠軍CUBA*大學生籃球聯賽總冠軍和第四屆,第十四屆亞軍,實現“四連冠”,成就“八冠王”。2008年7月,在菲律賓,校男籃還摘取了亞洲大學生籃球錦標賽的桂冠,給了當地華人、華僑以極大的鼓舞。2013年6月13日第15屆CUBA(*大學生籃球聯賽)總決賽在北京大學和華僑大學之間展開。經過一番激戰,華僑大學加時賽以79比74擊敗北京大學,奪得CUBA第8個總冠軍。

紀念堂

陳嘉庚(1874-1961)

偉大的愛國主義者、教育家、愛國華僑領袖、華僑實業家。1874年10月21日(清同治十三年九月十二)生于福建同安縣集美鎮(今屬廈門市)。其父陳杞柏(字如松)為南洋新加坡僑商。1890年秋,陳嘉庚隨其父去新加坡經商,1892年任順昌米號經理。1904年起自立門戶,開辦罐頭廠及謙益米店。1906年開始經營橡膠園。*次世界大戰期間,又經營航運業和房地產,到1925年時已成為擁有橡膠園和黃梨園1500英畝、各種工廠30余所、國內外分店100余家的大企業家。1929年爆發的資本主義世界經濟危機,沉重地打擊了他經營的企業,由于橡膠價格猛跌,企業連年負債,1931年虧損失320萬元。1935年,陳嘉庚因不愿屈服于帝國主義銀行團的壓力,宣告公司停業。

陳嘉庚畢生致力于興辦教育事業。他認為“教育為立國之本,興學乃國民天職”。20歲時,就在家鄉出資建惕齋學塾。1913年,創辦集美兩等小學,其后增辦、擴充成為包括小學、中學、師范、商業、水產、航海、農林等校、科、部以及幼兒園、醫院、科學館、圖書館的集美學校。并成立教育推廣部,前后資助福建省20余縣、市70多所中小學的辦學經費。1921年4月6日創辦廈門大學。在新加坡創辦道南、華僑等五所華文中小學和水產航海、南僑師范等學校。他所創辦的學校,經費比當時公立學校充裕,又不惜重金禮聘名師,這些學校中多數成為中外知名的學校。陳嘉庚興學,有遠大目光和整體規劃。建筑校舍,親自擘畫;教學儀器、生活設備、力求充實。尤其重視選擇校長和培養教師。他重視國內外的華僑子弟教育,為鼓勵華僑子弟回祖國升學,倡辦集美華僑補習學校。他重視社會教育,贊助各種群眾文教活動,晚年還創辦了廈門華僑博物館,也重視女子教育,率先創辦女子小學、女子中學、女子師范多所。畢生用于辦學費用達1億美元以上。幾十年來,為祖國培養了大批人才。

陳嘉庚一生熱愛祖國。1910年在新加坡參加*同盟會,募集巨款贊助孫中山革命活動。1924年在新加坡創辦《南洋商報》 ,高舉反日斗爭旗幟。濟南慘案發生后,他任新加坡“山東慘禍籌賑會”會長,募捐救濟這一慘案的受難家屬,并號召華僑反對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暴行。1931年“九一八”事變前后,積極從事抗日救國活動。1937年抗日戰爭開始,在新加坡召開僑民大會,籌款支援祖國。1938年倡立“南洋華僑籌賑祖國難民總會”(簡稱“南僑總會”),任主席,每年募款達1億6000多萬元,并組織司機和機工3000多人回國為抗戰服務。1940年3月親率“南洋華僑回國慰勞視察團”回國慰勞、考察,并沖破國民黨政府種種障礙,到達延安,對抗日根據地干部廉潔奉公、軍民團結抗戰,熱情稱頌,從此斷定“*的希望在延安”。太平洋戰爭爆發后,組織“新加坡抗敵動員總會”,動員華僑從各方面積極抗敵。曾屢遭敵人迫害。脫險后,各界人士在重慶舉行“陳嘉庚安全慶祝大會”,毛澤東題“華僑旗幟,民族光輝”以褒贈。抗日戰爭勝利后,陳嘉庚積極投身反蔣反美的民主運動,支持解放戰爭。創辦《南僑日報》 ,繼續進行愛國民主運動。

1949年9月,陳嘉庚應邀參加*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屆全體會議,被選為全國政協常委。歷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員、中華全國歸國華僑聯合會主席,并當選為全國人大*、二屆常委與全國政協第二、三屆副主席等職,為團結廣大僑胞、為祖國建設和統一大業作出了貢獻。1950年回國,定居在廈門集美,繼續為祖國社會主義建設事業奔忙。倡議修建廈門海堤、鷹廈鐵路、廈門紡織廠、華僑博物院、擴建集美和廈大校舍。個人生活儉樸,教育子女嚴格。臨終仍念念不忘祖國統一和臺灣回歸。1961年8月12日零時15分在北京病逝,享年88歲。主要著作有《南僑回憶錄》《陳嘉庚言論集》 《新*感觀集》《住屋與衛生》

展館一樓的《經商南洋,情深鄉國》,主要介紹陳嘉庚先生的家世以及經辦實業的興衰情況;二樓的《傾資興學,百折不撓》主要闡述了陳嘉庚先生以教育為本,實施救國興學的宏偉戰略;三樓的《赤誠愛國,鞠躬盡瘁》,著重展示陳嘉庚先生參加、支持孫中山辛亥革命、祖國抗日救亡運動及回國參政議政、參加社會主義建設等重大社會活動。

圖書館 

華僑大學圖書館始建于1960年,1970年由于“文革”動亂,學校被迫停辦,圖書館的全部館藏被分散至其他院校,蕩然無存。1978年國務院做出恢復華僑大學的決定,華大圖書館也隨之走上了重建、發展的道路。圖書館現有館藏183.36萬冊、中外現刊3000多種,已購建中外文數據庫25個,上網電子圖書68萬種,逐漸形成一個支持學校理工、人文、社科、管理等多學科結構的綜合性文獻保障體系。開館時間為周一至周日上午8:00至晚上22:00不間斷開放,實行大流通管理,期刊館與僑總圖書館同步調整開放時間。
圖書館設有采訪部、編目部、流通部、期刊部、信息咨詢部、技術部及廈門校區分館等業務部門。現有工作人員101人(含臨時工23人),員工以年輕化為主,富有朝氣。隨著圖書館改革的進一步深入和自動化、網絡化建設的快速發展,華僑大學圖書館將在學校邁向更高層次辦學中發揮更為重要的作用。
圖書館現由總館、期刊分館、數字分館和各院系資料室及廈門校區圖書館分館(過渡館舍)構成,總面積2萬多平方米。總館——“僑總圖書館”總面積6820㎡,包含2個自修室、1個電子閱覽室和1個港臺書閱覽室,是由印尼中華僑團總會和學校董事會副董事長、香港知名人士許東亮先生集資捐建的,于1990年11月正式啟用,盧嘉錫先生為新館提寫了館名。2000年11月由學校校董、香港知名人士陳捷中(仲升)先生捐建的,作為圖書館“數字分館”的“捷中資訊大樓”也順利竣工剪彩。捷中資訊大樓總面積2700㎡,現設有辦公室、信息咨詢部、技術部、電子閱覽室、教師研究機房以及數字信息培訓教室等。1990年學校校董、香港知名人士施世筑先生捐助了大批臺、港、澳圖書,為此圖書館專門設置了“施世筑港臺書籍閱覽室”,并逐漸建立起以臺港澳圖書、臺港澳研究及華僑華人研究為重點的特色的館藏。
2004年6月校副董事長許東亮先生與香港大眾機械公司蘇秀榮先生捐資一百萬元重修期刊分館,并命名為“大眾圖書樓”, 共有4層過刊庫、2個報庫、3個閱覽室,存放著館復辦以來收藏的全部報刊資料。在大廳設立展現許東亮先生事跡的以“貢獻良多,實至名歸”的展示櫥窗,集中展現了許東亮先生對華僑大學的發展作出的杰出貢獻,以表達對許東亮先生的崇敬之意。
廈門校區圖書館正在建設之中,目前使用的過渡館舍面積為2000㎡,共安置工科圖書10萬冊,公共課以及文科方面、文學小說、消遣類圖書5萬冊,共計15萬冊圖書,200種報刊及閱覽自修座位200個。正在建設中的廈門校區圖書館分兩期進行,總面積3萬多平方米,*期工程將于2007年底完成使用。 

僑捐工程

華僑大學隆重舉行了洪祖杭大樓、施良僑科技實驗大樓、陳影鶴游泳館、許書典大樓、季端樓、大眾圖書樓等6項僑捐工程的落成典禮暨鄭年錦圖書館、王源興國際會議中心、善春啟鑾藝術教學大樓等3項僑捐工程的奠基儀式。

國務院僑務辦公室副主任劉澤彭,全國政協港澳臺僑委員會副主任、*華文教育基金會理事長張偉超,省政協副主席金能籌,全國政協常委、華僑大學董事會港區首席副董事長黃光漢,*僑聯副主席、福建省僑聯主席李欲,國務院僑務辦公室秘行司副司長陳貽邱,省教育廳副廳長李紅,省僑辦副主任鄧倫成,副市長黃維禮等出席奠基和落成慶典大會。

慶典大會上,愛國華僑、華僑大學董事鄭年錦先生,著名華僑領袖、原全國僑聯副主席王源興之女王穗英女士、王石筠女士,以及香港醫學博士莊善春先生先后向華僑大學捐資100萬美元、600萬元人民幣和200萬港元。

此前,全國政協委員、香港金保利亞州有限公司董事總經理、華僑大學副董事長洪祖杭先生捐資600萬元人民幣興建了洪祖杭大樓。香港創富控股有限公司主席、香港福建社團聯會永遠名譽主席、華僑大學副董事長施良僑先生捐資550萬元人民幣興建了施良僑科技實驗大樓。香港大慶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兼總經理、華僑大學董事陳成秀先生捐資250萬港元興建了陳影鶴游泳館。全國政協委員、恒安國際集團有限公司董事局副主席許連捷先生捐資300萬元人民幣興建了許書典大樓。香港海洋夾布海綿廠有限公司董事長、福建省政協委員邱季端先生捐資100萬港元興建了季端樓。香港華豐國貨有限公司董事長、華僑大學副董事長、名譽博士許東亮先生和蘇秀榮先生以香港大眾動力機械有限公司名義,捐資100萬元人民幣重修了大眾圖書樓。由此,海外愛國僑胞、港澳同胞此次為華僑大學累計捐資近4000萬元。

由恒安國際集團有限公司董事局副主席、華僑大學副董事長許連捷先生捐資300萬元人民幣設立的華僑大學林淑惠助學金同時簽約設立,專門資助經濟困難的華大學生。

劉澤彭、金能籌等在慶典大會上向捐資人頒授了“惠澤桑梓”金質獎章、榮譽證書和獎匾,表彰他們對福建教育事業作出的突出貢獻。華僑大學校長吳承業同時在慶典大會上向新成立的華僑大學閩澳研究所授牌。 

學校領導/華僑大學

校董事會

  姓名開始擔任日期  較后擔任日期    備注
  廖承志   1960/10    1983/6/10  中共十二屆中央政治局委員、原全國人大副委員長
  韋愨  1964/4  1970/1  原教育部副部長,在校期間任副校長、代校長
  葉飛1983/10
 1988/8  開國上將,曾任海軍司令員、交通部部長、全國人大副委員長
  陳覺萬  1988/8  1993/8  *著名教育管理學家
  莊善裕 1993/8  1999/12  *著名民法學專家
  吳承業  1999/12  2008/12  *著名數量經濟學家
  丘進  2008/12  2011/9  原國務院僑辦文教司司長、西安交通大學黨委副書記、副校長
  賈益民  2011/9  至今  *著名華文教育專家、原暨南大學黨委常委、副校長

黨政領導

現任領導

校長:賈益民

黨委書記:關一凡

黨委副書記、紀委書記:朱琦環

副校長:吳季懷、徐西鵬、劉塨、張禹東、劉斌[1]


類似“華僑大學”
與“華僑大學”相關的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