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一级aα片_av女人乱码中文字幕_18女人水多性高朝床叫视频_亚洲欧洲日韩AV

當前位置: 百鳴 > 教育網站 > 高校大學 > 江蘇高校

揚州大學

網站地址:
網站名稱:
揚州大學
網站熱點:
研究生,師范學院,資產管理,本科生,科技查新
登陸狀態:
正常
網站品質:
3
世界排名:
-
更新日期:
2022/4/23 18:09:33
網站介紹:
揚州大學
網站百科

學校概況/揚州大學

揚州大學是江蘇省屬重點綜合性大學,是全國率先進行合并辦學的高校,1992年由揚州師范學院、江蘇農學院、揚州工學院、揚州醫學院、江蘇水利工程專科學校、江蘇商業專科學校等6所高校合并組建而成。揚州大學的辦學歷史最早可以追溯到1902年由近代著名實業家、教育家張謇先生創建的通州師范學校和通海農學堂(后成為南通學院的一部分)。原江蘇農學院和揚州師范學院便是在南通學院農科和通州師范學校文史科的根基上發展起來的。參與合并的其他4所高校也均有50年以上的獨立辦學歷史。

揚州大學辦學規模較大,學科門類齊全。全校現有普通全日制本科生33900人,各類博、碩士研究生6200人,成人學歷教育學生16000人。現設有文學院、社會發展學院、法學院、教育科學學院師范學院、新聞與傳媒學院、外國語學院、數學科學學院、物理科學與技術學院、化學化工學院、體育學院、機械工程學院、信息工程學院、建筑科學與工程學院、水利科學與工程學院、能源與動力工程學院、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農學院、園藝與植物保護學院、動物科學與技術學院、獸醫學院、生物科學與技術學院、醫學院、經濟學院、管理學院、旅游烹飪學院食品科學與工程學院、藝術學院和公有民辦的廣陵學院等27個學院,98個本科專業,涵蓋哲學、經濟學、法學、教育學、文學、歷史學、理學、工學、農學、醫學、管理學等十一大學科門類。學校建有4個*特色專業,擁有1個*教學團隊,25個省品牌特色專業,1個*實驗教學示范中心,15個中央與地方共建實驗室,1個專業的人才培養創新模式被列入*實驗區,8個省級基礎課實驗教學示范中心,擁有7門國家精品課程。

學校師資結構合理,綜合實力較強。全校現有教職工4100余人,其中專任教師2050人,具有副高以上職稱的1100多人,*工程院院士1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貼97人,*、省級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29人,博、碩士生導師1100多人。作為全國首批博士、碩士學位授予單位,學校現有博士后流動站5個、博士點32個、碩士點133個、博士專業學位1種、碩士專業學位6種;擁有*重點學科2個,國家重點培育學科1個,部、省級重點學科8個,部、省級重點建設實驗室12個,部、省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公共技術服務中心、省級研究院7個,科學研究機構81個,教學實驗中心37個。學校目前承擔各級各類科研項目900多項,全校年科技經費1.3億多元。獲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連續位居全國高校前40名、江蘇高校前列。“九五”以來,共有300多項科研成果獲省部級以上獎勵,取得了一批高水平的科研成果。其中,由中科院與我校共同完成的“轉基因山羊體細胞克隆山羊”成果被評為1999年*基礎研究十大新聞之首,由我校參與完成的“水稻第四號染色體精確測序”工作被評為2002年*十大科技進展頭條新聞,3項成果榮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2002年以來有2篇論文被評為全國優秀博士學位論文。科技開發與成果推廣成績同樣喜人,學校的“農科教結合”工作已形成了以蘇北基地為中心,輻射蘇中蘇南的格局,在服務“三農”方面走出了一條成功之路。
學校辦學條件優良,對外交流活躍。校園占地面積4300多畝,校舍建筑面積122多萬平方米;8個校區位于市區中部,首尾相連。全校固定資產總值18.12億元,教學科研儀器設備總值4.57億元,圖書館藏書325萬冊。擁有實驗工廠、實驗農牧場、動物醫院、附屬中學等一批教學、科研、揚州大學構建立了合作交流關系。學校具有招收外國留學生(包括接受政府獎學金外國留學生)和招收港、澳、臺學生的資格。
合并辦學10多年來,學校走過了一條“聯合-合并-調整-提高”的改革發展之路。建校之初,我們走的是聯合辦學的道路;從1995年上半年起,學校由松散型聯合轉變為實質性合并。1998年,學校按學科群重組了13個二級學院。2002年之后,基于學科建設需要的原則,學校又進行院系的局部重組,學院數由原來的15個增加至27個,構建了扁平化的組織體系,減少了管理層次,理順了內部關系,提高了運行效益,為學科、專業建設創造了更為有利的發展空間。學校各項事業呈現健康快速發展態勢,校黨委先后被江蘇省委表彰為“江蘇省先進基層黨組織”、*中央表彰為“全國先進基層黨組織”,學校以優秀的成績通過了教育部本科教學工作水平評估。[1]

歷史沿革/揚州大學

學校前身

揚州大學前身可追溯到1902年由*近代著名實業家、教育家張謇先生創建的通州師范學校,是一所歷史悠久、聲譽卓著的百年名校。學校前身——原江蘇農學院和揚州師范學院便是在南通學院農科和通州師范學校文史科的根基上發展起來的,參與合并的其他4所高校也均有60年以上的獨立辦學歷史。

1902年張謇在南通創辦通海農學堂及通州師范學校;1906年張謇將通海農學堂附設到通州師范學校,成為該校農科;1952年8月全國院系調整,南通學院農科與蘇南文教學院農業教育系、江南大學農藝系合并建立蘇北農學院,即江蘇農學院前身;通州師范學校文史專修科與揚州中學數理專修科、蘇南丹陽藝術學校藝術專修科、蘇北師資訓練學校教育專修科合并建立蘇北師范專科學校,即揚州師范學院的前身;原揚州師范學院其前身為蘇北師范專科學校,建于1952年。1952年暑期開始招收*批學生,同時集中了蘇北行署文教處委托私立通州師范學校代辦的文史專修科,揚州中學代辦的數理專修科,蘇南丹陽藝術學校代辦的藝術專修科,以及蘇北師資訓練學校代辦的教育專修科的學生。1958年夏,中文、數學兩專業開始招收本科生;1959年,揚州師范專科學校并入,蘇北師范專科學校改為“揚州師范學院”。其前身為蘇北農學院,建于1952年,由原來的南通學院農科、蘇南文化教育學院農教系和江南大學農藝系三部分組成。
張謇先生于1902年創立私立通州師范學校;1906年,通州師范內設農科;1910年,分設初高兩等農校;1912年改為甲、乙兩種農校;1916年,乙種農校停辦,專辦甲種農校;1919年,甲種農校升為農科大學;1928年,農科與醫科、紡科合并,定名為私立南通大學;1930年在民國政府重新注冊登記時更名為私立南通學院;1938年農科遷上海;1942年農科遷天長;1947年,農科遷回南通仍為私立南通學院;1952年,農科遷揚州,同蘇南文教學院農教系、江南大學農藝系合并組建為蘇北農學院,3校調整來的教師64人,學生200人,其中南通學院110人,蘇南文教學院38人,江南大學52人。南通學院副院長兼農科主任馮煥文教授為首任蘇北農學院院長。

蘇南文化教育學院

原名江蘇省立教育學院,創建于1928年;江南大學由榮德生及其子榮一心于1946年創辦。
1971年南京農學院遷揚州,兩院合并定名為江蘇農學院。1979年南京農學院在原校址恢復建制,江蘇農學院仍在揚州校址辦學。

原揚州工學院

其前身為揚州工業學校,建于1952年。

1952年7月揚州中學工科調整并入工校,同年11月招生1200名;1953年更名為“華東第二工業學校”,隸屬第二機械部領導;1955年西安建筑工程學校建筑專業教師和學生并入;1956年更名為“揚州建筑工程學校”;1958年升格為“揚州工業專科學校”,隸屬江蘇省領導;1961年更名為“揚州農業機械專科學校”,1962年恢復“揚州工業專科學校”校名;1965年,學校劃歸第五機械工業部領導,升格為“揚州工業學院”;1969年學校被迫停辦;1972年,復辦“揚州光學機械學校”,1978年以“南京工學院揚州地區大專班”名義增招300名大專學生;1980年經國務院批準恢復“揚州工業專科學校”,隸屬關系回歸江蘇省;1987年升格為“揚州工學院”。

揚州醫學院
前身是蘇北衛生行政干部學校高郵,1951年遷至揚州,與上海私立惠生高級助產職業學校合并,更名為蘇北揚州助產學校;1953年更名為江蘇省揚州醫士學校;1954年南通醫士學校并入;1956年更名為江蘇省揚州醫士、助產士學校;1958年1月又更名為揚州衛生學校;1958年6月升格為揚州醫學專科學校;1959年8月揚州中醫專科學校并入揚州醫專;1962年6月揚州醫學專科學校停辦;1962年10月省衛生廳決定揚州醫專附設衛校改名為揚州衛生學校,繼續培養中級醫、護人才,“文革”期間停止招生;1976年12月揚州衛校擴建為江蘇新醫學院揚州分院,設3個專科專業5個中專專業;1978年下半年,由于原江蘇新醫學院撤銷,揚州分院經國務院批準,成為高等醫學專科學校;1984年,教育部批準揚州醫專升格并定名為“揚州醫學院”。

江蘇商業專科學校
其前身是南京商業專科學校,源起于1958年成立的南京市財經學校。1963年在南京市財經學校的基礎上成立了由省市合辦的南京商業職業學校;1965年夏初經省政府批準改建成南京商業專科學校;1965年秋學校再易名為南京半工半讀商業專科學校;1971年學校停辦,1979年恢復南京商業專科學校,改名為江蘇商業專科學校;1982年2月學校遷來揚州,與駐揚的江蘇省商業學校合并建校,成立新的“江蘇省商業專科學校”。
原江蘇省商業學校是1952年10月在私立鎮江新華中學基礎上創建的,原名為蘇南鎮江商業學校。1953年江蘇建省時改稱江蘇省鎮江商業學校,1955年8月遷來揚州,并改名為江蘇省商業學校。

江蘇水利工程專科學校
其前身為1950年創建于南京的淮河水利專科學校,1951年1月改歸華東水利部領導,7月改稱華東水利專科學校;1952年10月,一部分與華東地區其他高校的水利系(科)合并,成立華東水利學院,一部分改辦中專,定名華東水利學校,1954年10月改由中央水利部領導,1955年7月更名為水利部南京水利學校;1958年7月學校下放江蘇省,同年9月升格為南京水利學院,附設中專部;1960年1月遷校揚州,改稱江蘇水利學院;1962年6月大學部學生調整到蘇北農學院,中專部停辦;同年9月水利電力部接收學校,改為水利電力部揚州水利學校。1970年1月學校再次下放江蘇省,改稱江蘇省揚州水利學校;1984年4月經江蘇省人民政府批準成立“江蘇水利工程專科學校”。 

合并以后

1992年5月19日經國家教委批準,由揚州師范學院、江蘇農學院、揚州工學院、揚州醫學院、江蘇水利工程專科學校、江蘇商業專科學校聯合組建揚州大學。學校是全國率先進行合并辦學的高校,開創*高等教育改革先河。1992年-2004年揚州大學歷經松散型聯合、實質性合并、全面改革調整等三個階段。
 截至2014年,揚州大學擁有荷花池校區、瘦西湖校區、文匯路校區、江陽路北校區、江陽路南校區、淮海路校區、及揚子津校區7個校區,設有26個教學學院。

專業設置/揚州大學

學院名稱

專業數

專業名稱

文學院

1

1、漢語言文學

社會發展學院

5

1、歷史學

2、檔案學

3、社會工作

4、哲學

5、思想政治教育

藝術學院

4

1、美術學

2、音樂學

3、藝術設計

4、服裝設計與工程

法學院

1

1、法學

外國語學院

4

1、英語

2、日語

3、朝鮮語

4、法語

數學科學學院

2

1、數學與應用數學

2、信息與計算科學

物理科學與技術學院

3

1、物理學

2、電子信息科學與技術

3、微電子學

5

1、化學

2、應用化學

3、高分子材料與工程

4、化學工程與工藝

5、制藥工程

教育科學學院(師范學院)

2

 

1、教育學

2、小學教育

新聞與傳媒學院

3

1、廣播電視新聞學

2、教育技術學

3、攝影

體育學院

3

1、體育教育

2、社會體育

3、民族傳統體育

5

1、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

2、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

3、農業機械化及其自動化

4、工業設計

5、車輛工程

信息工程學院

5

 

1、自動化

2、電子信息工程

3、通信工程

4、計算機科學與技術

5、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

水利科學與工程學院

3

1、水利水電工程

2、水文與水資源工程

3、農業水利工程

建筑科學與工程學院

4

1、建筑學

2、土木工程

3、工程管理

4、交通工程

能源與動力工程學院

4

1、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

2、測控技術與儀器

3、熱能與動力工程

4、建筑環境與設備工程

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

4

 

1、給水排水工程

2、環境工程

3、農業資源與環境

4、環境科學

農學院

2

1、農學

2、農村區域發展

園藝與植物保護學院

4

1、植物保護

2、生態學

3、園藝

4、園林

動物科學與技術學院

2

1、動物科學

2、水產養殖學

獸醫學院

1

1、動物醫學

生物科學與技術學院

3

1、生物技術

2、生物科學

3、生物工程

醫學院

4

1、臨床醫學

2、中醫學

3、護理學

4、藥學

經濟學院

5 1

1、經濟學

2、財政學

3、金融學

4、國際經濟與貿易

5、農林經濟管理

6、國際商務(中澳合作辦學)

管理學院

8

1、工商管理

2、市場營銷

3、人力資源管理

4、電子商務

5、會計學

6、財務管理

7、行政管理

8、公共事業管理

5

1、旅游管理

2、烹飪與營養教育

3、食品科學與工程

4、食品質量與安全

5、營養學

辦學規模/揚州大學

辦學條件

學校辦學條件優良,對外交流活躍。校園占地面積4300多畝,校舍建筑面積122多萬平方米;8個校區位于市區中部,首尾相連。全校固定資產總值18.12億元,教學科研儀器設備總值4.57億元,圖書館藏書325萬冊。擁有實驗工廠、實驗農牧場、動物醫院、附屬中學等一批教學、科研、實習基地以及設備完善的臨床醫學院。學校注重開展國際學術交流活動,先后與20多個國家(地區)的高校和研究機構建立了合作交流關系。學校具有招收外國留學生(包括接受政府獎學金外國留學生)和招收港、澳、臺學生的資格。

院系設置

現設有文學院、社會發展學院、法學院、教育科學學院(師范學院)、新聞與傳媒學院、外國語學院、數學科學學院、物理科學與技術學院、化學化工學院、體育學院、機械工程學院、信息工程學院、建筑科學與工程學院、水利科學與工程學院、能源與動力工程學院、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農學院、園藝與植物保護學院、動物科學與技術學院、獸醫學院、生物科學與技術學院、醫學院、經濟學院、管理學院、旅游烹飪學院(食品科學與工程學院)、藝術學院和公有民辦的廣陵學院等27個學院,101個本科專業,涵蓋哲學、經濟學、法學、教育學、文學、歷史學、理學、工學、農學、醫學、管理學等十一大學科門類。 

院系介紹

文學院前身是揚州師院中文系。一代詞曲學大師任中敏(半塘)先生開創了國務院學位委員會首批審定的*古代文學博士點。現設有漢語言文學(師范、文秘方向)本科專業,該專業為省級品牌專業。學院建有*語言文學博士后流動站以及*文化研究所、揚州文化研究中心等科研機構。*古代文學、文藝學具有博士學位授予權;*語言文學學科為一級學科碩士點,其中文藝學、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漢語言文字學、*古典文獻學、*古代文學、*現當代文學、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等學科具有碩士學位授予權。文藝學為江蘇省重點學科。*古代文學學科梯隊為江蘇省優秀學科梯隊。《文學概論》課程為國家精品課程,同時為江蘇省普通高校省級一類精品課程。教材《文學理論》為教育部普通高等學校 “十一五”*規劃教材。《*現當代文學》 、《*古代文學》課程為江蘇省一類優秀課程。

在文學院辦學歷史上,涌現了一批學養深厚,誨人不倦的知名教授,如任中敏、蔣逸雪、徐沁君、譚佛雛、王善業、孫龍父李人鑒江樹峰李廷先顧黃初曾華鵬等,他們薪火相傳、澤被后學,為文學院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文學院的師資隊伍職稱、學歷、年齡、學緣結構合理,現有教職工近70人,其中,博士生導師11人,教授18人,副教授26人。他們教書育人,砥礪學問,奮力開拓出自己的一片天地。

文學院教師在《*社會科學》、《文學評論》、《文學遺產》、《*語文》等刊物發表論文800多篇,出版論著80余部,具有代表性的獲獎成果數十項,其中14項成果獲得部、省級以上獎勵。《人民日報》、《光明日報》、《*教育報》以及港臺、日本、越南、韓國學術刊物,曾多次推介學院的重要學術成果和學術帶頭人的業績。學院學者與美國、加拿大、瑞典、挪威、韓國、越南、港臺等國家和地區的學者保持經常性的學術交流。目前承擔各類科研項目70余項,其中15項*科研項目,45項部、省級科研項目。承擔的江蘇省重點高校建設項目“揚、泰文化與‘兩個率先’”的科研任務已經圓滿結項。社會發展學院(社會科學部)現設有哲學、歷史學(師范)、思想政治教育(師范)、檔案學、社會工作等5個本科專業,并承擔全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工作。《哲學課程群》是江蘇省普通高校優秀課程群,《中共黨史》是江蘇省普通高校一類優秀課程,《*現代史》是江蘇省二類精品課程。歷史學和思想政治教育專業是校品牌專業、江蘇省特色專業建設點。學院專業辦學歷史悠久,歷史學專業和思想政治教育專業分別有50多年和40多年的辦學歷史。馬克思主義*化研究和*近現代史具有博士學位授予權,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共黨史、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馬克思主義*化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史學理論與史學史、*古代史、*近現代史、課程與教學論(歷史教育)具有碩士學位授予權。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共黨史、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馬克思主義*化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古代史、*近現代史是校級重點學科,*近現代史、馬克思主義*化研究、*古代史、中共黨史、政治學理論、倫理學等研究在學術界有一定影響。

 學院擁有一支職稱、年齡、學歷結構合理素質優良的師資隊伍,現有教職員工127人,其中專任教師118人,有教授19人、副教授58人,博士(含在讀)37人,碩士(含在讀)60人。

 學院現有本科生769人,碩士研究生103人,設有國家獎學金、朱敬文獎(助)學金、專業獎學金、孝廉獎學金等,為學生提供多種形式的勤工助學崗位。學院經常開展豐富多彩的科技文化活動,注重培養學生的實際工作能力,提高其綜合素質,增強就業競爭力。

學院堅持以學科建設為龍頭,教學科研并重,不斷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加強學科建設和師資隊伍建設,積極開展學術研究。近年來,承擔國家社科基金、國家清史工程和省部級科研項目等40余項,出版學術專著50余部,發表重要學術論文500余篇,獲得省部級各類優秀科研成果獎近40項。

外國語學院是1998年8月揚州大學按學科群組建新學院而成立的揚州大學所屬二級學院,由原揚州師范學院外語系為主體、與其他駐揚5所省屬高校外語教研室合并組建而成,具有近50年的外語辦學歷史,是揚州大學對外交流的一個重要窗口。

學院的辦學歷史最早可以追溯到1952年5月全國高校調整時組建的蘇北師范專科學校外語班。蘇北師專是1952年在近代著名實業家、教育家張謇先生1902年創建的通州師范學校基礎上興建的一所高等學校。1959年4月, 揚州師范專科學校并入蘇北師范專科學校,升格為本科院校,定名揚州師范學院。1960年,揚州師范學院在外語班的基礎上增設外語科,正式招收英語和俄語專科學生,主要為江蘇省中等教育培養外語師資。“文革”開始后外語科合并到公共科,停止招生。1970年開設外語“紅師”班,培訓中學外語師資。1972年開始招收大學普通班學員。1977年恢復高考后,揚州師范學院設立外語系,開始招收英語師范專業本科學生,學制4年,從此成為江蘇省主要的外語人才培養基地之一。1985年招收首批“英語語言文學”碩士研究生。1992年,駐揚6所省屬高校合并組建揚州大學。1998年,學校按學科群調整院系結構,成立外國語學院。

經過近50年的建設和發展,學院現設有英語系、日語系、韓語系、法語系、大學英語部和澳大利亞研究中心、英美語言文學研究所、江蘇省中學英語骨干教師培訓基地、江蘇省人事廳口語/口譯培訓基地等教學研究單位。建有“英語語言文學”、“外國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兩個二級學科碩士學位點,同時還設有“課程教學論”碩士點(英語方向)和“教育學”專業碩士學位點(英語專業領域)。“英語語言文學”碩士點設有“語言理論與應用”、“英美文學與文化”、“翻譯理論與實踐”3個研究方向,“外國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碩士點設有“外漢對比與翻譯研究”、“英語語言學與應用語言學”、“日語語言學”、“法語文學與翻譯”4個研究方向。

學院現有教職工181人,其中專任教師159人,同時常年聘用外籍教師10多人。專任教師中有教授7人、副教授37人、講師82人,有博士4人、在讀博士10人、碩士79人,有碩士生導師14人。近年來,學院有2人被評為江蘇省“青藍工程”優秀青年骨干教師,3人被評為校級“新世紀人才工程”中青年學術帶頭人,6人次被評為校級優秀青年骨干教師。 

在揚州大學向高水平大學邁步的進程中,學院在傳承優良辦學傳統的基礎上,不斷適應地方經濟、社會發展要求,辦學水平和辦學層次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升,為社會培養了大量語言技能扎實、知識結構合理,在教育戰線能卓有成效地開展教育教學工作,在其他部門能獨擋一面從事貿易、管理或翻譯工作的高級“復合型”外語人才,已經發展成為省內有地位、有影響的專業,人才培養質量在省內外享有較好的社會聲譽。現有在籍本科學生1205人,研究生178人,各類成教生1359人。

數學科學學院始建于1952年,已有50多年的辦學歷史。現有數學與應用數學和信息與計算科學兩個本科專業,有基礎數學博士點以及基礎數學、應用數學計算數學、概率論與數理統計、運籌與控制、課程與教學論(數學)等六個碩士點。基礎數學在“九五”、“十五”和“十一五”期間連續被評為江蘇省重點學科,數學與應用數學專業是江蘇省品牌專業。現有全日制在校生515人,其中碩士、博士生106人。經過長期建設,該院已經發展成為江蘇省,特別是蘇中、蘇北地區培養從本科、碩士到博士各層次數學人才的重要基地。

該院有一支優秀精干的師資隊伍,68名教師中有教授14名,副教授32名;博、碩士生導師22名;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的教師2名,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1名,教育部“優秀青年教師資助計劃”人選1人;具有博士學位的教師22名。該院從嚴治教,辦學水平較高,半個世紀以來,為社會各界培養了大批優秀人才,在省內有較大影響。近年來,該院的科學研究取得了令人矚目的進步和發展,先后承擔了包括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規劃項目(973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在內的一大批科研項目。在微分幾何、動力系統、泛函分析、偏微分方程、表示論與量子群、編碼和密碼理論等方向的科學研究處于國內先進水平,在國際上也有一定影響。該院圖書資料室有中外文藏書2萬余冊,訂有中外文專業期刊180余種,為師生的教學科研提供了良好的條件。該院還舉辦《高中數學教與學》《初中數學教與學》兩本全國發行的雜志,是國內同類雜志中質量較高、影響較大的雜志。該院培養的學生基礎扎實,學風純正,在參加“全國大學生數學建模競賽”等比賽中,連年獲得全國一、二等獎,一個班級被評為全國“先進班集體”。近幾年來,每年有三分之一的本科生被保送或考取國內著名大學攻讀碩士學位,大學畢業生年底就業率達100%。
物理科學與技術學院辦學歷史悠久。現有三個本科專業:物理學(師范)、電子信息科學與技術、微電子學。碩士研究生的培養有六個點(方向):凝聚態物理、理論物理、微電子與固體物理學、課程與教學論(物理方向)、生物物理(生物信息檢測與處理方向)、信號與信息處理。目前全日制在校生700多人,研究生80多人。 

 學院師資力量雄厚。全院現有教職工79人,其中教授9人、副教授19人、副研究員1人、高級工程師(高級實驗師)6人、工程(實驗)師10人,其中具有博士學位的17人、碩士24人,博士生導師3人,碩士生導師15人。 

學院重視教學和科研工作。目前物理學是省級特色專業,大學物理實驗為省級二類優秀課程,凝聚態物理理論物理微電子學與固體電子學為校級重點學科。近年來獲省、部級優秀校改項目十余項,獲省優秀教學成果一等獎一項,先后有十多人次獲省教育廳“紅杉樹園丁”獎以及校優秀教學質量獎。近五年來先后主持研究國家 973 子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以及國際合作項目 18 項、省部級項目 20 項。發表學術研究論文 400 余篇,其中被SCI、EI、ISTP收錄的文章 200 余篇,出版編、著、譯教材和專著十余部。設有“揚州大學復雜科學研究中心”、“揚州大學凝聚態物理研究室”兩個校級科研機構和“揚州大學物理科學與技術學院核技術應用研究室”等科研機構。

學院有管理嚴格,設備先進、齊全的教學科研實驗室。現擁有實驗用房 5800 平方米 ,儀器設備固定資產 1200 余萬元。院資料室藏有中、外文圖書 1.8 萬余冊,常年訂閱中外文期刊雜志近 100 種。化學化工學院已有 50多年的辦學歷史,位于風景秀麗的瘦西湖畔。學院現有化學(含師范)、應用化學、高分子材料與工程、化學工程與工藝、制藥工程等五個本科專業,其中化學(師范類)為江蘇省品牌專業。學院現有省級一類優秀課程和二類優秀課程各兩門;在籍本科生近900名,學院在全國范圍內實行按院招生,大學前兩年不分專業學習通修課及基礎課。二年級末,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和社會需求,結合學院的教學條件,在教師的指導下自主選擇上述專業。學院堅持"理工交融"的辦學特色和"厚基礎、寬口徑、重實踐、求創新"的人才培養模式,畢業生深受用人單位的好評,就業率自2002年以來連續四年名列全校*。

 學院擁有一支高素質的師資隊伍,104名教職工中50%以上具有高級職稱,碩士學位以上的教師占專任教師總數的三分之二。2000年以來,學院承擔100多項省級以上科研項目,其*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20項(含國家重點項目2項),在國內外核心期刊上發表論文650多篇。學院高度重視學生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的培養,已連續四屆獲得全國大學生"挑戰杯"科技作品大賽獎,在全國大學生化學實驗技能競賽中獲得二等獎。

學院現有物理化學和分析化學兩個博士學位授權點,有三個一級學科碩士授權點,它們分別是化學(無機化學、有機化學、分析化學、物理化學、高分子化學與物理)、化學工程與技術(化學工程、化學工藝、生物化工、應用化學、工業催化)和材料科學與工程(材料物理與化學、材料學、材料加工工程),另有教育碩士、工程碩士和高校教師在職攻讀碩士學位等三個專業學位授權點。目前在籍博、碩士生近260名。物理化學為國家重點學科培育點,同時也是省級重點學科。學院設有省級重點實驗室"環境材料與環境工程",分析化學和應用化學為校級重點學科。

學院管理的化學教學實驗中心是省級教學實驗示范中心,擁有國內領先的實驗條件、實驗裝備和管理模式,管理水平受到省內外同行專家的高度評價。2002年建成的一萬三千平方米教學實驗大樓為培養優質的學生創造了良好的環境。資料室藏有中外圖書、雜志3萬余冊,常年訂閱中外期刊近300種,其中外文期刊50余種。擁有Elsvier 、Chemical Abstracts 和ACS等國際學術界一流的大型數據庫。

學院非常注重國際交流與合作,每年都有許多教師出國進修、訪問或參加國際性學術會議,也經常邀請國內外學者來學院作學術報告和訪問。目前已與英國哈德斯費爾德大學(Huddersfield)等國外高等院校建立了友好合作關系,進行學術交流與合作研究,并共同培養本科生和碩士研究生。本院所有專業的學生入學后可依據相關條件申請進入中英強化班學習。

體育學院創建于1972年,現有體育教育、社會體育和民族傳統體育三個本科專業,其中體育教育專業為江蘇省特色專業。現有體育學一級學科碩士點和運動人體科學、體育教育訓練學、體育人文社會學三個碩士點和課程與教學論(體育)專業的碩士研究生招生方向。擁有運動場館總面積為177783平方米,學生人均面積5.63平方米。專業教學實驗樓1幢,分設人體解剖學、人體生理學、體育保健學、體育心理學、運動生物化學和計算機6個實驗室,配有實驗用房22間,面積為2132平方米,教學儀器設備308臺(套)。有體育教育、社會體育、民族傳統體育3個本科專業。體育專業下設田徑、體操、武術、球類、運動人體科學、體育人文社會學等6個教研室。體操體育保健學、球類和武術為校級重點建設課程。現有全日制本科生640人、碩士研究生93人;教職工130人,其中教授10人,副教授54人,博士后2人,博士7人,碩士19人;碩士生導師19人;*裁判9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貼2人,2人獲曾憲梓師范教師獎,2人被評為全國優秀青年體育教師,12人次被評為江蘇省普通高校優秀青年骨干教師和優秀體育教師。

機械工程學院,由原揚州大學工學院機械工程系、汽車工程系和實習工廠新組建而成,辦學歷史始于1952年,已為國家培養了大批高素質的工程應用技術人才。

 學院擁有機械制造及其自動化、機械設計與理論、車輛工程、材料加工工程四個碩士點,以及機械工程領域工程碩士專業學位授予權。開設5個本科專業: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車輛工程、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工業設計、農業機械化及其自動化,其中“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為江蘇省建設特色專業建設點、校一類重點學科,“機械設計與理論”為校二類本科專業重點學科。同時,也是江蘇省高等教育自學考試機械工程專業本、專科段主考單位。在籍全日制學生千余人。

學院設有機械制造、機械電子機械設計、車輛工程、材料工程、工業設計六個教科部和機械工程教學實驗中心、工程訓練教學中心。現有教職工128人,正高專業技術職務11人,副高專業技術職務30人,中級專業技術職務40人;專任教師67人,碩士生導師28人;江蘇省“333工程和青藍工程”培養對象4人,省、校跨世紀學科帶頭人3人,校優秀青年骨干教師6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貼的教師1人;教師中具有碩士以上學歷教師占專任教師隊伍的75.38%,其中博士16人。

 學院堅持以教學科研為中心,不斷深化教學改革,加強學科和課程建設,積極開展科學研究,先后承擔國家“863”課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課題、國家科技攻關項目、“火炬”項目及省市科研項目40余項,多項科研成果獲省(部)、市級獎勵;出版專著、教材20余部,其中《先進制造技術》被列入國家“十五”規劃類教材;年公開發表論文60余篇。同時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近幾年有多件學生科技創新作品參加了全國“挑戰杯”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競賽和創業計劃競賽,多次榮獲各類獎項。

學院不斷加強國際交流,先后選派多名教師赴美、日、德、澳等發達國家進修,與德國愛斯林根應用科技大學、日本北九州工業高專等建立了友好合作關系,且互派學生到對方學習深造。學院充分發揮機械、汽車、材料等學科(專業)與江蘇省重點發展支柱產業相對應的有利條件,成立了機電研究所、材料工程研究中心、博世柴油技術培訓中心、多維新技術有限責任公司、機械電子設備工廠等科技開發和科研服務機構,努力為地方經濟建設服務,完成了多項科技成果和專利轉化,取得了良好的經濟和社會效益水利科學與工程學院已有半個多世紀的辦學歷史,現有水利水電工程、農業水利工程、水文與水資源工程3個本科專業,擁有水利水電工程和農業水土工程2個博士學位授予點,水利水電工程、農業水土工程、水力學河流動力學水工結構工程、水文學及水資源等5個碩士學位授予點和水利工程領域專業碩士學位點。 

 學院擁有一支開拓進取精神強、學術造詣深的師資隊伍。專業教師中,教授10人,副教授21人,博士生、碩士生導師22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貼專家4人,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3人,江蘇省“333”工程培養對象3人,江蘇省青藍工程學術帶頭人1人,省優秀青年骨干教師4人。此外,學院還聘請了50多位國內外知名學者、工程專家擔任兼職教師。數十年來,學院已培養了研究生、本專科生26000余人。現有全日制在校本科生近600人,在校博士、碩士研究生160余人。 

學院堅持以教學科研為中心,加強學科建設和專業建設,不斷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努力培養品德好、素質高、基礎寬、能力強的應用型人才,大力開展素質教育,著力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強化教學管理和質量監控,教學質量穩步提高,學生多次在*、省級競賽中獲獎。學院現有省級重點學科、省級重點實驗室各1個,水利水電工程專業為江蘇省品牌專業,農業水利工程專業為江蘇省品牌專業建設點,有省級優秀課程5門,擁有穩定的校內外實習基地18個。學院設有江蘇機電排灌工程研究所、江蘇水利工程研究所和揚州大學水資源高效利用與管理研究所。近年來,新增各級科研課題300多項,其*家“十五”重大技術裝備研制計劃項目、“十一五”科技支撐計劃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等*項目30余項,多項科研成果達到了國際先進、國內領先的水平,并獲得江蘇省和水利部科技進步一、二、三等獎近20項。 

學院加強國際交流與合作。曾培養了越南留學生。先后派學者赴澳大利亞美國意大利、日本、英國、法國、荷蘭等十多個國家和地區進修或合作科研,接受美國、英國、俄羅斯、日本等國家的專家來院考察和進行學術交流。 

學院所在的江陽路南校區環境幽雅,圖書館、體育場館、實驗室等教學設施完善。校區圖書館藏書近60萬冊。工程館裝備一批具有國際、國內先進水平的教學和科研儀器設備。學院學生除享受國家獎助學金、江蘇省政府獎助學金、優秀學生獎學金外,社會各界人士還為學院學生設立了朱敬文獎助學金、劉毓藻水利科學技術獎學金、虹源獎助學金等。自1984年以來學院多次獲省級文明單位稱號,并被評為全國水利系統先進單位,省級校風建設成績顯著單位和省普通學校黨建思想政治工作先進單位等。動物科學與技術學院成立于2004年初,其辦學歷史最早可追溯到1902年由清末狀元、著名教育家、實業家張謇先生創辦的私立通州師范學校。在以馮煥文張照等為代表的老一輩畜牧學家的推動下,經過數代人的艱苦創業,時至今日,各項事業碩果累累,一派欣欣向榮喜人景象。

學院現有專職教師45人,其中教授13人、副教授16人、博士生導師9人、碩士生導師22人,40歲以下教師博士化比例接近80%。
學院整體實力位居全國同類院校前列,現擁有博士后流動站1個,*重點學科(培育)、江蘇省重點學科各1個,江蘇省重點實驗室1個、江蘇省產學研聯合培養研究生示范基地1個,一級學科博士點、碩士點各1個,二級學科博士點、碩士點各4個,專業學位碩士點1個,并建有蜂產品研究所、兔業工程研究中心、飼料牧草研究開發中心、動物營養與飼料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等4個研究室(所)以及飼料廠、實驗蜂場、水產溫室等科研及成果轉化基地。

 學院現有3個本科專業和專業方向,其中動物科學(含動物營養)專業為江蘇省特色專業;目前在校全日制學生745名,其中博碩士研究生221多人(含外籍留學生),本科生524多人,另有成教注冊在籍學生700多名。全校*學成歸國的留學博士生就畢業于學院。

學院重視科學研究、技術服務和國際交流工作,現主持國家部省級以及國際合作項目等課題80余項,在研項目總經費1000余萬元,畜禽飼料、蜜蜂產品、揚州鵝、京海黃雞等多項產品和成果在生產中推廣應用,取得了顯著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學院還與日本、德國等國外高等學校、科研機構建立了廣泛的學術交流和科研合作關系。

多年來,學院培養的學生因為就業目標務實、基本功扎實、專業技能熟練、適應能力強而深受用人單位歡迎或成功走上自主創業之路,多名畢業生被國家有關部門授予“十大杰出青年農民”、“全國優秀青年企業家”、“全國青年星火帶頭人標兵”等榮譽稱號。

人才培養

普通本科教育:揚州大學始終堅持“以人為本,質量*,辦出特色”的指導方針,牢固確立人才培養是學校的根本任務、牢固確立質量是學校的生命線、牢固確立教學工作在學校各項工作中的中心地位,不斷深化教學改革,強化教學管理,在教學工作方面取得了顯著的成績,2004年被教育部評為本科教學工作優秀學校。目前,學校正在全面貫徹落實校第四次教學工作會議精神,大力實施“十一五”人才培養規劃,努力為地方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培養更多高素質人才。

 研究生教育:揚州大學是國務院批準的首批博士、碩士學位授予單位。研究生教育開始于1962年。合并辦學以來,研究生教育規模迅速發展。

成人教育:揚州大學成人教育辦學歷史源于1958年,40多年來為國家培養了本、專科成人教育畢業生34200多人,受到用人單位和社會的好評。1992年合并辦學以來,成人教育堅持“立足揚州,面向江蘇,部分專業面向全國,積極為地方兩個文明建設培養應用型、實用型人才”的辦學方針,依托全校豐富的教學資源,發揮學科門類齊全和成人教育辦學適應性強的特點,所開設的成人高等教育專業能充分滿足社會需求和經濟發展需要。

留學生教育:揚州大學是經教育部批準首批對外招收留學生的高等學校之一,各學院均具備對外招收留學生的合格師資和教學條件,尤以體現東方文化的特色專業見長。漢語語言、*烹飪、武術保健中醫針灸推拿、*歷史、*現代文學、*古代文學、*哲學、*文化藝術、*法律、*經濟、農學、畜牧獸醫、生物工程等專業均有很長的招收留學生和進修生的歷史。

 博士后流動站:國家人事部2003年10月以來正式批準揚州大學建立*語言文學、作物學、獸醫學、化學、畜牧學博士后流動站。

*語言文學博士后流動站依托文學院,以*古代文學和文藝學等博士點學科為支撐,其中文藝學為江蘇省重點學科。主要研究方向為:先秦文學、漢魏六朝文學、唐宋文學、元明清文學、詞曲學、*文學與學術、文學理論文藝美學、*文藝學等。

 化學博士后流動站依托化學化工學院,以物理化學和分析化學等博士點為支撐,物理化學學科為國家重點學科培育點。主要研究方向為:膠體與界面化學、電化學與生物傳感器、材料物理化學、納米技術等。

作物學博士后流動站依托農學院、園藝與植物保護學院、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以作物栽培學與耕作學、作物遺傳育種、農產品安全與環境、植物生物技術、農業信息化技術、區域農業發展等七個博士點為支撐,其中作物栽培學與耕作學為國家重點學科。主要研究方向為:作物栽培耕作理論與技術、作物生理生態、農產品安全與環境、作物遺傳育種、植物生物技術以及生物統計與生物信息等。

 獸醫學博士后流動站依托獸醫學院,以基礎獸醫學、預防獸醫學、臨床獸醫學、動物免疫學等六個博士點為支撐,其中預防獸醫學為國家重點學科。主要研究方向為:畜禽主要傳染病流行規律及防制對策、病原微生物生物學特性及其致病與免疫機理、動物營養代謝病與中毒病、轉基因動物與實驗動物疾病模型等。

畜牧學博士后流動站依托動物科學與技術學院,以動物遺傳育種與繁殖、動物營養與飼料科學、特種經濟動物飼養和草業科學等博士點為支撐,其中動物遺傳育種與繁殖為*重點學科培育點。主要研究方向為:動物遺傳資源的評價及保護與利用、遺傳標記與動物育種、胚胎工程轉基因動物、動物營養代謝與調控技術和牧草高產栽培與開發利用等。

合作交流

國際合作:揚州大學開展多層次、多渠道的國際交流活動,與美國德國澳大利亞俄羅斯日本韓國等2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高校(研究機構)建立了合作交流關系,拓展了對外交流的空間,擴大了學校的國際影響。

董事組織:董事會是由熱心高等教育、關心支持學校改革發展的政府機關、企事業單位、社會團體和各界人士以自愿方式組成的集團聯合體。董事會對學校辦學中的重大問題進行研究,提供咨詢、建議和策劃,對董事會基金的籌集、使用進行決策,是學校與社會各界建立穩定、全面、緊密的合作關系的紐帶和橋梁。許嘉璐、錢偉長季允石、江澤慧、張緒武擔任首屆董事會名譽董事長,王榮炳擔任首屆董事會董事長。

校友天地:揚州大學有10多萬名畢業生在各條戰線上勤奮工作,取得了不平凡的業績,為學校贏得了榮譽。學校成立了校友會,并在省內13個省轄市和北京、深圳、新疆、湖南、海南、遼寧、大慶等校友相對集中的地方建立了校友組織。

榮譽稱號

學校目前承擔各級各類科研項目1580多項,全校年科技經費1.8億多元。獲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連續位居全國高校前40名、江蘇高校前列。“九五”以來,共有300多項科研成果獲省部級以上獎勵,取得了一批高水平的科研成果。其中,由中科院與我校共同完成的“轉基因山羊體細胞克隆山羊”成果被評為1999年*基礎研究十大新聞之首,由我校參與完成的“水稻第四號染色體精確測序”工作被評為2002年*十大科技進展頭條新聞,3項成果榮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2002年以來有3篇論文被評為全國優秀博士學位論文。科技開發與成果推廣成績同樣喜人,學校的“農科教結合”工作已形成了以蘇北基地為中心,輻射蘇中、蘇南的格局,在服務“三農”方面走出了一條成功之路。 

學術科研/揚州大學

科研成果

截至2014年4月,學校承擔各級各類科研項目1700多項,全校每年科技經費4億元。2013年獲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數量111項,數連年位居江蘇高校前列。共有300多項科研成果獲省部級以上獎勵,取得了一批高水平的科研成果。其中,由中科院與學校共同完成的“轉基因山羊體細胞克隆山羊”成果被評為1999年*基礎研究十大新聞之首,由學校參與完成的“水稻第四號染色體精確測序”工作被評為2002年*十大科技進展頭條新聞,6項成果榮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科技開發與成果推廣成績同樣喜人,學校的“農科教結合”工作已形成了以蘇北基地為中心,輻射蘇中、蘇南的格局,在服務“三農”方面走出了一條成功之路。2002-2013年期間,學校共有4篇論文被評為全國優秀博士學位論文,6篇論文獲全國優秀博士學位論文提名論文。

根據美國ESI(Essential Science Indicators,基本科學指標庫)2012年11月份公布的較新數據,學校的化學、植物與動物科學、工程學、農業科學4個學科的ESI排名進入全球大學和科研機構前1 %。在ESI評價的22個學科中,學校共被ESI收錄論文3164篇,被引18235次,篇均被引頻次為5.76,在全球排名前1%的5039個研究機構中,總被引次數位居第1664位。
 學校“江蘇省動物重要疫病與人獸共患病防控協同創新中心”于2013年被評定為首批江蘇省高校協同創新中心。

科研機構

截至2013年9月,學校擁有部、省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公共技術服務中心、省級研究院9個,科學研究機構84個。建成省協同創新中心1個,獲批1個*科技特派員創業培訓基地。其中擁有教育部重點實驗室2個,農業部重點開放實驗室3個,江蘇省重點實驗室10個,江蘇省國家重點實驗室培育建設點1個。學校有一教育部科技查新工作站,于2011年1月被教育部認定為教育部部級科技查新工作站,配置有豐富的印刷型文獻資源和電子資源,可以檢索DIALOGSTN國際聯機檢索系統。
省部級重點實驗室
江蘇省植物功能基因組學重點實驗室
教育部植物功能基因組學重點實驗室
江蘇省作物栽培生理重點實驗室
農業部畜禽傳染病學重點開放實驗室
江蘇省水利動力工程重點實驗室
江蘇省動物預防醫學重點實驗室
江蘇省環境材料與環境工程重點實驗室
江蘇省人獸共患病學重點實驗室
江蘇揚州國家科技特派員創業培訓基地農業部禽用生物制劑創制重點實驗室
農業部食品安全監控重點開放實驗室農業部長江中下游作物生理生態重點開放實驗室
江蘇省作物遺傳生理國家重點實驗室培育建設點江蘇省動物遺傳與繁育分子設計重點實驗室
江蘇省乳品生物技術與安全控制重點實驗室江蘇省(教育部)禽類預防醫學重點實驗室
江蘇省作物遺傳生理國家重點實驗室培育建設點

省部級工程中心
江蘇省家禽疫病防控工程技術研究中心、蘇中發展研究院、江蘇省家禽疫病防控工程技術研究中心、農業部長江流域稻作技術創新中心、教育部新型疫苗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江蘇省轉基因動物制藥工程研究中心、江蘇省揚州現代乳業加工服務中心、江蘇省揚州農業環境安全服務中心、江蘇省揚州LED新光源材料測試技術服務中心

學術資源 

學術期刊
揚州大學學報編輯部是在原江蘇農學院、揚州師范學院、揚州工學院、江蘇商業專科學校等高校學報編輯部的基礎上,于1997年揚州大學合并辦學5周年之際成立。1997年創刊《揚州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雙月刊)、《揚州大學學報·高教研究版》(季刊),2004年改為雙月刊;1998年創刊《揚州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季刊);1999年將《江蘇農學院學報》更名為《江蘇農業研究》;2002年將《江蘇農業研究》更名為《揚州大學學報·農業與生命科學版》(季刊)。
《揚州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
該刊為綜合性人文社會科學學術刊物。該刊有“*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研究”、“蘇中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研究”、“*儒商研究”、“揚州文化研究”、“女性文學多棱鏡”、“審美新視角”等特色欄目。該刊為全國中文核心期刊、*核心學術期刊、*人文社會科學核心期刊、*人文社科學報核心期刊、*期刊方陣、雙效期刊、全國百強社科學報、華東地區優秀期刊。
《揚州大學學報(高教研究版)》
該刊為綜合性高等教育研究刊物,堅持理論聯系實際研究和探索高等教育改革與發展的各類問題,既發表高等教育改革與發展的理論性研究論文,也刊登具有普遍指導意義的高校教育教學改革的實踐經驗,內容覆蓋了高等教育的方方面面。《高校文科學術文摘》、*人大人大復印資料中心、《教育文摘周報》、《新華文摘》等都不同程度地轉載、摘引該刊所發論文。該刊為*核心學術期刊、江蘇省期刊方陣優秀期刊、第二屆全國優秀社科學報。
《揚州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該刊是自然科學綜合性學術刊物。主要刊登數理科學和化學、工業技術、環境科學等門類的學術論文,重點報道數學、化學、物理學、力學、自動化技術、計算機技術、機械電子、建筑科學、水利工程等學科的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的成果,特別注重刊登在國內外有影響的優勢學科和重點學科(有省級以上基金資助的研究項目)的學術論文。該刊為全國中文核心期刊、*期刊方陣雙效期刊、*科技核心期刊。該刊被美國《數學評論》(MR)、俄羅斯《文摘雜志》(РЖ)、德國 《數學文摘》(ZBL)、美國《化學文摘》(CA)、美國《生物學文摘》、《*數學文摘》、《*物理文摘》、《*無機分析化學文摘》、《*生物學文摘》、《*力學文摘》等國內外著名檢索期刊收錄。并被《*學術期刊綜合評價數據庫》、《*期刊網全文數據庫》、《*科技論文統計源期刊》、《全國報刊索引(自然科學技術版)》、《萬方數據庫》、《*學術期刊(光盤版)》、《華藝數位藝術股份有限公司》、《*科技期刊全文數據庫(重慶維普)》全文收錄。
《揚州大學學報(農業與生命科學版)》(原《江蘇農學院學報》、《江蘇農業研究》)
該刊是是綜合性農業與生命科學學術期刊。主要刊登農業科學、動物科學、動物醫學、生物技術、園藝、植物保護、食品科學、基礎醫學等學科的學術論文,省級以上基金項目課題的學術論文優先發表。 該刊被國家科技部*科技信息研究所、*科學院、北京大學圖書館分別入選為“*科技論文統計源期刊即*科技核心期刊” 、“*科學核心期刊”、“全國中文核心期刊”。被聯合國糧農組織AGRIS、英國CABI、動物學記錄(ZR)、美國DIALOG、化學文摘(CA)、波蘭哥白尼索引(IC)、國內所有以”*”名頭出版的農業文摘類期刊和部分醫學文摘期刊及《*生物學文摘》等作為一次文獻源期刊收錄。2002年以來多次獲教育部”全國高校優秀科技期刊一等獎”及全國農業優秀期刊(學術類一等獎),蟬聯”江蘇省雙十佳期刊”。

圖書館藏

截至2014年4月,全校擁有文獻402萬余冊;年訂購中文報刊3376種,原版外文期刊548種。館內藏有《四庫全書》、《續修四庫全書》、《四庫全書目錄叢刊》、《近代*史料叢刊》等大型文獻,館藏中蘇北方志較為齊全,文史、農業、烹飪類文獻具有特色,敦煌學資料豐富。館內擁有豐富的電子文獻資源,藏有各種電子出版物,包括*期刊網鏡像站、超星數字圖書館、北大方正Apabi數字圖書系統、EI、PQDD、IEEE/IEE等國內外大型數據庫36種,折合電子文獻66.7萬冊。

校園文化/揚州大學

校訓

堅苦自立
“堅苦自立”,取自近代*實業家、教育家——張謇先生為其創辦的通州師范學校(即揚州大學的源頭)所立校訓。
堅苦自立”的內涵十分豐富。“堅,剛也”(《說文》)。“堅”的堅苦自立本意是牢固、結實,含執著、剛正、篤實之意。“堅苦”是指抱定宗旨,矢志不移,勇往直前;含有信念執著、意志堅強,勤勉刻苦、務實篤行之意。“自立”是指不依賴他人,憑自己的勞動而獨立生活,靠自身的努力而有所建樹,含有自尊自信,自強不息之意。
“堅苦自立”,關鍵在“堅苦”,根本是“自立”。一方面,非“堅苦”無以“自立”,另一方面,堅毅刻苦的意志品格,又源于“自立”者強烈的自我擔當意識和社會責任感。*自古就有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之說,后世學人更是將“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北宋·張載)視為至高至善的人生追求。

校風

求是、求實、求新、求精
求是,就是摸索規律、探求真理。實事求是,堅持真理,是我們黨揚州大學瘦西湖校區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科學精神和作風的體現,也是人類進步孜孜以求的目的和一種傳統美德。建校一百多年來,一輩輩揚大人勤勉誠樸,孜孜矻矻,堅持不懈探求科學的真理,為國家社會培養了一批又一批德才兼備、素質全面的優秀人才。他們崇尚科學,反對迷信;堅持真理,追求崇高;遵循規律,摸索規律,在教書育人、科研實踐和社會服務中,取得了了一個個突出的成就。
求實,是指堅持理論和實踐相結合,一切從實際出發,求實、務實、扎實、踏實的作風和學風。揚州大學是一所綜合性大學,各學科的發展都經歷了由小到大、由弱變強的艱難歷程,這其中,揚大人以誠實、正直的良好品德,求實、務實的工作作風,腳踏實地,崇尚實干,艱難困苦,玉汝于成。既成就了學校潤澤桃李、綿延流長的百年文脈,也鑄就了揚大人其道弘遠、其德芬芳的道德和人格文章。
求新,指的是一種大膽探索、銳意進取,與時俱進、不斷登攀的崇高精神境界,一種朝氣蓬勃、奮發有為的精神風貌。回溯百年風雨,揚州大學的歷史,是一部敢為人先,敢闖敢干,革故鼎新,其命維新的改革發展史。無論是60年前,學校從南通西遷揚州,擇新址而開新業,還是20年前,六校聚合升華,書寫全國高校體制改革新篇章,學校每一個改革發展的重要節點背后,都印刻著鮮明的求新求變的烙印。求新,不僅是學校承繼自歷史的一種精神品格。
求精,就是精益求精。求精,既是手段、方法、途徑,也是目標;既是工作、學習上的認真嚴謹、一絲不茍的精神,也是矢志不移,孜孜以求所能達到的完美境界。長期以來,學校師生克勤克儉,求真求精,領導干部精通業務,精細管理;教師嚴謹治學,精心育人,追求精品,培養精英;學生刻苦求知,精益求精。精益求精,止于至善,已成為學校沉潛誠樸的一種精神風尚和文化氣質。

教風

厚德抱樸弘道樹人

校歌

揚州大學 通州溯源
六校聚合 屹立蘇中
堅苦自立 實學研攻
往績可述 來績無窮
愿我人 繼前人之志 盡我人之力 益大益充
傳校譽于后世 建大業與寰中 建大業于寰中

校徽

1、從整體看,標志是一棵郁郁蔥蔥的參天大樹。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標志首先從外形上突出了揚州大學的學校性質,也表達了百年揚大如一棵參天大樹,枝繁葉茂、碩果累累。
2、從內部結構看,標志內部由一個地球、一只展翅的仙鶴組成。仙鶴是揚州的典型吉祥物,此時,周圍的樹冠可視為祥云,與仙鶴組成了“鶴舞九天”的生動畫面,表達了揚州大學面向世界、面向未來、面向現代化的豪邁氣概。
3、標志的外輪廓,既是樹冠又是片片祥云,同時象征一座知識高峰,通向高峰的路崎嶇曲折,需要揚大人不畏艱難險阻,戰勝前進道路上的一個又一個困難,向上攀登。
4、從標志的構成元素看,仙鶴隱含英文字母Y,大樹的主干是英文字母U的體現,Y U分別是Yangzhou University的字首,組成揚州大學的英文縮寫。
5、標志渾然一體,和諧生動,以自然綠呈現,易于識別、易于記憶、易于傳達。該標志自揚州大學合并辦校以來,一直沿用,具有認知方面的公眾基礎。
6、標志的基本色是自然綠(自然綠02號),輔助色為*紅(*紅02號)。綠色象征著“生命、青春、和平、安詳、新鮮、希望、成長、發展”,自然綠則在其基礎上增添了“深遠、穩重、沉著、睿智”。將自然綠定為基本色,既與學校的百年歷史文化天然契合,又與學校所在地揚州——園林城市、生態城市、較佳人居城市完美融合,具有一定的獨特性和地域性。在著力構建和諧社會,推進科學發展的今天,綠色更象征著百年名校青春煥發,以蓬勃的朝氣和昂揚的精神狀態,奮力推進“兩個轉變”,努力建設高水平大學。*紅則具有“平安、喜慶、尊貴、和諧、團圓、成功、興旺、浪漫、熱烈”的象征意味,寓示著學校深厚的歷史積淀與現代創新理念交相輝映。學校視覺識別系統一般應用基本色自然綠02,特殊情況下可以使用輔助色*紅02。

校慶日

每年的5月19日為揚州大學校慶日。2012年5月19日是揚州大學建校110周年,在揚辦學60周年,合并辦學20周年。

知名校友/揚州大學

校友名稱 較高擔任職務 
周堯圣馬利諾共和國國際科學院院士
徐冠仁*科學院院士
余松烈*工程院院士
殷震*工程院院士 
凌啟鴻著名農學家 
吳登云100位新*成立以來感動*人物
王榮廣東省政協主席
劉秀梵*工程院院士
翟虎渠曾任*農業科學院院長兼黨組書記
宗順留中將
王松年少將
楊曉堂曾任*電子信息集團公司黨組書記,總經理
顧茂芝西藏自治區農牧科學院副院長、*作物學會理事
劉堅

國務院參事,原國務院扶貧辦主任、農業部副部長

畢飛宇茅盾文學獎得主
曹衛星江蘇省副省長,江蘇省人民政府副省長,民盟中央常委、省委主委
繆瑞林南京市委副書記、南京市長;曾任江蘇省副省長
費高云常州市委副書記、常州市長
李延保曾任中山大學黨委書記
陳剛貴州省委常委,貴陽市委書記
黃莉新現任江蘇省委常委、南京市委書記
丁解民現任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黨組成員;曾任淮安市委書記
陳寶田江蘇省政協副主席
張九漢現任江蘇省政協副主席、黨組副書記;曾任江蘇省副省長、鹽城市委書記
王榮平鹽城市委副書記、鹽城市市長
余進上海閔聯園藝有限公司董事長
侯瑞興蘇州瑞興醫院集團董事長
于康震*獸醫藥品監察所所長
曹克波江南模塑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
芮鴻巖鹽城師范學院黨委書記
顧曉虎宿遷學院黨委書記
陳杞奧運會冠軍
洪宗禮蘇教版語文教材主編 
楊寅榮江蘇康緣藥業股份公司總經理

 現任領導/揚州大學

姚冠新 黨委書記 
焦新安 校長、黨委副書記 
劉延慶 黨委副書記、紀委書記 
葉柏森 黨委副書記、副校長 
劉祖漢 黨委常委、副校長 
陳耀 黨委常委、副校長 
黃建曄 黨委常委、副校長 
胡效亞 黨委常委、副校長 
陳國宏 黨委常委、副校長 
洪濤 黨委常委、副校長 
陳亞平 黨委常委、副校長[2]

歷任領導

歷任黨委書記
朱克昌(1992—1998)
葛鎖網(1998—2002)
范 明(2002—2008)
陳章龍(2008—2012)
夏錦文(2012—2015)
姚冠新(2015——)
歷任校長
袁相碗(1992—1995)
顧銘洪(1995—2002)
郭 榮(2002—2012)
焦新安(2012—)

董事名單

 揚州大學董事組織:董事會是由熱心高等教育、關心支持學校改革發展的政府機關、企事業單位、社會團體和各界人士以自愿方式組成的集團聯合體。董事會對學校辦學中的重大問題進行研究,提供咨詢、建議和策劃,對董事會基金的籌集、使用進行決策,是學校與社會各界建立穩定、全面、緊密的合作關系的紐帶和橋梁。許嘉璐、錢偉長、季允石、江澤慧、張緒武擔任首屆董事會名譽董事長,王榮炳擔任首屆董事會董事長。

名譽董事長名單

姓名工作單位職務、職稱

許嘉璐

全國人大常委會

副委員長

錢偉長

全國政協

原副主席

季允石

人力資源與社會保障部

原常務副部長(正部級)

江澤慧

*林業科學院

原院長

張緒武

全國工商聯

首席常務副主席

董事長
姓名工作單位職務、職稱

王榮炳

江蘇省人民政府

原副省長

副董事長
姓名工作單位職務、職稱

宗順留

*人民解放軍沈陽軍區

原副司令員、中將

凌啟鴻

江蘇省人大常委會

原副主任

紀寶成

*人民大學

校長

李延保

中山大學

原黨委書記

翟虎渠

*農業科學院

院長

胡凌云

東南大學

黨委書記

范 明

江蘇大學

黨委書記

郭 榮

揚州大學

校級調研員

董事會秘書長
姓名工作單位職務、職稱

王慶林

揚州大學

對外聯絡辦公室主任

類似“揚州大學”
與“揚州大學”相關的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