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一级aα片_av女人乱码中文字幕_18女人水多性高朝床叫视频_亚洲欧洲日韩AV

當前位置: 百鳴 > 教育網站 > 高校大學 > 江蘇高校

南京大學

網站地址:
網站名稱:
南京大學
網站熱點:
招生,就業創業,研究生,科研動態,科研機構
登陸狀態:
正常
網站品質:
7
世界排名:
-
更新日期:
2022/4/23 18:09:26
網站介紹:
南京大學
網站百科

學校簡介/南京大學

南京大學坐落于鐘靈毓秀、虎踞龍蟠的金陵古都,是一所歷史悠久、聲譽卓著的百年名校。其前身是創建于1902年的三江師范學堂,此后歷經兩江師范學堂、南京高等師范學校、國立東南大學、第四中山大學國立中央大學、國立南京大學等歷史時期,于1950年更名為南京大學。1952年,在全國高校院系調整中,南京大學調整出工學、農學、師范等部分院系后與創辦于1888年的金陵大學文、理學院等合并,仍名南京大學。校址從四牌樓遷至鼓樓金大原址。

在一個多世紀的辦學歷程中,南京大學及其前身與時代同呼吸、與民族共命運,謀國家之強盛、求科學之進步,為國家的富強和民族的振興做出了重要的貢獻。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作為教育部直屬的重點綜合性大學,南京大學又在嶄新的歷史機遇中煥發出新的生機,在教學、科研和社會服務等各個領域保持良好的發展態勢,各項辦學指標和綜合實力均位居全國高校前列。1994年,南京大學被確定為國家“211工程”重點支持的大學;1999年,南京大學進入國家“985工程”首批重點建設的高水平大學行列;2006年,教育部和江蘇省再次簽訂重點共建南京大學的協議;2011年,教育部和江蘇省簽署協議繼續重點共建南京大學。
南京大學目前擁有鼓樓、浦口、仙林三個校區,有28個直屬院系,各類學生總計55000余人。全校設本科專業86個,專業碩士學位授權點21個,專業博士學位授權點1個,碩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18個,碩士學位授權二級學科點(不含一級學科覆蓋點)9個,博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40個,博士學位授權二級學科點(不含一級學科覆蓋點)3個,博士后流動站35個,*人才培養基地13個;有一級學科國家重點學科8個,二級學科國家重點學科13個,國家重點(培育)學科6個,江蘇高校優勢學科建設工程一期項目立項學科19個;有國家實驗室(籌)1個,國家重點實驗室7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8個,江蘇省重點(工程)實驗室8個,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1個,國家地方聯合工程研究中心1個,教育部工程中心2個,環境保護部工程技術研究中心1個,江蘇省工程中心11個,*“2011協同創新中心”1個,江蘇省“2011協同創新中心”3個,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4個。學校擁有一支高素質的師資隊伍,其中包括*科學院院士30人,*工程院院士3人,*科學院外籍院士1人,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4人,俄羅斯科學院院士1人,加拿大皇家科學院院士1人,“千人計劃”創新人才26人、創業人才14人,教育部“長江學者獎勵計劃”特聘教授74人、講座教授22人,國家杰出青年基金獲得者90人,*教學名師10人,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學科評議組成員19人,*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科學、技術、管理專家16人,973計劃和重大科學研究計劃項目首席科學家36人次,“青年千人計劃”入選者44人,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獲得者238人, “百千萬人才工程” *人選30人。

春風化雨、桃李芬芳。在過去的一個多世紀中,南京大學在各個歷史階段培養和造就了眾多中華英才,他們在各自的領域建功立業、成就卓著。南京大學確立了“吸引一流生源、給予一流培養、造就一流人才”的指導思想,以培養具有國際視野和高素質創新能力的拔尖領軍人才為目標,堅持“融業務培養與素質教育為一體、融知識傳授與能力培養為一體、融教學與科研為一體”的方針,大力推進“基礎性人才和高科技應用人才的培養與國際接軌、復合型應用人才的培養與社會接軌”,在教育教學改革中進行了多方面的探索,形成了許多重要的教育思想和教學理念,在國內外高等教育界產生了重要的影響。
南京大學的前身即“以科學名世”,格物致知、追求真理的科學精神和傳統始終貫穿于南京大學的發展史中,成為南京大學辦學最重要的特色。一代又一代的南大人孜孜求索、攀高攻堅、為國爭光、為民造福,涌現出一大批優秀的科研成果,蜚聲國內外學界。今日南京大學以“加強應用、注重基礎、發展邊緣、促進聯合”為方針,以“基礎研究面向國際學術前沿,應用研究面向國家戰略需求和國民經濟建設主戰場、致力于解決關系國計民生的重大理論和現實問題”為指導思想,調整科研布局、加強科研組織,全力推進科學研究工作,將南京大學建成我國重要的科學研究中心。
自上個世紀初建校以來,南京大學就一直是開展國際交流與合作最活躍的*大學之一,與世界上眾多一流大學和高水平科研機構建立了緊密的協作關系。其中,始建于20世紀80年代的南京大學-霍普金斯大學中美文化研究中心迄今已成功舉辦二十多年,它是*改革開放以后最早實施的高等教育國際合作長期項目,為中美文化交流事業培養了眾多骨干人才,在海內外產生了巨大的影響。目前,南大正在新的歷史形勢下,大力推進各種寬領域、多渠道的國際交流與合作,全面提升辦學的國際化水平。

歷史沿革/南京大學

 南京大學以三江師范學堂籌建的1902年作為學校建校時間。南京大學主源為中央大學,次源為1952年主體并入的金陵大學。金陵大學從1888年匯文書院成立,至1952年撤銷建制主體與南京大學合并,歷經64載春秋。

三江師范學堂
1902年5月,張之洞與其好友、時任兩江總督的劉坤一一起向清廷上奏,呈請在兩江總督署江寧(即南京)辦一所師范學堂,同年開始籌建三江師范學堂。教員一部分聘請*學者,另一部分則從日本聘來,開了南京現代意義的高等學府之先河。

兩江師范學堂
 1905年,三江師范學堂易名兩江優級師范學堂。李瑞清出任兩江師范學堂監督(校長)。 以“嚼得菜根,做得大事”為校訓,大力提倡科學、國學和藝術教育,在高校首創藝術系科,為*培養了*代近代化的美術師資和藝術人才。辛亥革命前后,政局動蕩,學堂曾一度停辦,1914年8月續辦。

南京高等師范學校

1914年8月30日,江蘇巡按使韓國鈞委任江謙校長籌辦南京高等師范學校,“蘇省原有兩江師范學校,前因軍興中輟,現在大局已定,亟應由省續行開辦,以儲師資”,兩江師范學堂乃得以改設,成為南京高等師范學校。1915年設立**體育科,為*高等體育教育的開端。1917年設立商科,1918年10月,*科學社設在南高師,主要成員多在南高、東大任教,他們多是將各自領域西方現代科學系統引入*的先驅,因而南京高師被稱為“*現代科學大本營”、“*自然科學的發祥地”。1921年遷至上海擴充為商科大學,是**所商學院。在*現代科學的早期,半數以上的在國際*科學雜志發表研究成果的*科學家是南京大學的教職或畢業生。
國立東南大學
1920年,在南京高等師范的基礎上又組建了國立東南大學。“南高師”與“東大”共處同一校園,資源共享。1923年7月,南京高等師范學校校牌撤去,南高正式并入東大,遂稱之為國立東南大學。
1920年4月,郭秉文在校務會議上提出“建立南京大學”的建議,聯名致書教育部,“擬就南京高等師范學校校址及南洋勸業會舊址,建設南京大學,以宏造就”,但由于各種原因,這一提議并沒有獲得當時教育部門的批準。12月7日國務會議全體通過,同意以南高師各專修科為基礎籌辦大學,定名為國立東南大學。1921年國立東南大學正式招生開辦,郭秉文、蔣維喬等先后執掌校政。
1920年,正式招收8名女學生入學,在*國立高等學府中首開“女禁”,引領男女同校之風。竺可楨為南京大學60周年校慶題詞:“東南學府,為國之光。男女同校,惟此首創。外御強敵,內抑豺狼。天下有道,黌舍乃昌。”
1920年9月實行選科制與學分制,開設必修及選修課,修畢一定學分方可畢業。這些改革逐步為全國教育界所采用。最早在*開展現代學術研究,建立了全國最早期的現代科學研究實驗室,成為*最早的以大學自治、學術自由、文理為基本兼有農工商等專門應用科、集教學和研究于一體為特征的現代大學,被稱為“**所現代大學”。當時在國際上被認為是*較優秀的大學;國際教育會東方部主任孟祿評價其為“*政府設立的*所有希望的現代高等學府”、“*最有發展前途的大學”,將來之發達可頡頏世界較佳大學。
1921年10月,柳詒徵、劉伯明、梅光迪等人成立學衡社,1922年1月創辦《學衡》月刊,展開現代*文化復興運動,其間成為中西學術文化交流的中心,國內外著名學者多來校講學,譽為“東方教育的中心”。
1923年8月,因經費緊張,東大停辦工科,工科與河海工程專門學校合組為河海工科大學。

國立第四中山大學
1927年,國民政府成立,教育行政委員會經過通盤考慮,實行大學區制,國立東南大學、河海工科大學、上海商科大學、江蘇法政大學、江蘇醫科大學以及江蘇境內四所公立專門學校的9所公學合并,在首都南京改組易名“國立第四中山大學”,以紀念孫中山先生及北伐軍攻克的第四座歷史文化名城。

國立江蘇大學
學校更名第四中山大學后,教育界人士普遍認為中山大學不止一處,不易辨認。1928年國民政府頒行《大學區條例》,要求“各省大學依據各地名名之”,規定改第四中山大學為江蘇大學。于是,1928年2月改名為“江蘇大學”。此令一出,即刻招到廣大師生的反對,他們認為這樣的更名“既不足以冠全國中心之學府,又不足以樹首都聲教之規模”。全校師生群情激憤,組成“改定校名*團”,要求政府依照英國倫敦大學,法國巴黎大學等的做法,將校名改為“國立南京大學”。但國民政府執意要改江蘇大學,較后還是定名為江蘇大學。

國立中央大學
1928年5月16日,國民政府行政院作出決議,“江蘇大學”改稱“國立中央大學”,張乃燕仍為校長。
1927年9月,中華自然科學社在校始創。1939年,潘菽、梁希、金善寶等知名教授在該校發起創立“自然科學座談會”,1944年改建為*科學工作者協會。1945年,為紀念抗戰勝利,“自然科學座談會”改名為“九三座談會”,隨后更名為九三學社。1958年,以源于該校的*主要科學團體為基礎在北京組建*科學技術協會。

1932年,柳翼謀、繆鳳林、張其昀等人,傳承、發揚*學統,以弘揚中華文化和昌明世界較新學術為任,結為國風社,開辦《國風》學刊。9月,設于上海的商學院、醫學院獨立,1935年在南京重建醫學院。

1937年7月抗戰爆發,學校順利西遷入川,校址設在重慶沙磁區沙坪壩松林坡,史稱“重慶中央大學”。1945年8月抗戰勝利后,吳有訓出任校長。1946年11月1日在京(當時南京的簡稱)開學。全校設文、法、理、農、工、醫、師范七個學院,為全國院系較全、規模較大的大學。根據1947年的統計,全校教職員1266人,學生4066人。其規模之宏大,學科之齊全,師資力量之雄厚,均居全國各大學之首,因而有“民國較高學府”之稱。
1940年前后,該校學生先后創刊《太公報》和《大學新聞》。

國立南京大學
 1949年5月7日,南京市軍管會主任劉伯承、副主任宋任窮派員接管國立中央大學。8月8日,國立中央大學更名為國立南京大學,12日成立國立南京大學校務委員會,梁希為主席。

南京大學
1950年10月10日,接華東軍政委員會教育部通知,校名去 “國立”兩字而徑稱“南京大學”。校長周鴻經去職,梁希擔任校務委員會主席。
1951年7月,南京大學改校務委員會制為校長制,潘菽任校長。這一階段,學校根據“維持原有學校,逐步進行改善”的工作方針,通過一系列積極穩妥的改革,確立了社會主義辦學方向,明確了教學與科研相結合的方針和民主集中制的領導體制,為日后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1952年7月進行院系調整,南京大學調整出工學、農學、師范等院系成立南京工學院、南京農學院、南京師范學院等院校以及組建有關院校相關系科;保留文、理學院,主要并入金陵大學文、理學院,校址從四牌樓2號遷至鼓樓原金陵大學校址,成為文理綜合性大學。
1956年12月,潘菽率心理系師生遷到北京組建*科學院心理研究所,次年郭影秋接任校長,1963年匡亞明任校長。1966年文革爆發,教學工作受到破壞,本科生停止招生6年,研究生停止招生12年;當時南京大學以被稱為曾是“國民黨反動派的高等學府”、“國民黨的文化中心”等理由而受到特別的沖擊。
1976年,南大在校師生率先發起旨在反對和結束文化大革命的南京三·二九事件”,為四五運動的先聲,南京反文革勢力運動,影響全國。
1978年5月,哲學系青年教師胡福明發表了《實踐是檢驗真理的*標準》,引發全國真理標準問題大討論,拉開了當代*思想解放的序幕,推動了鄧小平領導開創的*改革開放時代的到來。
1978年5月,匡亞明復任校長,1984年8月,曲欽岳任校長。
1993年,南京大學浦口校區投入使用(2009年成為金陵學院校園)。
1994年,南京大學被確定為國家“211工程”重點支持的大學。
1999年,南京大學進入國家“985工程”首批重點建設的高水平大學行列。
2006年,教育部和江蘇省再次簽訂重點共建南京大學的協議。
2009年10月,南京大學仙林校區啟用。仙林校區按規劃和鼓樓校區協作分工,成為南京大學主校區。
2011年,教育部和江蘇省簽署協議繼續重點共建南京大學。

辦學規模/南京大學

院系機構

南京大學院系
學院
下屬系科
南京大學文學院
文學系、語言學系、文獻學系、戲劇影視藝術系、大學語文部
南京大學哲學系
(南京大學哲學系·宗教學系)
南京大學歷史學系
南京大學物理學院
物理學系、現代物理系、光電科學系、基礎物理教學中心、聲科學與工程系
南京大學數學系
南京大學天文與空間科學學院
天文學系、空間科學系
南京大學地球科學與工程學院
地球科學系、水科學系、地質工程與信息技術系
南京大學大氣科學學院
氣象學系、大氣物理學系
南京大學地理與海洋科學學院
地理信息科學系、海岸海洋科學系、國土資源與旅游學系
南京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系
南京大學電子科學與工程學院
電子工程系、通信工程系、信息電子學系、電子電工實驗教學中心、微電子與光電子學系、微制造與集成工藝中心
南京大學現代工程與應用科學學院
生物醫學工程系、能源科學與工程系、材料科學與工程系、量子電子學與光學工程系
南京大學新聞傳播學院
新聞學系、廣告與傳播學系、廣播電視與新媒體系
南京大學商學院
南京大學經濟學院
經濟學系、產業經濟學系、金融與保險學系、國際經濟與貿易系、人口研究所
南京大學商學院
南京大學管理學院
工商管理系、會計學系、營銷與電子商務系、人力資源管理學系
南京大學外國語學院
英語系、俄語系、日語系、德語系、法語系、西班牙語系、朝鮮語系、國際商務系
南京大學法學院
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
生化系、生物科學與技術系
南京大學政府管理學院
政治學系、行政管理學系、勞動人事與社會保障系
南京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南京大學信息管理學院
圖書館學、情報學、檔案管理學
南京大學社會學院
社會學系、心理學系、社會工作與社會政策系
南京大學河仁社會慈善學院
南京大學化學化工學院
無機化學、有機化學、物理化學、高分子化學與物理、應用化學、分析化學
南京大學環境學院
環境科學、環境工程
南京大學醫學院
臨床醫學、基礎醫學、口腔醫學
南京大學軟件學院
軟件工程系、信息系統工程系、嵌入式技術系
南京大學工程管理學院
管理科學與工程系、控制與系統工程系、光通信工程研究中心、管理-控制-一體化實驗教學中心
南京大學匡亞明學院
(基礎學科教育學院)
南京大學大學外語部
南京大學體育部
南京大學藝術研究院
中美文化研究中心
南京大學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
建筑系、城市規劃與設計系
南京大學海外教育學院
對外漢語
南京大學創新創業學院
南京大學美術研究院
南京大學教育研究院
南京大學中華文化研究院
南京大學能源科學研究院
南京大學模式動物研究所
南京大學金陵學院
(獨立學院)

師資力量

南京大學目前擁有鼓樓、浦口、仙林三個校區,有28個直屬院系,各類學生總計55000余人。全改學校擁有一支高素質的師資隊伍,其中包括*科學院院士30人,*工程院院士3人,*科學院外籍院士1人,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4人,俄羅斯科學院院士1人,加拿大皇家科學院院士1人,“千人計劃”創新人才26人、創業人才14人,教育部“長江學者獎勵計劃”特聘教授74人、講座教授22人,國家杰出青年基金獲得者90人,*教學名師10人,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學科評議組成員19人,*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科學、技術、管理專家16人,973計劃和重大科學研究計劃項目首席科學家36人次,“青年千人計劃”入選者44人,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獲得者238人, “百千萬人才工程” *人選30人。

學科建設

南京大學最早在*開展博士學位教育,設立了**大理科通才教育班、*大文科通才教育班。創建了**生物系、*氣象系、*心理學系、*西洋文學系、*建筑系、*航空系、*體育科、*藝術科、*電影播音專修科、*農科、*林科、*現代地學系、*現代數學系、*國立大學醫學院和新**綜合性大學醫學院、*履踐型政治行政系、*履踐型法學院、**商學院以及*工商管理、金融理財、會計、國際貿易系等等。其他許多學科,如文、史、哲、戲劇學宗教學、人類學、社會學、化學、物理學天文學、電子學、計算機科學、城市規劃等等,都有深厚傳統。
全校設本科專業86個,專業碩士學位授權點21個,專業博士學位授權點1個,碩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18個,碩士學位授權二級學科點(不含一級學科覆蓋點)9個,博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40個,博士學位授權二級學科點(不含一級學科覆蓋點)3個,博士后流動站35個,*人才培養基地13個;有一級學科國家重點學科8個,二級學科國家重點學科13個,國家重點(培育)學科6個,江蘇高校優勢學科建設工程一期項目立項學科19個;有國家實驗室(籌)1個,國家重點實驗室7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8個,江蘇省重點(工程)實驗室8個,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1個,國家地方聯合工程研究中心1個,教育部工程中心2個,環境保護部工程技術研究中心1個,江蘇省工程中心11個,*“2011協同創新中心”1個,江蘇省“2011協同創新中心”3個,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4個。

科研建設 /南京大學

學術資源

館藏資源
南京大學有鼓樓、仙林兩座圖書館大樓以及各院系專業圖書室和各種電子數碼信息資源。其中,南京大學仙林校區杜廈圖書館藏書500萬冊。南京大學圖書館館藏古籍線裝書30多萬冊,其中列入全國善本書目的有500多種,1萬余冊;地方志共藏4000余種,約4萬冊;收藏了許多珍貴的古代目錄學文獻以及叢書。
學術期刊
2000年,南京大學成立了*社會科學研究評價中心。依托南京大學情報學、圖書館學2個博士點的優勢,中心研制開發了CSSCI數據庫。
《南京大學學報》
《南京大學學報》創刊于1955年,分南京大學學報(哲學·人文科學·社會科學)和南京大學學報(自然科學)。

科研基地

南京大學擁有豐富的教學和科研設施、設備,例如,南京大學植物標本室、國家遺傳工程小鼠資源庫、南京大學天文臺、南京大學太陽塔、南京大學氣象臺等。

自然科學
南京大學*、教育部科研機構一覽
國家實驗室
南京微結構國家實驗室(籌)
國家重點實驗室
固體微結構物理國家重點實驗室
計算機軟件新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
現代配位化學國家重點實驗室
醫藥生物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
內生金屬礦床成礦機制研究國家重點實驗室
生命分析化學國家重點實驗室
污染控制與資源化研究國家重點實驗室(與同濟大學合建)
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海岸與海島開發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中尺度災害性天氣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介觀化學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近代聲學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現代天文與天體物理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模式動物與疾病研究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表生地球化學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國家有機毒物污染控制與資源化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家地方聯合工程研究中心
半導體節能器件及材料國家地方聯合工程研究中心
教育部工程中心
蛋白質與多肽新藥工程中心
水處理與水環境修復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環境保護部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國家環境保護有機化工廢水處理與資源化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人文社科
南京大學*人文社會科研機構
"2011計劃"協同創新中心
*南海研究協同創新中心(*)
區域經濟轉型與管理變革協同創新中心(省級)
“985工程”哲學社會科學創新基地
南京大學漢語言文學與民族認同研究中心
南京大學經濟轉型和發展研究中心
當代資本主義研究中心
南京大學宗教與文化研究中心
南京大學經濟全球化與國際關系研究中心
*社會科學研究評價中心
文科全國性學術社團
*太平天國史研究會
*元史研究會
全國美國文學研究會
*非洲學會
*新四軍和華中抗日根據地研究會
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
南京大學中華民國史研究中心
南京大學長江三角洲經濟社會發展研究中心
南京大學馬克思主義社會理論研究中心
南京大學*新文學研究中心
社會科學實驗室
南京大學社會語言學實驗室
南京大學社會科學計算實驗中心
省部共建基地
南京大學國家信息資源管理南京研究基地
南京大學國家文化產業研究中心
南京大學*語言戰略研究中心
江蘇社會風險與管理研究中心
江蘇省城市現代化研究中心
南京大學當代外國文學與文化研究中心
公共事務與地方治理研究中心
南京大學儒佛道與*傳統文化研究中心
南京大學政府新聞學研究所
南京大屠殺史研究所
戲劇影視研究所、拉貝國際和平與沖突化解研究交流中心、中德法學研究所等其他機構介參見南大官網
科研成果南京大學建立了*最早的現代科學研究實驗室。截至2010年5月,南京大學共取得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1項,二等獎12項,名列大陸高校*。
在最能反映基礎研究水平的SCI論文榜上,發表論文數連續7年*,被引用次數連續8年*;在國際*雜志《Science》和《Nature》發表的論文數全國*。
截至2013年,南京大學的化學、物理、材料科學、地球科學、工程、環境、生態和臨床醫學均進入了全球研究機構排名的前1%,物理、化學是南京大學在全球學術界內較為活躍的研究領域。其最活躍的幾個學科為:應用物理、凝聚態物理學、多學科材料學、多學科化學,以及無機化學和原子化學。按論文總數排名計算,南京大學化學排名較高,名列全球第20位;按總被引次數排名計算,同樣是化學排名較高,在全球范圍內排在第79位。南京大學在全球前1%研究機構中,論文總數排名184位,總被引次數排名429。
截至2013年7月,南京大學有37位博士的學位論文入選“ 全國優秀博士學位論文”、44位博士的學位論文入選“全國優秀博士學位論文提名論文”;南京大學有25部教材由教育部及國務院學位委員會辦公室推薦為“全國研究生教學用書”。

學術巨作 

《*思想家評傳叢書》,匡亞明主編,共200部,2008年獲*圖書出版較高獎——*出版政府獎(社科類),被評價為“近百年來較為浩大的*傳統文化工程”。
《南京大屠殺史料集》,張憲文主編,國家“十一五”出版計劃重點項目。
《中華大典·文學典》,程千帆主編,共23冊,4500萬字,*古代文學的百科全書。
《冊府元龜》(校訂本),周勛初領銜校注,共12冊,1500萬字,是迄今*學者采用新式標點和科學整理方法完成的較為宏大的單本古籍整理工程,2008年獲首屆*出版政府獎(古籍類)。
 《新時代英漢大詞典》,張柏然主編,1200萬字,**部真正意義上自主研編、具有原創性的大型英語工具書。


相關排名

2006年榮獲國家自然科學一等獎;近10年來取得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12項,名列大陸高校*。 
在最能反映基礎研究水平的SCI論文榜上曾經在我國大學中領跑7年;近年在國際*雜志《Science》和《Nature》發表的論文數全國*。 
世界*學術期刊《Science》發布的大學排行榜中,南京大學位列*高校第二,僅次于北大。 
英國倫敦泰晤士報較新全球*大學排行榜,南京大學位居143位,位于亞洲大學第27位,居國內高校第五。 
上海交通大學高等教育研究所2008年世界大學學術排名,居國內高校*。 
2009年*高校國家重大自然科學獎排行榜,位居國內高校第三。 
2002年、2003年、2004年、2005年、2007網大*大學排行榜,位居國內高校第三。 
*管理科學研究院《*大學評價》課題組武書連:2009年*15所一流大學之一,2009年*研究型大學研究生創新環境排名,位居國內高校第四。英國《泰晤士報高等教育副刊》日前公布該報2010年世界大學排行榜,南京大學位列全球第120,*內地第4。

合作交流/南京大學

南京大學一直是開展國際交流與合作最活躍的*大學之一,與世界上眾多一流大學和高水平科研機構建立了緊密的協作關系。其中,始建于20世紀80年代的南京大學-霍普金斯大學中美文化研究中心迄今已成功舉辦二十多年,它是*改革開放以后最早實施的高等教育國際合作長期項目。
南京大學與世界很多學校合作辦學,截至2012年8月,南京大學的合作交流學校涵蓋了美洲(美國46、加拿大17、智利1、阿根廷1、墨西哥3)、歐洲(英國18、法國22、德國13、荷蘭3、西班牙6、俄羅斯3、波蘭1、意大利5、瑞士4、瑞典5、挪威、比利時2、芬蘭1、丹麥1、冰島1、保加利亞1、葡萄牙1、智利1)、亞洲(韓國30、日本29、新加坡2、以色列3、泰國2、馬來西亞1、印尼2、沙特1、土耳其1、敘利亞1、)、大洋洲(澳大利亞12、新西蘭2)、非洲(摩洛哥1、埃及3、蘇丹1)等五個大洲。

合作機構
中美文化研究中心
中日文化研究中心
中德法學研究所
黛安/杰爾福特?格來澤猶太文化研究所
南大中荷國際MBA
南大-康奈爾EMBA
華英文教基金會

學校排名/南京大學

南京大學在中央大學時期是*高校中院系最多、門類最齊全、規模較大的一所大學,院系調整后被分拆,元氣大傷。改革開放后南京大學實力上升明顯,一度排進大陸高校前3位。在20世紀90年代末及21世紀初全國高校合并浪潮后至今,南京大學的綜合實力排名穩定維持在大陸高校第3-7位、世界160-300位。南京大學在未合并任何高校,整體規模較小的情況下取得這一成績非常難得。

較新權威排名結果
世界三大較具影響力的全球性大學排名:
1、QS世界大學排名(2012-2013年):南京大學位列世界第168位,*大陸第5位;[40] QS亞洲大學排名(2014年):南京大學位列亞洲第26位,*大陸第5位。
2、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學排名(2012-2013年):南京大學位列世界第251-275位(區間),*大陸第5位。
3、世界大學學術排名(2012年):南京大學位列世界第201-300位(區間),*大陸5-7位(區間)。 
較新民間排名結果:
網大*大學本科教育排行榜(2013年):南京大學位列綜合排行榜第5,學術資源第6,教師資源第2。本科教育綜合實力第2,本科師資力量第1,本科課程第1,本科校友捐贈第1。
 武書連2013*大學排行榜(2013年):南京大學位列綜合排行榜第6,一流大學排行第2,教師水平第2,教師績效第1,畢業生質量第5。

知名校友/南京大學

近代一百多年來,南京大學俊彥云集,英才輩出,為民族復興和社會進步作出了杰出貢獻。繆筱珊趙聲李瑞清吳有訓竺可楨茅以升柳詒徵胡小石陶行知郭秉文陳鶴琴湯用彤馬寅初李叔同熊慶來童第周金善寶聞一多張大千徐悲鴻傅抱石嚴濟慈吳健雄李國鼎羅家倫厲麟似顧毓琇李方訓吳宓朱光亞趙忠堯賽珍珠楊杏佛呂叔湘梁希戴安邦陳白塵匡亞明等名家大師們曾在這里學習或工作過;現代大家中包括楊潔篪郭金龍陳德銘厲聲教楊武能譚躍施建軍等也都畢業于南京大學。此外,中共中央、國務院表彰的23位“兩彈一星功勛”中,有6位是南京大學校友。

學校領導/南京大學

現任領導

南京大學校長、全國人大常委   陳駿       2006-今

南京大學黨委書記             張異賓     2014-今

歷任領導


南京大學近代以來歷任校長 
 
繆荃孫 陳三立先后任三江師范學堂總稽查 (1902)

李瑞清 兩江師范學堂監督(1905-1911)

江謙  南京高等師范學校校長(1914-1919)

郭秉文 南京高等師范學校暨東南大學校長(1919-1925)

蔣維喬 國立東南大學校長(1925-1927)

張乃燕 國立第四中山大學、江蘇大學、中央大學校長(1927-1930)

朱家驊 中央大學校長(1930-1931)

李四光 中央大學代校長(1932)

羅家倫 中央大學校長(1932-1941)

顧孟余中央大學校長(1941-1943)

蔣介石 中央大學永久名譽校長兼校長(1943-1944)

顧毓琇 中央大學校長(1944-1945)

吳有訓 中央大學校長(1945-1947)

周鴻經 中央大學校長(1948-1949) 

梁希 國立南京大學校務委員會主席(1949-1951)

潘菽 南京大學校務委員會主席、校長(1951-1957) 

郭影秋 南京大學校長(1957-1963)

匡亞明 南京大學校長(1963-1966,1978-1982)

郭令智 南京大學代校長(1982-1984)

曲欽岳 南京大學校長(1984-1997)

陳懿 南京大學代校長(1996-1997)

蔣樹聲 南京大學校長(1997-2006)

陳駿 南京大學校長(2006- )  

金陵大學及其前身歷任校長  
 
福開森 匯文書院院長(1888-1896)

師圖爾 匯文書院院長(1896-1907)

包文 匯文書院院長,金陵大學校長(1907-1927)

陳裕光 金陵大學校長(1927-1951)

李方訓 金陵大學校長、校委會主任委員(1951-1952)
 

南京大學歷任黨委書記  

孫叔平 南京大學黨委書記(1953-1955)

陳毅人 南京大學黨委書記(1955-1957)

郭影秋 南京大學校長兼黨委書記(1957-1963)

匡亞明 南京大學校長兼黨委書記(1963-1966)

彭沖 南京大學黨委書記(1966-1968)

方敏 南京大學革委會主任(1968-1970)

王勇 南京大學黨委書記(1970-1975)

周林 南京大學黨委書記兼革委會主任(1975-1978)

匡亞明 南京大學校長兼黨委書記(1978-1982)

章德 南京大學黨委書記(1982-1984)

陸渝蓉 南京大學黨委書記(1986-1989)

韓星臣 南京大學黨委書記(1990-2003)

洪銀興 南京大學黨委書記(2003- )

校園文化/南京大學

校徽 

南京大學校徽外形采用盾形的設計風格,該風格為中央大學時期所流傳下來。 
 校徽的左下方及右下方為英文 “NANJING UNIVERSITY”。校徽正中為南京市樹——雪松,寓意南大堅忍不拔的精神。雪松的下方為書圖案及“1902”字樣,點明南京大學的建校時間為1902年。校徽的上方中間部位為由“南京”的藝術字體所組成的圓形圖案,其兩旁各有一只辟邪神獸(貔貅),象征著南京。

校訓

誠樸雄偉 勵學敦行
蔣樹聲

最能展現南大傳統精神的是學校不同時期確立的校訓和校風。早在兩江師范學堂時期,學堂監督李瑞清先生提出了“嚼得菜根,做得大事”的校訓,以“儉樸、勤奮、誠篤”為校風。“嚼得菜根,做得大事”是南大校史上最早的校訓,奠定了南大百年傳統的基礎,生動體現了南大人艱苦創業、追求*風骨。南高師時期江謙校長以“誠”字為校訓,希望全校師生為人、為學都要以誠為本,并在此基礎上確立的校風是“民族、民主、科學的精神,誠樸、勤奮、求實的態度。”東南大學時期,郭秉文校長提出了“三育并舉”和“四平衡”的辦學方針,要求師生樹立理想,以天下為己任,在人文與科學、通才與專才、傳統文化與西方文化之間尋求平衡發展。中央大學時期,羅家倫校長提出以“誠樸雄偉”四字為學校的校訓和校風,他希望中大學子承擔起復興民族的重任,埋頭用功,不計名利,誠心向學,并集中精力,放開眼界,努力做出偉大事業。我認為,“誠樸雄偉”的校訓立意高遠,氣勢磅礴,對中央大學及其繼承者南京大學的傳統和校風產生了深遠影響。南京大學另一個重要源頭金陵大學,將“誠真勤仁”作為校訓,這個校訓與中央大學的傳統和校風在本質上有類似之處,都將“誠”作為精神內核。

1949年,中央大學更名為南京大學,1952年南京大學與金陵大學合并,組建為新的南京大學。新的歷史時期,中央大學、金陵大學的優良傳統和校風在南京大學得以繼續發揚光大。1978年,剛剛復職的匡亞明校長針對“文革”時期南大校風、學風遭到破壞的狀況,提倡重新整頓校風、學風,提出南京大學的校風、學風應該具有“高度的政治空氣、高度的學術空氣、高度的文明空氣、高度的文娛體育空氣”。1991年,在廣泛征求師生意見和總結南大辦學傳統的基礎上,曲欽岳校長確定將“嚴謹、求實、勤奮、創新”作為南大校風,體現了學校優良傳統與時代精神的統一。可見,南大歷史上確定的校訓校風,都從不同側面反映了學校的辦學傳統與特色,激勵著一代又一代的南大人銳意進取,成為國家與社會的棟梁之材。但遺憾的是,由于種種原因,1949年以后的南京大學一直沒有確立自己的校訓。

“誠樸雄偉,勵學敦行”八字校訓,不僅言簡意賅,瑯瑯上口,易于傳記,而且端莊大氣,寓意深刻,富有哲理。“誠樸雄偉”原是中央大學時期的校訓,“勵學敦行”是我從*古代前賢名句中選取而來。“勵學”二字在古文中常有出現,宋真宗寫過一首名為《勵學篇》的詩,勸勉人勤奮學習。“敦行”見于《禮記·曲禮上》:“博聞強識而讓,敦善行而不怠,謂之君子。”將“誠樸雄偉”與“勵學敦行”兩句合為一起作為今日南京大學的校訓,既反映了我校的優良傳統與特色,又能體現學校辦學的理想追求和實現途徑。八字校訓既各自獨立成意,各有側重,又相互聯系,渾然一體,涵蓋了教育思想、科學精神、品格修養等各個方面。

“誠樸”是南大傳統精神中最本色的東西,我校校史上大多數校訓、校風中都有這兩個字出現。“誠樸”是誠懇樸實的意思,其中“誠”是核心,是根本。“誠”是維系人類社會的較高道德規范,也是*傳統文化的精神內核。誠者,真也,“誠”的對立面是“欺”,“真”的對立面是“假”。為人要誠樸,就是要誠心正意,樸實無華,以誠相待。“誠樸”要求人有獨立人格,得勢時不要霸道,不要仗勢欺人,失意時不要媚俗,不要趨炎附勢。“誠”是個人和社會一切道德準則與行為規范的基礎,如果個人與社會都不講究“誠”,那么任何道德準則與行為規范都會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個人信譽乃至整個社會的基礎就會動搖。大學絕不僅僅是傳授專門知識與技能的場所,更應該是教人誠實端正、求真求善的精神家園,如何做人比傳授知識更為重要,正如我校校友、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所說:“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做學問要“誠樸”,就是要有實事求是的科學精神,嚴謹、勤奮的治學態度,不把學問當作升官發財的途徑和獲取文憑的工具,誠心誠意,求真求實,不弄虛作假,不投機取巧,不急功所利,只有這樣,才能獲得真才實學,才能擔負振興中華的重任。

“雄偉”是雄壯而偉大的意思,為人、為學要有遠大志向,立志“做得大事”,養吾浩然之氣,要有崇高的責任感、使命感,將個人奮斗的目標與國家的發展、人類的進步緊密結合起來,只有胸懷寬闊、志存高遠的人,才會超越自我,永不滿足已有的成績,從而不斷取得進步。實現遠大抱負,一定要有大雄無畏、不懼困難、堅毅自強、開拓進取、敢于爭先的精神和氣慨。一百年來,南京大學之所以能戰勝各種艱難困苦,不斷取得輝煌成就,靠的就是這種不屈不撓,堅毅自強的傳統精神。毫無疑問,南京大學在新世紀建設世界高水平大學的進程中,更加需要將這種傳統精神繼承下來并不斷發揚光大。

如果說“誠樸雄偉”體現的是辦學理念與目標,那么“勵學敦行”強調的是實現目標的途徑與手段。“勵”是勉勵、激勵的意思,“勵學”就是勉勵師生勤奮求學,要求為學者勤于自勉,刻苦磨礪,注重知識的學習,素質的提升,品格的塑造,精神的超越,心靈的凈化,思維的創新。“敦”是敦促、勉力的意思,“敦行”就是勉力去做,強調動手的能力、實踐的作風和對道德的踐履。坐而論道、光說不做,只能是語言的巨人、行動的矮子。為學者不光要志存高遠,而且還要身體力行,在實踐中展現自己的知識與品格,遠大抱負只有通過腳踏實地的行動才能實現,只有認認真真、實實在在地行動并在行動中勇于開拓創新,只有將知和行、理論和實踐、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統一起來,才能算是完美意義上的人,才能算是對社會有貢獻的人。

所以,“誠樸雄偉,勵學敦行”的校訓,既繼承和反映了南大百年辦學的優良傳統,又面向未來,體現了辦學理念的更高追求,同時還闡明了實現遠大目標的途徑。我相信:在百年校慶到來之際,學校確定“誠樸雄偉,勵學敦行”的校訓,對于激勵全校廣大師生員工進一步弘揚傳統,增強對學校的榮譽感、使命感,繼續發奮努力,把南京大學早日建成世界高水平大學,一定會起到重要的推動作用。

校歌

南京大學歷史上最早的校歌(原南京高等師范學校校歌,創作于1916年前后)為南京大學的校歌。
該校歌由現代*音樂界一代宗師李叔同先生制譜,南高師首任校長江謙先生作詞。

歌詞如下:

大哉一誠天下動,
如鼎三足兮,曰知、曰仁、曰勇。
千圣會歸兮,集成于孔。
下開萬代旁萬方兮,一趨兮同。
踵海西上兮,江東;
巍巍北極兮,金城之中。
天開教澤兮,吾道無窮;

吾愿無窮兮,如日方暾

歌詞譯文:

偉大啊,誠實的美德,整個世界都為之觸動;
如同鼎的三足,擔起支撐的,是智慧、仁愛、奮勇。
眾圣會聚歸依的,是集大成的孔子;
下開千秋萬代,旁及四面八方,歸一志愿大同。
追隨海潮沿江西上,就是人文薈萃的江東;
巍峨的北極閣啊,聳立在雄偉的金陵城中。
上天開啟了教育的恩澤,我們的道永無窮;
我們愿望無窮,像初升的太陽照耀長空。

校區地址/南京大學

南京大學鼓樓校區
地址:江蘇省南京市鼓樓區漢口路22號。郵編:210093。
南京大學仙林校區
地址:江蘇省南京市棲霞區仙林大道163號。郵編:210023。
南京大學浦口校區
地址:江蘇省南京市浦口區沿江鎮學府路8號。郵編:210089。

相關記事/南京大學

1992年以來,南京大學被國際權威的科研檢索資料《科學引文索引》 (SCI)收錄的論文數連續7年位居*大陸高校首位,被引用論文數也連續8年位居*大陸高校*。10余年來,南京大學共獲*和省部級獎勵800余項,其*家自然科學獎、國家科技進步獎國家發明獎40余項。2000年以來,共獲得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9項。從1994年以來,南京大學獲得的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等,在全國高校中也名列前茅。   

1994、1995年,南大學生辯論隊技壓群雄,先后奪得全國大學生辯論賽和國際大專辯論賽桂冠。1999年,南京大學又以優異成績在全國綜合性大學中率先通過了國家教育部舉行的本科教學工作優秀評價。

南京大學是我國國際學術交流活動最活躍的大學之一。美國前總統布什、法國前總統密特朗、澳大利亞前總理霍克等國外政要也先后來南大訪問。    

1992年,中共中央總書記江澤民親臨南大視察,并揮毫寫下了“把南京大學辦成具有國際影響和富有特色的教學科研中心”的題詞。

1994年,南京大學被列入國家首批“211工程”建設序列。

1999年7月,國家教育部與江蘇省人民政府簽訂協議,決定共同重點建設南京大學,標志著南京大學進入國家重點建設的若干所高水平大學的行列。

2002年5月,南京大學以“承百年傳統、展輝煌成就、揚南大精神、創世界一流”為主題,隆重慶祝建校100周年,成功舉辦了“南京大學建校100周年大會”、“世界著名科學家論壇”、“追問大師”等一系列旨在弘揚科學和人文精神的紀念活動,授予馮元楨等7位校友“世紀校友學術成就金質獎章”,25000余名校友及包括6位諾貝爾獎獲得者、120多位院士、100多位大學校長的數千海內外來賓抵寧參加校慶活動,各界校友和賢達為校慶認捐總額超過1.39億元,在社會各界引起了強烈反響。 

類似“南京大學”
與“南京大學”相關的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