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一级aα片_av女人乱码中文字幕_18女人水多性高朝床叫视频_亚洲欧洲日韩AV

當前位置: 百鳴 > 教育網站 > 高校大學 > 湖北高校

地質大學

網站地址:
網站名稱:
地質大學
網站熱點:
新聞網,請填入網站關鍵字,新版信息門戶
登陸狀態:
正常
網站品質:
4
世界排名:
-
更新日期:
2022/4/23 18:09:15
網站介紹:
歡迎訪問地質大學!
網站百科

學校環境/*地質大學

*地質大學(北京)位于北京海淀區高校云集、學術氛圍濃厚的中關村高科技園區的學院路。學校在中外馳名的“北京猿人之家”周口店和避暑勝地北戴河建有條件良好的教學實習基地。
*地質大學(武漢)位于美麗的東湖之畔,蒼翠的南望山下,毗鄰*高新技術開發區和“武漢·*光谷”,擁有國家4A級旅游景區——逸夫地質博物館,是全國文明單位、湖北省*文明單位。學校占地面積約1700畝。長約380米的“地大隧道”貫通學校西、北校區,記載著上億年歷史的化石林與現代化的教學樓宇交相輝映,勾畫了東校區一道道獨特的風景線。井然有序的現代化教學樓群、窗明幾凈的學生公寓、設施先進的實驗大樓、寬闊的林蔭大道,為莘莘學子提供了良好的學習、生活和成長環境。

歷史沿革/*地質大學

*地質大學創建于1952年,前身是北京大學清華大學等學校的地質學系合并組建而成的北京地質學院。
建校初期,學校分別在北京沙灘(原北京大學地質館)、端王府夾道(原北京大學工學院)和河北宣化地質學校三處辦學。
1952年7月14日,成立了北京地質學院籌備委員會,*地質工作計劃指導委員會主任李四光任籌委會主任。
1952年11月1日,在北京端王府夾道舉行了北京地質學院首屆開學典禮。
學校決定每年的11月7日為北京地質學院的“校慶日”。
1952年12月24日,政務院任命紅軍老干部劉型為北京地質學院首任院長,著名地質學家、*地質工作指導委員會副主任尹贊勛教授任副院長。
1954年后陸續遷入北京西北郊學院路新校址。
1960年被國家確定為全國重點院校。
1966年至1970年的5年時間中,學校停止招生。
1970年遷出北京。
1975年遷址武漢,暫時更名為為武漢地質學院。
1978年,在原北京校址設立北京研究生部。
1987年,國家教委批準原北京地質學院更名為*地質大學,北京、武漢兩地辦學。
2000年2月,學校由國土資源部劃歸教育部管理,由教育部對兩個校部一體建設。
2006年10月,教育部、國土資源部簽署共建*地質大學協議。
2010年9月,教育部、國家海洋局簽署共建*地質大學協議。
2012年,*地質大學參與組建地球科學國際大學聯盟。

學校校風/*地質大學

學校始終堅持為國家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培養優秀人才、不斷開拓創新的辦學宗旨,遵照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同志提出的“基礎要厚實、專業要精深、知識要廣博,辦出特色,辦出風格”的培養要求,堅持“艱苦奮斗、團結活潑、嚴格謙遜、求實進取”的辦學方針,在長期的教育實踐中形成了“愛國心和責任感強、計算機和外語能力強、基礎理論強、管理能力強、創新意識和創造能力強”的“五強人才”育人模式。五十年來,培養出了8萬余名畢業生,他們中的大多數已成為各條戰線上的業務骨干,更令人感到自豪的是已有23名畢業生當選為*科學院院士和*工程院院士。不少人已成為各級單位的領導,有的還在黨和政府部門擔任重要領導職務,如現任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同志。8年來本科畢業生一次性就業率平均達到96%以上,2000年被教育部評為全國畢業生就業指導工作先進單位。學校招生工作始終堅持“依法治招、依法行政”的宗旨,嚴格管理,成績顯著。2002年學校招生辦公室被教育部評為全國高校招生先進集體。學校注重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大力開展素質教育和豐富多彩的學生社團活動,促進了學生的全面發展。學校在第四、五、六屆全國大學生運動會上三獲“校長杯”,并多次代表國家參加國際大賽,取得66塊金牌、35塊銀牌、42塊銅牌的好成績;培養出了以征服七大洲*峰的李致新和王勇峰、*登上珠峰的在校大學生茨洛、*超級模特彭麗霞等為代表的體育和文藝明星,他們為國家及學校贏得了極大的榮譽。

辦學條件/*地質大學

截至2013年5月,學校擁有“學士-碩士-博士”完整的人才培養體系,有學生6.4萬余人,其中全日制在校學生近2.5萬人,非全日制專業學位研究生2800余人,成教及網絡教育注冊學生3.9萬余人,各類留學生400余人。

院系設置

學院(課部)代碼本科專業學制備注
地球科學學院070601地質學四年國家理科基地,兼有二學位(2010年批準)
070602地球化學四年
070701地理科學四年(暫緩招生)
070702資源環境與城鄉規劃管理四年
資源學院080105資源勘查工程四年部工科基地,兼有二學位(2010年批準)
080102石油工程四年
071001海洋科學四年
110304土地資源管理四年
080108S煤及煤層氣工程四年2005年批準
材料與化學學院070302應用化學四年
071302材料化學四年
080205Y材料科學與工程四年工科引導目錄
環境學院080802水文與水資源工程 四年
070401生物科學四年
081001環境工程四年
080109S地下水科學與工程四年2006年批準
工程學院080104勘查技術與工程四年
080703土木工程四年
080303港口航道與海岸工程四年(暫不招生)
081002安全工程四年
080106Y地質工程四年2010,1批準
地球物理與,空間信息,學院070801地球物理學四年
070704W地球信息科學與技術四年目錄外專業
機械與電子信息學院080401測控技術與儀器四年
080301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四年
080602自動化四年
080603電子信息工程四年
080604通信工程四年
080316工業設計四年
經濟管理學院110201工商管理四年兼有二學位
110202市場營銷四年
110203會計學四年
110206旅游管理四年
110102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四年
110204財務管理四年2004年批
110104工程管理四年2004年批
020101經濟學四年兼有二學位(2005年批準)
020102國際經濟與貿易四年
071601統計學四年2004年批
外國語學院050201英語四年
信息工程學院070703地理信息系統四年
080901測繪工程四年
080611W軟件工程四年目錄外專業
080902W遙感科學與技術四年2005年批準
080609Y信息工程四年2008年批準
數學與物理學院070101數學與應用數學四年
070201物理學四年
070102信息與計算科學四年
體育部040203社會體育四年2005年招生
珠寶學院080208W寶石及材料工藝學四年目錄外專業
050408藝術設計四年寶石設計方向
藝術與傳媒學院050302廣播電視新聞學四年
050408藝術設計四年
050401音樂學四年
公共管理學院110301行政管理四年兼有二學位(2005年批準)
030101法學四年
110302公共事業管理四年
馬克思主義學院030404思想政治教育四年2004年批準
計算機學院080605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四年
080613W網絡工程四年2004年批準
071205W信息安全四年2005年批準
李四光學院創新人才培養2+1+1模式2012年設立,與中科院合辦

學科建設

*地質大學堅持以學科建設為龍頭,實施學科強校戰略。通過凝練學科方向、培育創新團隊和構建學科平臺推動學科發展,全面提高學校的學科水平與實力;堅持以地質、資源、環境、地學工程技術為主要特色,理工為主、理工文管相結合的多學科協調發展的學科發展方向;全面落實“特色加精品”辦學理念,努力提高學科建設水平,構建富有特色的學科專業體系。

學校現有一級國家重點學科2個:1.地質學;2.地質資源與地質工程。

有二級國家重點學科6個:1.礦物學、巖石學、礦床學;2.地球化學;3.古生物學與地層學;4.構造地質學;5.礦產普查與勘探;6.地質工程。

有省部級重點學科11個:1.人口、資源與環境經濟學;2.海洋地質;3.第四紀地質學;4.材料學;5.計算機應用技術;6.水文學及水資源;7.地圖制圖學與地理信息工程;8.地球探測與信息技術;9.安全技術及工程;10.油氣田開發工程;11.環境工程。

我校是首批進入國家“211工程”建設的大學。“十五”期間承擔各類科研項目2800余項,其中*(含973計劃、863計劃、國家科技攻關及公益、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項目300余項,總科研經費逾5.5億元,是“九五”期間的3倍。獲得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3項,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3項,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5項,省部級科技進步獎39項,國家發明專利(已授權)10余項,出版專著180余部。我校教師在國外發表論文400余篇,發表論文總數超過7500篇,被SCI、EI、STP收錄論文700多篇,在國際*刊物《Nature》、《Science》上發表論文6篇。國際學術交流活躍,重點建設的學科群在國內外影響不斷擴大。“十五”期間,舉辦10余次影響較大的大型國際學術會議,特別是由*地質大學牽頭主辦的國際礦床地質學會(簡稱SGA)第八屆大會被認為是SGA的一個里程碑,是首次在歐洲之外國家舉行的SGA大會,它建立了*礦床地質界與其他國家和地區的聯系,將會對國際礦床地質界產生深遠的影響。

2006年,我校申報的“地球系統過程與礦產資源”優勢學科創新平臺建設項目獲得教育部財政部的正式批準,標志著我校的整體層次又躍上了一個新的臺階;該“項目”自2006年起至2008年止為啟動期,其建設方式采用“985工程”科技創新平臺建設模式。重點建設的六個優勢學科方向為“地球淺表系統”、“地球深部系統”、“金屬礦產”、“能源礦產”、“水資源”和“方法技術”。

教學成果

學校歷年獲*、省部級教學成果獎一覽表
時間
成果名稱
獲獎類別
等級
主要完成人
1989
地質類工科專業課教學改革成果
國家教學成果獎
優秀獎
電法勘探課程教學組:張桂青、劉崧、潘玉玲
1989
結合地質專業特點,改革體育教學
國家教學成果獎
優秀獎
體育部胡燕生:張雪芹、朱發榮
1993
以資隊伍建設為核心,創建一流的《巖石學》課程
國家教學成果獎
一等獎
游振東、葉德隆、王方正、鐘增球、朱勤文
1997
構造地質學(教材)
國家教學成果獎
二等獎
朱志澄、宋鴻林、李智陵、郭穎、李德威
1997
實現零的突破,開創寶石教育的先河
國家教學成果獎
二等獎
顏慰萱、李婭莉、薛秦芳、亓利劍、袁心強
2001
土木工程(巖土)專業人才產學研合作培養方案研究與實踐
國家教學成果獎
二等獎
唐輝明、林彤、李云安、吳詩鑫、程祖依
2001
國家理科基地地質學專業研究型 人才培養模式探索及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改革
國家教學成果獎
二等獎
李昌年、杜遠、 歐陽建平、金振民、劉世勇
2005
創新型地質人才培養模式與培養方案的研究與實踐
國家教學成果獎
二等獎
潘懋、鄭海飛、趙連澤、于在平、李昌年
2005
周口店實踐教學基地野外地學實驗室開放建設及輻射功能研究
國家教學成果獎
二等獎
趙溫霞、章澤軍、曾廣策、李方林、李昌年
2005
地學類創新人才培養方法和途徑
國家教學成果獎
二等獎
趙鵬大、呂新彪、歐陽建平、杜遠生、李正元
2009
依托區域優勢,高校聯合培養人才模式的研究與實踐
國家教學成果獎
一等獎
李文鑫、許曉東、劉建、康燦華、陳飛、徐躍進、劉茂、吳平
1989
地質類工科專業課教學改革成果
省級教學成果獎
一等獎
電法勘探課程教學組:張桂青、劉崧、潘玉玲
1989
結合地質專業特點,改革體育教學
省級教學成果獎
一等獎
體育部:胡燕生、張雪芹、朱發榮
1989
面對未來世紀、培養開創型人才
省級教學成果獎
一等獎
張本仁
1989
綜合改革,提高教學質量
省級教學成果獎
二等獎
趙鵬大、陳鐘惠、楊巍然
1989
提高野外地質教學實習質量,建設地質工程師的搖籃
省級教學成果獎
二等獎
譚應佳、郭鐵鷹
1989
深化改革,開拓前進,將應用化學系建成教學、科研、生產三結合體制
省級教學成果獎
二等獎
姚俊安
1989
學為主體,重點培養學生能力
省級教學成果獎
二等獎
張人權、許紹倬、高云福
1989
研制開發儀器設備,增強教學科研能力
省級教學成果獎
二等獎
李建設、孫連發、吳百一
1989
教書育人,積極改革,努力提高教學質量
省級教學成果獎
二等獎
謝興武
1989
大學生思想教育模式探索
省級教學成果獎
二等獎
霍紹周
1993
以資隊伍建設為核心,創建一流的《巖石學》課程
省級教學成果獎
一等獎
游振東、葉德隆、王方正、鐘增、朱勤文
1993
開展系列評優 強化基層一線管理 努力提高教學質量
省級教學成果獎
二等獎
陳鐘惠、張桂珍、梁志、魏振蘭、王曉明
1993
地質工科艱苦專業人才培養的研究與實踐--大力加強以穩定專業思想為主的思想教育工作和實際工作能力的培養
省級教學成果獎
二等獎
湯鳳林、姚金素、譚義賢、謝志華、曾鶴陵
1993
關于教學與科研、生產三結合的研究與實踐--石油系河南油田三結合基地建設
省級教學成果獎
二等獎
田世澄、郝東恒、孫永傳、張樹林、趙彥超
1993
“地球化學與勘查”專業建立專業教學實習環節的探索
省級教學成果獎
三等獎
朱有光、李澤九、谷曉明、蔣敬業、馬振東
1993
堅持《大綱》教學目標,提高大學英語教學總體水平
省級教學成果獎
三等獎
曹亞軍、劉心全、丁愛政
1993
提高地礦類《高等數學》教學質量的探索與實踐
省級教學成果獎
三等獎
葉牡才、許小平、謝興武、張一球
1993
教學評價技術的研究與實踐
省級教學成果獎
三等獎
梁嘯吟、瞿蓓敏、陳瓊
1997
構造地質學(教材)
省級教學成果獎
一等獎
朱志澄、宋鴻林、李智陵、郭穎、李德威
1997
實現零的突破,開創寶石教育的先河
省級教學成果獎
一等獎
顏慰萱、李婭莉、薛秦芳、亓利劍、袁心強
1997
地質類工科專業的教學改革及提高學生能力的研究與實踐
省級教學成果獎
二等獎
劉天佑、潘玉玲、萬樂、詹正彬、顧漢明
1997
跨世紀地學人才智能結構優化的研究與實踐
省級教學成果獎
三等獎
馬昌前、傅安洲、唐仲華、李長安、趙俊明
1997
機械設計電教教材編制和教學優化的研究與實踐
省級教學成果獎
三等獎
秦婉芳、譚義賢、何圣熙、趙鶴林、孟科
1997
理論力學CAI軟件的研究與應用
省級教學成果獎
三等獎
張建民、蔣國盛、張瑩、白景嶺、姚正學
1997
教學管理制度的改革與實踐
省級教學成果獎
三等獎
魏振蘭、劉杰、吳太山、戴庭勇、胡長華
2001
土木工程(巖土)專業人才產學研合作培養方案研究與實踐
省級教學成果獎
一等獎
唐輝明、林彤、李云安、吳詩鑫、程祖依
2001
用現代教育技術改革工程圖學教育模式實現圖學教育的現代化
省級教學成果獎
一等獎
王巍、錢可強、吳志軍、方興、周琴
2001
國家理科基地地質學專業點研究型人才培養模式探索及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改革
省級教學成果獎
一等獎
李昌年、杜遠生、歐陽建平、金振民、劉世勇
2001
“外生存體驗”課對大學生綜合素質培養意義的研究
省級教學成果獎
一等獎
董范、張志堅、桑祖南、劉亞非、周云
2001
中俄高校合作教材《巖心鉆探學》
省級教學成果獎
一等獎
湯鳳林、蔣國盛、楊凱華、馮德強、鄢泰寧
2001
地理信息系統專業課程建設
省級教學成果獎
二等獎
鄭貴洲、郭際元、黃曉萍、王琪、曾文
2001
培養具有地質特色的環境工程專業人才的研究與探索
省級教學成果獎
二等獎
王焰新、程勝高、梁志、蔡鶴生、劉杰
2001
應用地球物理專業面向二十一世紀課程體系及教學內容改革
省級教學成果獎
二等獎
姚姚、張勝業、王興、潘玉玲、段梅英
2001
機械基礎系列課程改革及CAI在其實驗教學中的應用
省級教學成果獎
二等獎
孫立鵬、饒建華、鄧群、蔡建平、曾小慧
2001
樁基計算機模擬教學試驗仿真系統
省級教學成果獎
二等獎
蔣國盛、汪國香、段隆臣、陸洪智、吳翔
2001
工科化學系列課程建設的研究
省級教學成果獎
三等獎
金繼紅、夏華、何明中
2001
教育部“國家理科基地創建名牌課程項目”《古生物地史學》課程體系的優化與更新
省級教學成果獎
三等獎
楊逢清、龔淑云、張雄華、馮慶來、盧宗盛
2001
《離散數學》網絡輔助教學及試題庫系統
省級教學成果獎
三等獎
蔡之華、薛思清、呂維先、趙蔓、羅忠文
2001
新形勢下研究生培養模式及課程體系的研究與實踐
省級教學成果獎
三等獎
陳金銀、成中梅、史元盛、牛雅莉、朱增榮
2005
周口店實踐教學基地野外地學實驗室開放建設及輻射功能研究
省級教學成果獎
一等獎
趙溫霞、章澤軍、曾廣策、李方林、李昌年
2005
國家地質學理科基地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探討
省級教學成果獎
一等獎
杜遠生、劉世勇、楊坤光、李昌年、歐陽建平
2005
計算機輔助區域地質填圖系統(教學版)
省級教學成果獎
一等獎
吳沖龍、劉剛、汪新慶、趙溫霞、李偉忠
2005
基于INTERNET的電子商務課程教學體系及其評估模型
省級教學成果獎
一等獎
趙晶、王菁、張峰、于志平
2005
地學類創新人才培養方法和途徑
省級教學成果獎
一等獎
趙鵬大、呂新彪、歐陽建平、杜遠生、李正元
2005
地理信息系統專業人才知識結構體系與素質特征
省級教學成果獎
一等獎
吳信才、楊倫、郭際元、鄭貴洲、黃曉萍
2005
《現代晶體化學》(教材)
省級教學成果獎
一等獎
陳敬中、孟大維、吳秀玲、何涌、趙珊茸
2005
國外地質類專業課程體系研究
省級教學成果獎
二等獎
賴旭龍、金振民、鮑征宇、曾廣策、王華
2005
環境生態意識教育在大學生素質培養中的地位與途徑研究
省級教學成果獎
二等獎
王焰新、羅澤嬌、張首麗、龐嵐、王群英
2005
新型地質工科人才綜合素質、能力培養的方法與途徑
省級教學成果獎
二等獎
呂新彪、王華、張吉軍、蘭廷澤、郭秀蓉
2005
編寫面向21世紀《巖石學》教材構建現代化巖石學課程教材新體系(教材)
省級教學成果獎
二等獎
桑隆康、路鳳香、鄔金華、廖群安
2005
提高工程碩士研究生培養質量的措施與途徑研究
省級教學成果獎
二等獎
姚光慶、王華、蘭廷澤、關振良、趙彥超
2005
概率統計面向21世紀改革探索與實踐
省級教學成果獎
二等獎
謝興武、劉安平、李宏偉、沈遠彤、趙晶
2005
工程制圖教學改革與創新人才培養的實踐與探索
省級教學成果獎
三等獎
蔡建平、周琴、李波、孫立鵬、王巍
2005
理工類專業課多媒體教學手段的改革出路研究--以石油地質學課程為例
省級教學成果獎
三等獎
徐思煌、袁彩萍、馬立祥、陳振林
2005
土地資源管理專業產學研三結合實踐基地建設研究
省級教學成果獎
三等獎
李江風、張麗琴、渠麗萍、劉建華、王占岐
2009
依托區域優勢,高校聯合培養人才模式的研究與實踐
省級教學成果獎
一等獎
李文鑫、許曉東、劉建清、康燦華、陳飛、徐躍進、劉茂林、吳平
2009
地質學品牌專業建設與特色人才培養
省級教學成果獎
一等獎
楊坤光、杜遠生、王家生、徐士元、尹翠芬
2009
地史古生物4合1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研究與實踐
省級教學成果獎
一等獎
龔一鳴、童金南、杜遠生、謝樹成、馮慶來
2009
地質類理工科本科生實踐能力培養模式與途徑
省級教學成果獎
一等獎
歐陽建平、楊倫、李鵬翔、袁晏明、張先進
2009
面向西部優秀地礦人才培養模式的探索與實踐
省級教學成果獎
一等獎
張錦高、傅安洲、萬清祥、劉世、 龐嵐
2009
Metamorphic Petrology變質地質學(教材)
省級教學成果獎
二等獎
Roger Mason、桑隆康
2009
發揮傳統優勢專業的輻射帶動作用,實現相關新專業的成功拓展
省級教學成果獎
二等獎
王華、姚光慶、李江風、解習農、焦養泉
2009
應用地球物理專業系列課建設
省級教學成果獎
二等獎
張勝業、姚姚、劉天佑、潘玉玲、李大心
2009
我國珠寶本科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的創建
省級教學成果獎
二等獎
薛秦芳、袁心強、李婭、陳美華、李立平
2009
石油工程專業油藏地質類課程體系、教材建設與新型人才培養
省級教學成果獎
二等獎
姚光慶、徐思煌、謝叢、蔡忠賢、周鋒德
2009
促進學科交叉,構建“地下水與環境”的創新型實驗教學體系與平臺
省級教學成果獎
二等獎
馬騰、王焰新、李義連、楊倫、、潘歡迎
2009
研究生培養管理信息系統
省級教學成果獎
二等獎
李門樓、郭嘉、張俐、柯小玲、葉靜
2009
應用化學專業課程改革及綜合實驗課建設
省級教學成果獎
三等獎
趙中一、魯立強、李季、何明中、楊冠青
2009
舞龍運動引進高校體育教學課堂對弘揚民族精神的研究
省級教學成果獎
三等獎
胡凱、楊漢、蔡楚元、金連坤、熊昌進
國家精品課程
地貌學及第四紀地質學
周口店野外地質實踐教學
古生物學
地史學
石油及天然氣地質學
工程地質學基礎
地下水污染與防治
礦產勘查理論與方法
結晶學及礦物學
巖石學
構造地質學
巖土鉆掘工程學
管理學
變質地質學
地球物理勘探概論
戶外運動
地球化學
省部級精品課程
分析化學
VisualC++程序設計
大學物理
資源信息系統
寶石學
地球科學導論
礦產勘查理論與方法
大學英語
線性代數
油氣儲層地質學
物理化學
巖石學
大學化學
高等數學
礦床學
石油及天然氣地質學
畫法幾何及機械制圖
C語言程序設計
地理信息系統
機械設計基礎
財務管理
水文地質學基礎
地下水動力學
普通地質學

師資力量

學校現有教職員工3050人,專任教師1510人,其中教授350人,副教授395人,*科學院院士9人,俄羅斯自然科學院院士4人,國際高等學校科學院院士2人,俄羅斯工程院院士3人,外聘院士12人,博士生導師142人,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的專家106人,“長江學者獎勵計劃”特聘教授崗位6個。建校以來,先后有60多名院士在校任教。國家“千人計劃”入選者8人(含“青年千人計劃”入選者2人),入選“長江學者獎勵計劃”12人,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10人,入選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31人,入選“湖北省百人計劃”4人,湖北省“楚天學者計劃”累計入選31人,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的專家108人。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創新研究群體2個,教育部“長江學者和創新團隊發展計劃”創新團隊3個,*教學團隊4個,*教學名師1人,湖北省教學名師8人。
2008年,該校成秋明教授繼該校趙鵬大院士之后,成為榮獲國際數學地質學會*獎——克倫賓獎的第二個亞洲人。

2010年度*教學團隊名單

團隊名稱帶頭人所在學校
憲法與行政法,教學團隊姜明安北京大學
生理學科創新人才培養教學團隊管又飛北京大學
口腔醫學,課程建設教學團隊郭傳瑸北京大學
地理科學專業,教學團隊陶,澍北京大學
憲法學與行政法學,教學團隊韓大元*人民大學
工商管理核心課程教學團隊伊志宏*人民大學
社會學理論,課程教學團隊鄭杭生,/,洪大用*人民大學
電力系統及其自動化,專業教學團隊孫宏斌清華大學
控制工程教學團隊華成英清華大學
建筑環境與設備,專業教學團隊朱穎心清華大學
工程材料,及其加工教學團隊黃天佑清華大學
軟件工程專業,教學團隊盧,葦北京交通大學
交通運輸類專業,平臺系列課程教學團隊楊,浩北京交通大學
材料學,教學團隊強,文江北京科技大學
石油工程專業教學團隊張士誠*石油大學(北京)
電子信息實驗教學中心教學團隊紀越峰北京郵電大學
工程項目管理教學團隊烏云娜華北電力大學
生物工程創新人才培養教學團隊譚天偉北京化工大學
昆蟲學,系列課程教學團隊彩萬志*農業大學
預防獸醫學系列課程教學團隊楊漢春*農業大學
森林經營管理,教學團隊彭道黎北京林業大學
植物生物學,教學團隊鄭彩霞北京林業大學
中醫,內科學,教學團隊王新月北京中醫藥大學
外國教育史教學團隊張斌賢北京師范大學
化學實驗,教學團隊歐陽津北京師范大學
漢語言專業,本科教學團隊郭,鵬北京語言大學
財政學專業,教學團隊李俊生中央財經大學
法律史教學團隊朱,勇*政法大學
運動心理學,系列課程教學團隊張力為北京體育大學
電工電子基礎,教學團隊韓,力北京理工大學
飛行器動力專業課程教學團隊陶,智北京航空航天大學
高等數學教學團隊許曉革北京信息科技大學
嵌入式系統,課程群教學團隊侯義斌北京工業大學
神經病學,教學團隊賈建平首都醫科大學
兒科學,教學團隊李仲智首都醫科大學
本科數學基礎課程教學團隊何書元首都師范大學
經濟學核心課程教學團隊張連城首都經濟貿易大學
廣播電視新聞學,教學團隊高曉虹*傳媒大學
美術學專業,教學團隊尹吉男中央美術學院
外交外事翻譯教學團隊范守義外交學院
社會工作專業,教學團隊劉,夢中華女子學院
紡織材料與,紡織品設計,藝工結合教學團隊劉元風北京服裝學院
多媒體藝術教學團隊李一凡北京印刷學院
日語翻譯,方向課程教學團隊邱,鳴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
*民族器樂,教學團隊張維良*音樂學院
*民族民間舞,教學團隊高,鍍北京舞蹈學院
通信技術專業,教學團隊劉業輝北京工業職業技術學院
化學實驗系列課程教學團隊吳世華南開大學
環境科學專業,基礎課程教學團隊鞠美庭南開大學
化工專業,實踐教學團隊張金利天津大學
紡織工程專業,教學團隊王,瑞天津工業大學
食品科學與工程專業,教學團隊趙,征天津科技大學
藥理學教學團隊婁建石天津醫科大學
基礎日語,課程教學團隊修,剛天津外國語學院
運動心理學課程教學團隊姚家新天津體育學院
軟件技術專業,教學團隊傅連仲天津電子信息職業技術學院
物流管理專業,教學團隊薛,威天津交通職業學院
自動化工程教學團隊孫鶴旭河北工業大學
蒙古族文學,系列課程教學團隊孟克吉雅內蒙古大學
世界史,教學團隊姜桂石內蒙古民族大學
蒙醫,診斷學,教學團隊布仁,達來內蒙古醫學院
過程裝備與控制工程,系列課程教學團隊李志義大連理工大學
馬克思主義理論和思想品德系列課程教學團隊魏曉文大連理工大學
材料科學與工程專業,平臺課程教學團隊左,良東北大學
軟件開發技術基礎,課程教學團隊朱志良東北大學
船藝教學團隊劉正江大連海事大學
工程管理教學團隊劉亞臣沈陽建筑大學
臨床檢驗診斷學,教學團隊尚,紅*醫科大學
發展與教育心理學,教學團隊楊麗珠遼寧師范大學
證券投資學,教學團隊邢天才東北財經大學
園藝技術專業,教學團隊蔣錦標遼寧農業職業技術學院
Java系列課程組教學團隊溫,濤大連東軟信息技術職業學院
生物學基礎實驗課程教學團隊滕利榮吉林大學
化學實驗教學團隊徐家寧吉林大學
儀器專業系列課程與,創新實踐,教學團隊林,君吉林大學
應用地球物理教學團隊潘保芝吉林大學
概率論與數理統計,專業教學團隊史寧中東北師范大學
光電信息工程專業,教學團隊姜會林長春理工大學
植物保護,系列課程教學團隊李,玉吉林農業大學
電工電子課程教學團隊郭黎利哈爾濱工程大學
行政管理核心課程精品化建設教學團隊何,穎黑龍江大學
*古代文學,教學團隊劉敬圻黑龍江大學
外科學,教學團隊姜洪池哈爾濱醫科大學
社會醫學,教學團隊吳群紅哈爾濱醫科大學
中藥鑒定學,教學團隊王喜軍黑龍江中醫藥大學
*近現代史,教學團隊隋麗娟哈爾濱師范大學
油氣田開發工程,教學團隊劉永建大慶石油學院
預防醫學,骨干課程教學團隊姜慶五復旦大學
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團隊顧鈺民復旦大學
寶石學教學團隊廖宗廷同濟大學
力學基礎,課程教學團隊洪嘉振上海交通大學
工業工程專業,主干課程教學團隊江志斌上海交通大學
口腔頜面外科學,教學團隊張志愿上海交通大學
管理信息系統課群教學團隊陳智高華東理工大學
輕化工程專業,教學團隊何瑾馨東華大學
自然地理教學團隊鄭祥民華東師范大學
英語專業翻譯教學團隊張春柏華東師范大學
基礎法語,教學團隊曹德明上海外國語大學
政治經濟學,教學團隊何玉長上海財經大學
軟件工程主干課程教學團隊駱,斌南京大學
電工電子實踐,系列課程教學團隊胡仁杰東南大學
道路與橋梁工程,核心課程教學團隊黃曉明東南大學
傳感器與檢測技術,系列課程教學團隊宋愛國東南大學
采礦工程專業,教學團隊屠世浩*礦業大學
藝術設計專業,教學團隊過偉敏江南大學
生態學教學團隊胡,鋒南京農業大學
生物制藥工藝學,課程教學團隊高向東*藥科大學
工業設計教學團隊李亞軍南京理工大學
電子技術基礎,課程教學團隊王成華南京航空航天大學
管理定量方法,課程群教學團隊劉思峰南京航空航天大學
基礎物理(實驗)教學團隊晏世雷蘇州大學
水泵及水泵站,教學團隊劉,超揚州大學
電氣類專業主要技術基礎課程教學團隊孫玉坤江蘇大學
人體解剖與組織胚胎學教學團隊周作民南京醫科大學
中醫內科學,教學團隊汪,悅南京中醫藥大學
電類專業基礎課程教學團隊韋,巍浙江大學
生理,科學實驗,課程教學團隊來茂德,/,夏強浙江大學
臨床醫學專業,基礎核心課程教學團隊沈其君寧波大學
自動化專業,工程人才培養教學團隊姜周曙杭州電子科技大學
*現當代文學,教學團隊高,玉浙江師范大學
統計學專業,教學團隊李金昌浙江工商大學
森林保護學,教學團隊張立欽浙江林學院
財政學專業核心課程建設團隊鐘曉敏浙江財經學院
景區開發與管理,專業教學團隊周國忠浙江旅游職業學院
鞋類專業教學團隊施,凱浙江工貿職業技術學院
會計專業,教學團隊謝國珍浙江商業職業技術學院
電子商務核心課程教學團隊劉業政合肥工業大學
機械基礎系列課程教學團隊趙,韓合肥工業大學
天文學系列課程教學團隊向守平*科學技術大學
概率論與數理統計相關課程教學團隊繆柏其*科學技術大學
數學與應用數學專業,教學團隊杜先能安徽大學
安全工程專業,教學團隊劉澤功安徽理工大學
應用生物科學專業,教學團隊程備久安徽農業大學
分析化學教學團隊王,倫安徽師范大學
土木建筑工程材料系列課程教學團隊孫道勝安徽建筑工業學院
中藥學專業,教學團隊彭代銀安徽中醫學院
海洋科學,創新性人才培養教學團隊曹文清廈門大學
毛澤東思想和*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教學團隊鄭傳芳福建農林大學
輪機工程,學科教學團隊楊國豪集美大學
政治經濟學系列課程教學團隊于良春山東大學
金融學專業,教學團隊胡金焱山東大學
海洋化學,課程教學團隊楊桂朋*海洋大學
石油工程專業課程教學團隊管志川*石油大學(華東)
工程圖學類課程教學團隊王蘭,美山東理工大學
公共課教育學教學團隊李劍萍聊城大學
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系列課程教學團隊張憲省山東農業大學
德育原理課程教學團隊戚萬學山東師范大學
化工專業基礎課教學團隊魏新利鄭州大學
地理科學專業主干課程教學團隊秦耀辰河南大學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教學團隊張永振河南科技大學
安全工程專業教學團隊高建良河南理工大學
工程力學,教學團隊原,方河南工業大學
化學基礎,課程教學團隊程功臻武漢大學
地理信息系統專業系列課程教學團隊劉耀林武漢大學
新聞學專業,教學團隊羅以澄武漢大學
社會保障學,教學團隊趙,曼中南財經政法大學
基礎物理課程教學團隊熊永紅華中科技大學
電機系列課程教學團隊陳喬夫華中科技大學
生物技術特色專業教學團隊余龍江華中科技大學
工業設計專業,教學團隊陳汗青武漢理工大學
礦物巖石學,教學團隊馬昌前*地質大學(武漢)
地下水與環境教學團隊王焰新*地質大學(武漢)
生態學系列課程教學團隊曹湊貴華中農業大學
土壤學,教學團隊黃巧云華中農業大學
數學與應用數學專業主干課程教學團隊朱長江華中師范大學
電工電子基礎課程教學團隊余厚全長江大學
電氣工程專業,教學團隊李咸善三峽大學
無機非金屬材料工程專業,核心課程跨學科教學團隊李亞偉武漢科技大學
制藥工程專業,教學團隊張,珩武漢工程大學

院士名錄

在校*科學院院士(9人)
趙鵬大
金振民
殷鴻福
翟裕生
於崇文
張本仁
莫宣學
高山
王成善
在校俄羅斯自然科學院院士(4人)
趙鵬大
湯鳳林
桑隆康
鄢泰寧
在校國際高等學校科學院院士(1人)
趙鵬大
在校俄羅斯工程院院士(2人)
湯鳳林
李硯耕
兼職院士(12人)
袁道先
張宗祜
金慶煥
常印佛
劉光鼎
劉廣潤
張國偉
鄭綿平
湯中立
蘇義腦
歐陽自遠
楊文采
*地質大學畢業生中的“兩院”院士(31人)
李廷棟
區域地質學家
張彭熹
鹽湖地球化學家
劉寶珺
沉積學家
孫大中
前寒武紀地質學家
馬宗晉
構造、地震地質學家及減災專家
秦蘊珊
海洋地質學家
傅家謨
有機地球化學家及沉積學家
馬瑾
構造地質學家
張本仁
地球化學家
殷鴻福
地質古生物學家
歐陽自遠
地球化學家天體化學家
汪集旸
地熱學家
張彌漫
古生物地層學家及古脊椎動物學家
葉大年
礦物學家
戎嘉余
地層古生物學家
程國棟
冰川凍土學家
陳旭
古生物與地層學家
鐘大賚
構造地質學家
金振民
構造地質學家
楊文采
地球物理學家
盧耀如
水文地質學家及工程地質學家
胡見義
石油地質學家
湯中立
礦產勘察專家及礦床地質學家
鄭綿平
礦床地質學家及鹽湖學家
金翔龍
海洋地質、海洋地球物理學家
馬永生
石油地質學家
莫宣學
巖石學家
高山
地球化學
舒德干
古生物學及進化生物學
王成善地球化學
金之鈞石油地質學
曾在該校任教的“兩院”院士(17人)
馮景蘭
礦床學家及工程地質學家
尹贊勛
古生物學家及地質學家
袁見齊
礦床學家
傅承義
地球物理學家及地震學家
秦馨菱
地球物理學家及地震學家
池際尚
巖石學家
馬杏垣
構造地質學家及地震學家
張炳熹
礦床學家
涂光熾
礦床學家及地球化學家
郝詒純
地層古生物學家
曾融生
地球物理學家及地震學家
劉光鼎
海洋地質學家及地球物理學家
丁國瑜
第四紀地質學家及地震地質學家
劉寶珺
沉積學家
馬宗晉
構造、地震地質學家及減災專家
金翔龍
海洋地質海洋地球物理學家
胡見義
石油地質學家
楊遵儀
古生物學家
王鴻禎
地層古生物學家
高山
地球化學家

學術研究/*地質大學

科研建設

2009年至2013年之間,學校主持“973”項目及專題、“863”項目及子課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和社會科學基金項目等各類*項目600余項。殷鴻福院士主持完成的確定全球二疊系-三疊系界線層型“金釘子”(國際標準)的科技成果榮獲“2001年*基礎研究十大進展”、“2001年度*高等學校十大科技進展”和“2001年*十大科技新聞”的殊榮。我校師生以*作者身份在國際雜志Nature上發表論文4篇。學校共有50項科研成果獲得省部級以上科技獎勵,其中,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1項,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2項,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4項。

“十一五期間”,學校獲得國家科技獎勵62項,省部級科技獎勵70余項,各類專利336項。在國外發表論文400余篇,發表論文總數超過7500篇,被SCI、EI、STP收錄論文700多篇,其中,在國際權威期刊《Nature》上發表文章1篇,在地質學國際權威期刊《GEOLOGY》發表文章4篇。

研究機構

學校有各類科研機構、實驗室、研究院(所、中心)86個,其*家重點實驗室2個,國家地方聯合工程實驗室1個,省部級重點實驗室、工程中心、人文社科研究基地15個。*省部級重點實驗室、工程中心
地質過程與礦產資源國家重點實驗室
生物地質與環境地質國家重點實驗室
國家地理信息系統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巖石圈構造、深部過程及探測技術重點實驗室(教育部重點)
礦產資源定量評價及信息系統國土資源部重點研究實驗室(國土資源部重點)
殼幔體系組成、物質交換及動力學國土資源部開放研究實驗室
環境巖土技術國土資源部開放研究實驗室
國家遙感中心地殼運動與深空探測部(科技部)
工程地球物理國土資源部開放研究實驗室
地球表層系統開放研究實驗室(湖北省重點)
構造與油氣資源教育部重點實驗室(教育部重點)
湖北省廢物地質處理與環境保護重點實驗室
湖北省地球物質與區域資源和環境重點實驗室(湖北省重點)
湖北省油氣勘探開發理論與技術重點實驗室(湖北省重點實驗室)
教育部長江三峽庫區地質災害研究中心(籌)(教育部重點)
聯合共建
油氣資源勘查研究中心(地大與*石化共建)
中匈聯合環境科學與健康實驗室(與匈牙利羅蘭大學共建)
貴陽。*地質大學(武漢)循環經濟研究院(與貴陽市聯合共建)
中美聯合非開挖研究中心(與美國高校)
省部級工程中心
教育部地理信息系統軟件開發及應用工程研究中心(教育部)
巖土鉆掘與防護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教育部)
納米礦物材料及應用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教育部)
國土資源法律評價工程重點實驗室(國土資源部)
地理信息系統軟件開發及應用工程中心(湖北省)
湖北省巖土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湖北省)
湖北省黃姜加工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湖北省)
湖北省人文社科基地
資源環境經濟研究中心(湖北省)
*、省級實驗示范中心
*地質大學(武漢)實驗教學示范中心網站
湖北省高等學校周口店野外地質實踐教學示范中心
湖北省高等學校地質工程實驗教學示范中心
湖北省高等學校電子電工實驗教學示范中心
湖北省高等學校化學實驗教學中心
湖北省高等學校計算機實驗教學中心
湖北省高等學校物理實驗中心
檢測機構
國土資源部武漢資源環境監督檢測中心
珠寶檢測技術研究中心
國土資源信息系統研究所
行星科學研究所
沉積盆地及沉積礦產研究所
青藏高原研究中心
電子商務國際合作中心
應用心理學研究所
華中構造力學研究中心

科學成果

*地質大學既是教學中心又是科研中心。擁有2個國家重點專業實驗室,11個省部級開放實驗室等一大批教學和科研基礎設施。九十年代以來,學校累計完成科研項目1000多項,其中有50多項獲得國家自然科學獎、國家科技進步獎、國家發明獎或國家發明專利;尤其是趙鵬大院士于1992年獲國際數學地質*獎——克倫賓獎,殷鴻福院士主持完成的確定全球二疊系—三疊系界線層型“金釘子”(國際標準)的科技成果榮獲“2001年*基礎研究十大進展”、“2001年度*高等學校十大科技進展”和“2001年*十大科技新聞”的殊榮。我校作為*高校參加了被稱為“深入地球內部的望遠鏡”的*高科技工程——*大陸科學鉆探工程的科學研究。以吳信才教授為首的科研團隊研發的地理信息系統平臺MAPGIS連續六年被評為國產GIS基礎軟件*名,2002年榮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此外,學校為我國國民經濟可持續發展,為尋找和合理利用資源、減輕自然災害、保持人類生存環境、擴展生存空間、促進社會經濟發展同資源環境的協調、重建人與自然的和諧關系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貢獻。

學術資源

學術期刊
學校主辦的《地球科學》中、英文版被世界著名六大檢索系統的《EI》、《CA》、《PЖ》、日本《科學技術文獻速報》4大檢索系統,以及地學數據庫《GeoRef》、《GeoBas》等收錄。英文版被國際著名檢索系統SCIE收錄。《*地質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進入中文社會科學引文索引系統(CSSCI),該刊位居70種高校綜合性學報第11位、在湖北省綜合期刊中排名第2位,并于2013年首次入選*人文社會科學核心期刊,實現“三大核心”大滿貫。《地球科學》入選*自然科學核心期刊、地學核心期刊第3名,1997年500名被引頻次**科技期刊第51名,位居高校自然科學學報前列;1999年《地球科學》(中英文版)又獲6項大獎,其中《地球科學》以總分*(95.5分)的佳績榮獲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期刊評比一等獎。2002年榮獲“第二屆國家期刊獎”,2001年入選*期刊方陣“雙高期刊”(高知名度,高學術水平),獲得“首屆國家期刊獎”,首屆“湖北十大名刊”,“湖北雙十佳期刊”,還獲得“第二屆全國優秀科技期刊評比一等獎”等國家、省、部級獎勵20余項。

工程地球物理學報
《地球科學——*地質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Journal of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
*地質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地質科技情報
安全與環境工程
寶石和寶石學雜志

館藏資源
截至2013年,學校圖書館擁有豐富的文獻資源,形成了以科技文獻為主體、地球科學類文獻為特色的館藏體系。學校擁有紙質圖書資料170.46萬冊,電子圖書7000GB,期刊1500余種,中外文數據庫20個。

建設交流

學校面向世界科技發展的前沿領域和國民經濟建設主戰場,在保持基礎學科優勢的同時,不斷調整專業結構,加強產、學、研相結合,鞏固和發展了與許多著名大中型企業的合作關系。學校堅持立足國內、面向世界的辦學思想,開展廣泛的國內外學術交流與合作。現與30多個國家的150多所高校和學術機構建立了學術交流、資料交換的關系,并每年選派在校生前往俄羅斯的莫斯科大學、圣彼得堡礦業學院、圣彼得堡化學藥學院、加拿大的約克大學、北大西洋學院留學,邀請眾多國內外專家、學者來校訪問、講學。加快建設,奔向未來。在新世紀里,地大人將高舉鄧小平理論偉大旗幟,用“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統領學校的各項工作,發揚艱苦奮斗的優良傳統,堅持與時俱進的辦學風格,把*地質大學建設成為以地球科學為主要特色,理、工、文、管、經、法、教多學科協調發展、特色鮮明的現代型、國際型、開放型高水平大學。

獲得專利

序號發明(設計)人專利名稱
公開(公告)號專利類別公開(公告)日申請(專利)號備注
1孫孝慶噴射泵裝置2030670實用1989-1-11ZL88205021.4
2施倪承一種加氧化劑酸性硅溶膠拋光液的配置方法1032021發明1989-3-29 ZL 88107422.5
3邵偉一種攜帶式熱電測量儀2037477實用1989-5-10 ZL 88215680.2
4郭聲遠菱形體爆破方法1072772發明1993-6-2 ZL 91110872.6
5孫孝慶可變參數射流泵裝置2146591實用1993-11-17 ZL 92242423.3
6王成彪真空熔燒復合材料涂層瓷磚模具2154771實用1994-2-2 ZL 93206387.X
7王成彪真空熔燒復合材料涂層缸套2162635實用1994-4-20 ZL 93206388.8
8肖榮閣飲用水凈化杯2179868實用1994-10-19 ZL 94200086.2
9薛軍電鉆水接頭2298920實用1996-4-24 ZL 96207991.X
10王成彪一種垃圾分選回收裝置1145826 實用 1997-3-26 ZL 96106534.6
11孫孝慶同心式噴射井點降水設備2251041 實用 1997-4-2 ZL 96202886.X
12王成彪動態連接發酵艙2264184實用1997-10-8 ZL 96211870.2
13夏柏如一種木鋸2279974實用1998-4-29 ZL 96244539.8
14張撥川一種無聲破碎劑施工孔口堵塞裝置2281886實用1998-5-20 ZL 96244788.9
15馬鴻文用鉀長石制取沸石分子篩的工藝1184076發明1998-6-10 ZL 96120734.5
16李博文用藍晶石微粉制備莫來石--高硅氧玻璃材料的方法1184789實用1998-6-17 ZL 97121785.8
17李博文用紅柱石微粉制備莫來石-高硅氧玻璃材料的方法1184788實用1998-6-17 ZL 97121784.X
18李功伯一種鍘刀式板石切邊機2296264實用1998-11-4 ZL 96249576.X
19李功伯一種巖石類材料的破碎裝置1208810發明1999-2-24 ZL 97115202.

現任領導/*地質大學

北京部分/武漢部分
黨委書記:王鴻冰/黨委書記:郝翔
校長:鄧軍/校長:王焰新
黨委副書記兼紀委書記:張麗/黨委副書記(紀委書記、工會主席):丁振國
副校長:王果勝/副校長:邢相勤
黨委副書記:劉志方/黨委副書記朱勤文、傅安洲
副校長:雷涯鄰/副校長:成金華
副校長:謝學文/副校長(研究生院院長):唐輝明
副校長:王訓練/副校長:賴旭龍
副校長:萬力/副校長:郝芳

校園文化/*地質大學

校名

*地質大學的校名是該校優秀校友時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總理溫家寶為*地質大學題寫。2011年9月,溫家寶總理到國土資源部調研。在溫家寶總理主持的座談會上,該校原校長、中科院院士趙鵬大教授圍繞建設地球科學領域世界一流大學向溫家寶總理匯報了地質人才培養、*地質大學校園拓展等問題,并提出2012年是*地質大學建校60周年,懇請溫家寶總理為母校題寫校名。2011年11月中旬,在該校遞交溫家寶總理的一份報告中,趙鵬大院士再次懇請溫家寶總理為母校題寫校名。2012年3月下旬,溫家寶總理為母校題寫了校名。

校訓

*地質大學的校訓“艱苦樸素求真務實”,是著名校友溫家寶于1994年10月19日視察母校時為地大的題詞。
“艱苦樸素”就是要求師生要堅持樸實無華、艱苦奮斗的優良作風。
“求真務實”,就是求大學之真,務艱苦奮斗、開拓進取、創建地球科學領域世界一流大學之實。

校徽

*地質大學的校徽外圓圈內上方是漢字校名,下方為英文校名。
中間圓形為放大鏡,內置地質錘和指南針,顯示學校優勢與特色,以及久遠的辦學歷史,指明學校向綜合性穩步發展的方向。
放大鏡外圍為地球經緯線,不僅代表著*地質大學與地球的親密關系,同時蘊含著地大人對實現開放型、現代型的高水平特色大學辦學目標的矢志追求和豪邁情懷。

校歌

*地質大學的校歌是電影《年輕一代》的主題曲《勘探隊員之歌》。由佟志賢作詞、曉河作曲。從北京地質學院時期起,新生們入學后學唱的*首歌就是《勘探隊員之歌》,師生人人會唱。1990年6月19日,在第九次校務會議上正式決定將《勘探隊員之歌》定為校歌。

歌詞
是那山谷的風,吹動了我們的紅旗,
是那狂暴的雨,洗刷了我們的帳篷。
我們有火焰般的熱情,戰勝了一切疲勞和寒冷。
背起了我們的行裝,攀上了層層的山峰,
我們滿懷無限的希望,為祖國尋找出富饒的礦藏。
是那天上的星,為我們點上了明燈。
是那林中的鳥,向我們報告了黎明。
我們有火焰般的熱情,戰勝了一切疲勞和寒冷。
背起了我們的行裝,攀上了層層的山峰,
我們滿懷無限的希望,為祖國尋找出富饒的礦藏。
是那條條的河,匯成了波濤的大海,
把我們無窮的智慧,獻給祖國人民。
我們有火焰般的熱情,戰勝了一切疲勞和寒冷。
背起了我們的行裝,攀上了層層的山峰,
我們滿懷無限的希望,為祖國尋找出富饒的礦藏。

學生活動

*地質大學(北京)的同學秉承上代地大人的優良品格,艱苦樸素,求真務實。同時地大學生也充滿了激情,創辦各種協會和一系列組織。*地質大學(北京)現有學生會、社團聯合會、青年志愿者協會、大學生科技協會、紅十字會學生分會、《地大青年》報社、地大廣播臺、地新社等八大校級學生組織以及歸社團聯合會管理的近50個學生社團。這些學生組織及學生社團為活躍校園文化、培養學生素質、鍛煉學生才干提供了廣闊的天地,為學校的發展做出了自己的貢獻。

校園景點

*地質大學逸夫博物館的前身是北京地質學院博物館,1982年在武漢重建。2001年,*地質大學獲邵逸夫基金資助,建設新博物館大樓,于2003年落成,2005年4月正式對外開放。新建后的博物館是中南五省*自然科學類博物館,也是*內地高校規模*博物館。2006年11月,被國家旅游局批準為4A級風景旅游區,使*地質大學成為擁有國家4A級旅游景區的高校。
*地質大學逸夫博物館館藏各類地質標本達3萬余件,其中珍貴罕見的館藏珍品近3000件,包括體長10.5米、體高6.1米的恐龍化石珍品:黑龍江滿洲龍化石;長度和完整程度在世界上位居*魚龍化石之王:梁氏關嶺魚龍化石;面積達15平方米的世界*海百合化石等。

知名校友/*地質大學

歷任校長

時期
院校長
上任時間
卸任時間
北京地質學院
劉型
1952年
1958年
高元貴
1958年
1976年
湖北地質學院
王煥
1976年
1980年
武漢地質學院
王鴻禎
1980年
1983年
趙鵬大
1983年
1988年
*地質大學朱訓(兼)1988年1994年2月
趙鵬大1994年1997年兼研究生院院長
趙鵬大1997年2005年大學總部撤銷
武漢校區
趙鵬大
1988年
1996年
殷鴻福
1996年
2002年
張錦高
2003年
2010年
王焰新
2011年
北京校區
翟裕生
1988年
1990年
程業勛
1990年
1994年
趙鵬大(兼)
1994年
2000年
吳淦國
2000年
2010年
鄧軍
2011年

兩院院士的畢業生

姓名
生卒
籍貫
畢業時間
當選院士時間
成就
劉寶珺
1931年9月13日
天津
1953屆
1991年
沉積學家
馬宗晉
1933年1月4日
吉林長春
1955屆
1991年
構造、地震地質學家及減災專家
孫大中
1932年6月20日-1997年5月21
山東威海
1955屆
1991年
前寒武紀地質學家
歐陽自遠
1935年10月9日
江西吉安
1956屆
1991年
地球化學家天體化學家
傅家謨
1933年7月14日
上海
1956屆
1991年
有機地球化學家及沉積學家
張彌曼
1936年4月17日
江蘇南京
1991年
古生物地層學家及
古脊椎動物學家
葉大年
1939年7月21日
廣東鶴山
(生于香港)
1962屆
1991年
礦物學家
李廷棟
1930年10月7日
河北欒城
1953屆
1993年
區域地質學家
殷鴻福
1935年3月15日
浙江舟山
1956屆
1993年
地質古生物學家
程國棟
1943年7月11日
上海
1965屆
1993年
冰川凍土學家
秦蘊珊
1933年6月1日
遼寧沈陽
1956屆
1995年
海洋地質學家
汪集旸
1935年10月11日
江蘇吳江
1956屆
1995年
地熱學家
湯中立
1934年10月30日
安徽安慶
1956屆
1995年
礦產勘察專家及礦床地質學家
馬瑾
1934年11月27日
江蘇如皋
1956屆
1997年
構造地質學家
戎嘉余
1941年12月7日
上海
1962屆
1997年
地層古生物學家
胡見義
1934年3月25日
北京
1997年
石油地質學家
金翔龍
1934年11月29日
江蘇南京
1956屆
1997年
海洋地質、海洋地球物理學家
盧耀如
1931年5月22日
福建福州
1953屆
1997年
水文地質學家及工程地質學家
鄭綿平
1934年11月7日
福建漳州
1997年
礦床地質學家及鹽湖學家
張彭熹
1931年2月5日
天津
1956屆
1997年
鹽湖地球化學家
張本仁
1929年5月28日
安徽懷遠
1956屆
1999年
地球化學家
鐘大賚
1933年8月11日
山東青島
1954屆
2001年
構造地質學家
陳旭
1936年
江蘇南京
1959屆
2003年
古生物與地層學家
金振民
1941年9月
浙江溫州
1965屆
2005年
構造地質學家
楊文采
1942年10月
廣東大埔
1964屆
2005年
地球物理學家
馬永生
1961年
內蒙古
1984屆
2009年
地質勘探學家
莫宣學
1938年12月
廣西融水
1960屆
2009年
巖石學家
高山
1962年6月
云南石屏
1985屆
2011
大陸動力學與地球化學
舒德干
1946年
湖北鄂州
1987屆
2011年
古生物學及進化生物學

其他知名校友

溫家寶:1968屆畢業生,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國務院總理,黨組書記。
趙鵬大:*科學院院士、俄羅斯自然科學院院士、國際高等學校科學院院士,*原*地質大學校長。
張宏仁:1954屆畢業生,國際地質科學聯盟主席。
歐陽自遠:1956屆畢業生。*科學院院士,*月球探測首席科學家,*科學院地球化學所研究員。
李久林:國家體育場“鳥巢”工程的總設計師。
張文岳:1967屆畢業生。*共產黨第十五屆中央委員、原中共遼寧省人大常委會主任、省委書記。全國人大環境與資源保護委員會副主任委員。
壽嘉華:1965屆畢業生。原國土資源部副部長兼*地質調查局局長、黨組書記。
王安順:1983屆畢業生。中共中央候補委員、北京市市長。
孫金龍:1990屆畢業生。中共中央候補委員、原任團中央書記處常務書記,安徽省委副書記。
方曉宇:1976屆畢業生。原任海南省委常委、海南省常務副省長。2010年5月13日21時30分在北京逝世,享年57歲。
黃詒純:1968屆畢業生。甘肅省委常委、統戰部部長。
蔣承菘:1962屆畢業生。1998年至2001年任地質礦產部副部長。
嚴宏謨:1957年畢業生。1985年6月至1995年9月任國家海洋局局長、黨組書記。全國政協人口資源環境委員會委員。
冀文林:1989年畢業生,*地質大學(武漢)物探系勘查地球物理專業大學畢業,碩士研究生學歷,助理經濟師。中共海南省海口市委副書記、市長。
張一偉:1956屆畢業生。原*石油大學校長。
武能樂:1959屆校友、越南留學生,原河內礦業地質大學副校長。
王富洲:1958屆畢業生。原國家登山隊黨委書記、現*科學探險協會常務副主席兼秘書長。
李致新:*運動健將、*登山協會常務副主席。1985屆畢業生。1988年參加中、日、尼雙跨珠穆朗瑪峰并獲成功,李致新是*登頂的漢族隊員。也是*地質大學第二位登上世界高峰的運動員。是*征服世界7大洲*峰的兩位登山家之一。
王勇峰:國際級運動健將、*登山隊隊長,1984屆畢業生,1993年參加海峽兩岸珠峰隊登頂成功。他和李致新為*目前僅有的兩位征服世界7大洲*峰的登山家。
佟璐:1985屆畢業生,1990年登上了海拔8012米的西夏邦瑪峰,成為**位登上8000米以上獨立山峰的漢族女性。
次洛:1999屆畢業生,1998年5月登頂珠穆朗瑪峰,成為**位登頂珠峰在校大學生。
高崚:羽毛球運動員,2004屆畢業生,2000年悉尼奧運會羽毛球混雙金牌、女雙銅牌,2004年雅典奧運會羽毛球混雙金牌、女雙銀牌。
袁復棟:2005級大學生,*地質大學登山隊隊員,參與2008年北京奧運會珠峰火炬傳遞,并成功登頂珠峰,被選為2008年*大學生年度人物。
高山:1989年在*地質大學(武漢)獲博士學位,地球化學家,2009年11月當選英國皇家化學學會會士。
康學增:*地質大學產業經濟學碩士,振華重工總裁。
曾玉康:教授級高級經濟師,畢業于湖北地質學院石油地質專業,*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副總經理、黨組成員。
郭清海:*地質大學(武漢)環境學院副教授,2010年被國際地球化學協會(IAGC)授予埃貝爾蒙獎,以表彰其在高溫水熱系統的水文地球化學研究領域取得突出成績,是亞洲*位獲得該獎的學者。
“嫦娥”應用探月工程首席科學家歐陽自遠,國際地聯主席張宏仁,*登山隊隊長王勇峰,奧運會冠軍高凌在內的大批優秀人才。

網絡教育招生/*地質大學

一、招生對象及報名條件

(1)專科
具有高中畢業證書或同等學力的社會從業人員,持證書原件及復印件(A4)、身份證原件及復印件(A4)、近期同底版一寸照片2張(免冠、正面、彩色、藍底)到我院公布的各學習中心報名。
(2)專升本
具有國民教育系列專科畢業證書及以上的社會從業人員,持證書原件及復印件(A4)、身份證原件及復印件(A4)、近期同底版一寸照片2張(免冠、正面、彩色、藍底)到我院公布的各學習中心報名。
學校對隱瞞個人真實學習經歷,持不合格證書(如偽造證書、非國民教育系列證書)或偽造個人身份、學歷證明材料的學生,無論何時查出,均予以取消學籍處理,追回各種錄取或學習證件,由此造成的費用損失等責任,均由學生本人自負。
二、入學考試
1.達到以下條件之一者可免試入學:
(1)報考專科層次且具有國民教育系列專科及以上學歷者,報考專升本層次且具有國民教育系列本科及以上學歷者,持畢業證原件及復印件(A4),經我院審核通過后可免試入學。
(2)獲得局級以上“勞動模范”、“先進工作者”稱號者可免試入學。
(3)參加近兩年內成人高考的考生憑成績單擇優免試錄取,考生須提供準考證和成績單原件。
2.根據學院有關規定和教學要求除符合免試入學條件的,必須參加我院統一組織命題的入學測試;測試科目如下:
(1)專科:語文、數學綜合(滿分120分)150分鐘
(2)專升本:文科類:大學語文、大學英語綜合(滿分120分)150分鐘
理科類:高等數學、大學英語綜合(滿分120分)150分鐘
3.考試大綱及復習參考: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全國各類成人高等學校招生復習考試叢書及考試大綱》2011年版。
4.入學測試時間:具體測試時間地點請注意網上及各學習中心通知。
5.報名地點:廣州市天河路351號廣東外經貿大廈2310
6.我院視測試成績劃定錄取分數線,從高分到低分擇優錄取。錄取名單將在*地質大學(北京)繼續教育學院網站公布,考生可登陸我院網站或到各學習中心查詢。同時,學院向考生發放錄取通知書,考生持錄取通知書及入學須知到各學習中心報到入學。
三、招生專業
工商管理專業、會計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行政管理專業、市場營銷專業、法學專業、土地資源管理專業、安全工程專業、寶石商貿與營銷專業、資源勘查工程專業、土木工程專業、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專業
類似“地質大學”
與“地質大學”相關的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