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博物館是湖北省*省級綜合性博物館,也是全省最重要的文物收藏、研究和展示機構,,主要承擔著全省
文物的收藏,、保管,、保護、陳列展覽及藏品的研究工作。現(xiàn)館舍位于風景秀麗的武昌東湖之濱,地址為湖北省武漢市武昌區(qū)東湖路156號,。湖北博物館籌建于1953年,“前身”是建國之初成立的湖北省人民科學館,,1953年3月16日經(jīng)省人民政府批準,,在原科學館的基礎上,成立湖北省博物館(籌備處),,并與湖北省文物管理委員會合署辦公,;1957年正式成立省博物館。1959年春遷至今東湖風景區(qū),;1963年1月正式更名為湖北省博物館,,3000平方米陳列樓建成并對外開放;1999年1月,,建筑面積5717平方米的編鐘館建成開放,;2005年12月,楚文化館建成開放,;2007年9月,新館綜合陳列館建成開放,。
目前,,湖北博物館總占地面積達81909平方米,建筑面積49611平方米,,展廳面積13427平方米,。建筑具濃郁楚風,呈一主兩翼,、中軸對稱,。館舍由編鐘館、楚文化館,、綜合陳列樓組成,,已擁有專業(yè)人員200余人(其中研究館員9人,副研究館員21人),,設有辦公室,、陳列部、保管部,、社教部,、協(xié)調(diào)部,、考古部、文保中心等業(yè)務部門,。隸屬于湖北省文化廳,。
該館藏有反映湖北省從原始時期以來各個歷史時期的社會制度、社會生產(chǎn)和社會生活的各類文物,、標本14萬余件(套),,其中一級文物近千余件(套),位居全國省級博物館前列,。這些藏品絕大多數(shù)來自考古發(fā)掘和各地征集,,其中以出土文物為主,既有濃郁,、鮮明的地方色彩,,又具有時代特征,基本反映著湖北地區(qū)古代文化的面貌,,并且,,一部分器物即使在*古代文化發(fā)展史上也居有舉足輕重的地位。館藏文物品類豐富,,器類齊全,,器類主要有陶、瓷器,,青銅器,,漆木器,簡牘,、兵器,、古樂器、金玉器,,古代字畫,,古錢幣等。館藏的鄖縣人頭骨化石,、曾侯乙編鐘,、越王勾踐劍、元青花四愛圖梅瓶舉世聞名,。
在14萬余件藏品中,,不少是舉世矚目的稀有珍品和重要的科學資料。如新石器時代京山屈家?guī)X文化的蛋殼彩陶紡輪,;天門石家河文化的玉人,、玉鷹;盤龍城商代遺址和墓葬出土的大玉戈及銅鼎、銅鉞,;隨縣戰(zhàn)國曾侯乙墓出土的編鐘青銅器群及16節(jié)透雕龍鳳玉佩,、28宿天文圖像衣箱;云夢睡虎地出土的秦代法律文書竹簡等,,都具有極高和極重要的歷史,、科學和藝術價值。
湖北博物館中一級文物主要有:戰(zhàn)國時期的越王勾踐劍,,1965年在江陵望山1號墓出土,,被譽為越王青銅劍之首。戰(zhàn)國時期的曾侯乙編鐘,,1978年隨縣曾侯乙墓出土,,編鐘共65件,總重2500多公斤,。戰(zhàn)國時期的曾侯乙編磬,,1978年隨縣曾侯乙墓出土,共32件,,上面刻有樂律文字,。戰(zhàn)國的青銅尊盤,1978年隨縣曾侯乙墓出土,,酒器,,尊盤口沿的鏤空附飾采用熔模鑄造工藝制成。鹿角立鶴,,戰(zhàn)國時期青銅器,,1978年隨州曾侯乙墓出土,它是一種想象中的吉祥物,。大玉戈,,商代前期玉質(zhì)儀仗器,1974年黃陂盤龍城李家嘴三號墓出土,。銅鼓,商代打擊樂器,,1977年崇陽白霓出土,,是我國迄今發(fā)現(xiàn)最早的皮鼓形銅鼓。還有商朝的陶雞,、大圓鼎,,戰(zhàn)國時期的虎座鳥架鼓、十六節(jié)龍鳳佩,、金盞,,南北朝的青瓷蓮花尊,唐朝的樂俑,,明朝的金鳳冠等,。
博物館中江陵楚墓出土的越王勾踐青銅劍,、吳王夫差青銅矛與彩繪木雕鳥獸座屏,荊門包山大冢出土的楚國“聘禮行迎圖”漆畫與楚國司法文書竹簡,,云夢睡虎地出上的秦代法律文書竹簡,,及武昌土地堂出土的南朝青瓷仰覆蓮花尊等均有極高的歷史、科學,、藝術價值,;又如隋大業(yè)四年(公元608年)的敦煌寫經(jīng),明清書繪大師江夏派吳偉,,“吳門四家”沈周,、文征明、仇英,,松江派董其昌,、陳繼儒,“八大山人”朱耷,,“揚州八怪”金農(nóng),、鄭燮、黃慎及張裕釗,、楊守敬等諸家的墨跡,,都屬稀世珍品。如辛亥革命武昌首義時十八星軍旗,,著名革命先烈和革命領袖惲代英,、陳潭秋、施洋,、毛澤東,、劉少奇、周恩來,、董必武等人的遺物,、紀念物,均為異常稀珍,。
該館的四大鎮(zhèn)館之寶為:鄖縣人頭骨化石,、曾侯乙編鐘、越王勾踐劍,、元青花四愛圖梅瓶,。
鄖縣人I號頭骨化石:時期為舊石器時代。1989年鄖縣曲遠河口學堂梁子出土,,顱長26厘米,,顱寬19厘米,顱高12厘米,是湖北首次發(fā)現(xiàn)的古人類頭骨化石,。
曾侯乙編鐘:時期為戰(zhàn)國時期,,1978年湖北隨縣曾侯乙墓出土。鐘架長748厘米,,高265厘米,。全套編鐘共六十五件,分三層八組懸掛在呈曲尺形的銅木結(jié)構鐘架上,。每件鐘均能奏出呈三度音階的雙音,,全套鐘十二個半音齊奏,可以旋宮轉(zhuǎn)調(diào),。音階為現(xiàn)今通用的C大調(diào),,能演奏五聲、六聲或七聲音階樂曲,。
越王勾踐劍:時期為春秋晚期,,1965年江陵望山1號墓出土,長55.7厘米,。
元青花四愛圖梅瓶:時期為元代,。2006年鐘祥市郢靖王墓出土,高38.7厘米,,口徑6.4厘米,,底徑13厘米。瓶身肩部飾鳳穿牡丹,;腹部飾青花“四愛圖”,,即王羲之愛蘭,陶淵明愛菊,,周敦頤愛蓮,,林和靖愛梅、鶴,;足部飾仰覆蓮紋,。三層紋樣以卷草紋、錦帶紋為界,。白釉泛青,,色彩清脆艷麗,是罕見的經(jīng)科學發(fā)掘出土的元青花精品
湖北博物館目前舉辦有《楚文化展》,、《鄖縣人》,、《屈家?guī)X》,、《盤龍城》,、《曾侯乙墓》、《九連墩紀事》、《書寫歷史》,、《秦漢漆器藝術》,、《梁莊王墓》、《古代瓷器專題展》,、《荊楚百年英杰》等十多個展覽,,展品豐富,向觀眾介紹了湖北地區(qū)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F(xiàn)在的主要陳列有十三個:
一為《楚文化展》,。陳列于楚文化館,楚文化館作為湖北省博物館展館的一翼,,于2005年12月建成開館,。楚,既是國名,,又是族名,。楚國在公元前223年被秦國滅掉,立國約有八百年,。二十世紀六十年代以來,,湖北發(fā)掘了五千余座楚墓,出土的大量文物展現(xiàn)了楚國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楚文化作為先秦時期的一個區(qū)域文化,,獨具一格、自成一體,、博大精深,,是構成先秦華夏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該展覽分為八個部分,,集中地展出湖北地區(qū)出土的楚文物精華,,力求全面展示楚文化的輝煌。展品中有越王勾踐劍,、吳王夫差矛,,還有復原的2002年在湖北棗陽九連墩發(fā)掘的楚國車馬坑中的部分車馬。
二為《鄖縣人》,。鄖縣人是長江中下游發(fā)現(xiàn)的舊石器時代早期的古人類,,屬直立人。1989年和1990年,,先后在鄖縣青曲鎮(zhèn)曲遠河口的學堂梁子發(fā)現(xiàn)了2具人類頭骨化石,。遺址的年代距今約100萬年�,!多y縣人》以“鄖縣人”的發(fā)現(xiàn)為主線,,也展示了湖北境內(nèi)舊石器時代遺存的發(fā)現(xiàn),。
三為《屈家?guī)X》。屈家?guī)X文化是1954年在湖北京山屈家?guī)X*發(fā)現(xiàn)的長江中下游地區(qū)的新石器文化,,距今5100~4500年,。這一時期的社會分層、宗教活動等現(xiàn)象加劇,,出現(xiàn)了大量聚落群和古城,,出現(xiàn)了一系列文明因素�,!肚�?guī)X》展示了江漢地區(qū)史前氏族社會的生活面貌和精神世界,。
四為《盤龍城》。1954年發(fā)現(xiàn)的盤龍城遺址是商代早期城址,。城址約建于公元前15世紀,,在商代晚期衰落。盤龍城的建筑技術,、青銅工藝,、埋葬習俗、玉器風格,、陶器特征等方面都與商代二里岡上層文化(約1500BC)一致,。《盤龍城》展示了商代“南土”盤龍城城址的考古發(fā)現(xiàn),。
五為《曾侯乙墓》,。1978年在湖北隨縣(今隨州市)城郊擂鼓墩發(fā)掘的曾侯乙墓是一座2400年前的諸侯國君的墓葬,墓主人為戰(zhàn)國早期曾國國君乙,。此墓葬出土多種文物萬余件,,其數(shù)量之大,種類之多,,價值之高,,保存之好,轟動海內(nèi)外,。曾侯乙墓展覽陳列了該墓出土的最有代表性的文物,,展現(xiàn)了2400年以前人們的精神世界和物質(zhì)生活。
六為《九連墩紀事》,。九連墩墓葬群位于湖北省棗陽市吳店鎮(zhèn),。2002年9月至2003年1月,為配合湖北省孝感市至襄樊高速公路的建設,,文物考古工作者對九連墩1,、2號墓及陪葬的車馬坑進行了科學發(fā)掘�,!毒胚B墩紀事》展示了墓葬發(fā)掘的過程和楚國高級貴族墓的墓葬文化,。
七為《書寫歷史》,。二十世紀初七十年代以來,全國各地陸續(xù)出土了一些戰(zhàn)國秦漢簡牘,,湖北是出土戰(zhàn)國秦漢簡牘批次和數(shù)量最多的地區(qū)之一�,!稌鴮憵v史》展出湖北省出土的戰(zhàn)國秦漢簡牘和書寫工具實物,,旨在使觀眾對古代先民的“書籍”有一個直觀地感受。
八為《秦漢漆器藝術》,。漆器是*古代最偉大的發(fā)明之一,。秦漢時期的漆器達到鼎盛期。自1950年代以來,,全國各地陸續(xù)有大量考古發(fā)掘出土的漆木器,。而湖北出土秦漢漆器*代表性�,!肚貪h漆器藝術》將館藏的*特色的秦漢漆器集中展示,。
九為《梁莊王墓》。明梁莊王墓是明仁宗朱高熾的第九子朱瞻垍與魏妃的合葬墓,,文物工作者于2001年對其進行了搶救性發(fā)掘,,出土金器、玉器,、瓷器等珍貴文物5300件,。在展出的梁莊王墓出土文物中,一件來自“西洋”的金錠是鄭和下西洋的重要見證,。
十為《古代瓷器專題展》,。展覽分為兩個專題,*專題以出土瓷器為主,,介紹元代以前湖北地區(qū)的單色釉瓷器的發(fā)展脈絡,;第二專題以館藏傳世瓷器為重點,展示元代以后瓷器的發(fā)展面貌,。其中多數(shù)文物是*次系統(tǒng)地向公眾展示,。
十一為《荊楚百年英杰》。近代以來,,荊山楚水英杰輩出,。其中,有指點江山的國家元首,,有救國救民的革命先烈,,有領兵殺敵的軍旅名將,還有建功立業(yè)的科技精英,、學術大師,、藝術泰斗……《荊楚百年英杰》展示了董必武等100余位代表人物,。以200余件典型的文物、史料,、圖片,,通過祖國腹地湖北這一側(cè)面,展示了中華眾多仁人志士,,從鴉片戰(zhàn)爭至新*建立百余年間所進行的艱苦卓絕的斗爭,。
十二為《書畫展》。湖北省博物館收藏了大量明清時期和*近現(xiàn)代書畫主要流派的作品,,書畫展廳從館藏書畫作品中選取了較有代表性的作品予以介紹,。
十三為《湖北古代音樂文物展覽》。位于編鐘館,,編鐘館為湖北省博物館展館的另一翼,,于1999年1月落成開館。編鐘埋藏地下2400多年,,至今還能演奏各種古今中外名曲,,被譽為一大奇跡。該館主要展出曾侯乙墓出土的一萬余件文物中的不同類別文物的精品,,除曾侯乙墓樂器外,,還有全省各地歷年來發(fā)掘和采集的不同時代、不同類型的古老音樂文物40余件,。展品中,,既有距今萬余年的、新石器時代的原始打擊樂器黃,、黑陶響之類,,也有別具特色的楚國彩繪石編磐、虎座鳥架鼓,、律管以及唐代伎樂組合等,,體現(xiàn)了中華古代燦爛音樂文化成就。編鐘館還專設編鐘演奏廳,,以曾侯乙墓出土的編鐘,、編磬等樂器的復制品進行演奏�,!�
湖北博物館還有著較強的研究力量,,歷年來出版了一系列研究著作,主要有《云夢睡虎地秦墓》,、《睡虎地秦簡文字編》,,《曾侯乙墓》、《曾侯乙編鐘研究》,、《曾侯乙墓文物藝術》,、《*文物考古之美--地下樂宮》,、《*湖北出土文物》、《湖北省博物館》等,。在文物保護的研究方面也較為突出,,如飽水竹簡脫水處理、飽水漆器脫水處于國內(nèi)領先水平,。
地址:湖北省武漢市武昌區(qū)東湖路156號,。
參觀時間:9:00—17:00(15:00停止入場),星期一閉館(國家法定節(jié)假日除外),。
乘車路線:乘14、108,、402,、411、552,、578,、709路公交到省博物館站下車,乘605,、712路到黃鸝路下車即到,。
票價:基本陳列免費,但每天限制參觀人數(shù)為5000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