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一级aα片_av女人乱码中文字幕_18女人水多性高朝床叫视频_亚洲欧洲日韩AV

當前位置: 百鳴 > 政府組織 > 地方政府 > 廣東政府

河源

網站地址:
網站名稱:
河源
網站熱點:
就業服務,縣區動態,時政新聞,市政府文件,個人服務
登陸狀態:
正常
網站品質:
2
世界排名:
-
更新日期:
2022/4/24 9:22:35
網站介紹:
河源市人民政府門戶網站
網站百科

歷史沿革/河源市

河源,淵遠流長,歷史悠久。據考證,早在公元前10000年至4000年,東江中上游流域便有人類繁衍生息。上古時代,河源市轄區先屬沃土次州,后屬楊州。春秋戰國時稱百越之地,屬楚。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秦平百越,置南海郡,在東江中上游流域設置龍川縣,首任縣令是后來統一嶺南并被漢高祖封為南越王的趙佗,縣治設在現龍川縣佗城鎮,縣域包括現在的河源市惠州市汕尾市(部分)以及興寧五華江西省尋鄔縣等地。
河源地區漢朝屬南海郡,兩晉南北朝屬東官郡,南梁天監二年(503年)屬梁化郡,隋唐屬循州(期間曾更名龍川郡、雷鄉郡等)。南漢乾享元年(917年)析循州分置禎州、循州,河源地區屬循州。宋天禧五年(1021年)改禎州為惠州。明洪武二年(1369年)循州并入惠州。河源地區在1913年屬廣東省革命政府東江行政委員會;新*成立后,先后屬東江行政委員會、東江行政專員公署、粵東行政公署、韶關地區、惠陽地區等。

1988年1月7日,國務院批準撤銷河源縣,設立河源市。1988年3月2日市委、市政府正式掛牌辦公。1992年8月河源市經國務院批準列入沿海經濟開放區,成為既可享受山區優惠政策,又可享受沿海開放區優惠政策的地區。1993年11月8日,國務院批準撤銷河源市郊區,設立東源縣,縣委、縣政府駐仙塘木京。 

地理氣候/河源市

河源市的范圍是東經114度14分至115度36分,北緯23度10分至24度27分。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四季分明,氣候溫和,日照充足,雨量充沛,無霜期長。全年無霜期355~360天,年均氣溫2l.7℃,1月均溫11.9℃,7月均溫28.1℃,年均降雨量1665毫米。

河源市位于廣東省東北部、東江上游,南接富饒的珠江三角洲,北鄰江西省的文化古城贛州,鬧區距惠州港100多公里,距廣州、深圳和香港均在200公里之內,(北)京九(龍)鐵路與廣(州)梅(州)汕(頭)鐵路在河源境內通過并接軌。這個京九入粵的*市。是南*現代城市群邊的一塊綠洲。

河源市是1988年經國務院批準成立的地級市,轄源城區和東源、龍川、紫金、和平、連平一區五縣。地處粵東北,是廣東沿海地區與內地的結合部。河源境內以山地丘陵為主,北回歸線在境內南部通過,全市為南亞熱季風氣候。全市總面積1.58萬平方公里,是廣東幅員較大的一個市。河源屬于客家語系地區,有獨特的客家民俗風情和豐富的客家文化資源。

河源自然資源豐富,是廣東的重要礦藏區、林產區、水源區,素有“粵東寶地”之譽。  

行政區劃/河源市

河源市是國務院1988年1月7日批準設立的地級市,管轄源城區、東源縣、龍川縣、紫金縣、連平縣、和平縣共五縣一區。全市現設有99個鄉鎮,4個街道辦事處,1251個村委會和155個社區居委會。

人口民族/河源市

人口總量有所增加。2010年末全市戶籍總人口358.39萬人,比上年末增加9.4萬人。其中:非農業人口83.99萬人,農業人口274.4萬人。出生人口性別比為107:100(女性為100)。全年人口出生率27‰,人口死亡率3.6‰,人口自然增長率23.4‰。

全市有五個民族,漢族人口占絕大多數,還有少量的畬族、壯族和苗族等少數民族人口。有海外僑胞及祖籍河源的華人共47萬人,主要聚居于東南亞地區和美、加、澳等國,港澳臺同胞28萬人,歸僑1.3萬人。

社會事業/河源市

文化建設

2010年,文化建設步伐加快。年末全市共有群眾文化事業機構109個,其中群眾藝術館1個、文化館7個、文化藝術中心1個、鄉鎮(街道)文化站100個;年末全市共有各類專業藝術表演團體7個;縣級以上公共圖書館7個,館藏量達54.95萬冊(件),全年總流通70.26萬人次;博物館、紀念館6個,文物藏品5.37萬件;檔案館8個,已開放各類檔案(文書類)10.65萬卷(件);廣播電臺6座,廣播綜合人口覆蓋率91.9%;電視臺6座,電視綜合人口覆蓋率92.63%。年末全市有線電視用戶32.37萬戶,有線數字電視用戶19.12萬戶,分別比上年末增長1.4%和83.7%。全年共出版各類報紙3種,發行3564萬份。

教育事業

全市共有幼兒園283所,在園幼兒8.24萬人,全市學前教育幼兒入園率為67.42%,比上年提高7.32個百分點。年末全市共有小學1260所,在校學生25.51萬人,小學適齡兒童入學率達99.96%;初中151所,在校學生16.87萬人;高級高中15所,完全中學24所,普通高中在校學生7.24萬人。全市普及九年義務教育人口覆蓋率達到100%,初中入學率達到99.6%,高中階段教育毛入學率由上年的73.53%提高至86.34%,全市新增普通高中學位0.96萬個。各類中等職業教育在校生5.22萬人,技工學校在校生7258人。全市普通高等教育招生4341人,在校生11868人,比上年分別增長5.3%和17.0%。

科技事業

全市共組織實施國家、省級各類科技計劃項目66項,組織實施市級科技計劃項目100項,新認定*、省級知識產權優勢企業各1家,創建省級工程技術研究開發中心4個,創建高新技術創業服務中心(科技企業“孵化器”)1個。全年專利申請量達到422件,其中專利授權量196件。全市民營科技企業110家,比上年增加10家,從業人員6831人,技工貿收入18.61億元,比上年增長15.5%。

衛生事業

衛生事業進一步發展。年末全市共有各類衛生機構303個,其中醫院、衛生院120個,專科疾病防治機構6個,婦幼保健院6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6個,衛生監督檢驗機構6個。各類衛生機構擁有病床7121張,比上年增長15.3%;其中醫院、衛生院病床5918張,增長10.1%。共有各類衛生技術人員10232人,增長7.3%;其中執業醫師2355人,執業助理醫師1582人,注冊護士3337人,分別增長11.9%、17.5%和7.2%。全市已建立農村衛生站及村級醫療點1821個。農村清潔衛生水普及率達99.89%,農村自來水普及率達60.71%,農村自來水改造受益人口171.52萬人,增長7.5%。全市碘鹽覆蓋率為100%。全年無償獻血12691人次,獻血量350萬毫升,分別增長5.0%和4.8%。

體育事業

體育事業蓬勃發展。全市體育健兒在參加省級以上各類重大比賽中,共獲得金牌22枚、銀牌10枚、銅牌17枚,其中獲得全國體育比賽金牌6枚,在第十六屆廣州亞運會上實現了亞運會金牌“零”的突破。群眾體育運動蓬勃開展,全年共舉辦各類群眾體育競賽和體育活動820次,體育人口157萬人,比上年分別增加480次、27萬人。

當地語言/河源市

河源市地處梅州市與廣州市之間,河源話受正統客家話及白話(廣州話)的影響較大。有的詞語讀音與梅州話相似,有的詞語與廣州話相近,而河源市內東源、紫金、龍川、連平、和平等各縣區之間的方言也有較大差異。但總體上河源市均屬于客家方言地區。

民俗風情 /河源市

河源市居民主要由漢族組成,占99%;還有少數民族畬族等。據記載古代還有少量瑤族聚居。2007年底,畬族約有17000人,其風俗習慣基本漢化,但仍保留著其自身的一些風俗習慣,如崇尚武功等特點。

河源舊時每逢節期風俗習慣簡介如下:
春節:農歷正月初一日,又稱歲首日,交子時(晚上十一至十二點鐘),上下城各家迎神團拜,老少同歡,燃放爆竹如雷震耳,四方燈火輝煌,火箭沖天。直至黎明則往來人等探親訪友,祝賀新春,絡驛不絕。初旬期間尤多款客擺宴,屬新嫁娘則日赴筵席四、五餐不等。又屆十一、十二兩天為燈會之辰,百姓氏族有新添弄璋之慶者,必懸掛花燈于祖祠內,以示祝敬,并設宴邀請戚誼駕臨增光。按年同月十九日離城四公里(雙下)有天后神像出城游會,廿日回廟。當會景至城,觀眾濟濟,紅男綠女,擁塞于途,燃放紙炮,日夜不停,殊為熱鬧。郊區農民每屆春節來臨,多以龍、獅、鳳進城演技賣武。城中百姓喜同雀躍,歡迎入宅,籍以引福歸堂之意。

思親節:即(清明日),各家虔備牲醴香豬財帛之儀,祭掃墳塋,以表崇拜祖先之念,克展烏私之情,遠游人子或僑居海外者,多在此時趕回家鄉辦理祭掃事宜,婦人事先采艾制米本,聊表踏青。

端午節:是日各家以午時為吉,故在正午張貼門符,并以艾葉菖蒲懸掛門楣上,表示驅邪,居民亦多裹粽,作追悼名臣屈原溺水之念。

盂蘭節:即(七月十四),清代相傳,乃道人君子修身行善之意,集資建醮設壇,陰陽賜賑,惟年湮代遠,相傳至今,是夜人皆焚燒花紙冥財等物,以濟幽魂。

中秋節:俗云月到中秋分外明,確不同于凡時,月圓皎潔,景色宜人,欣欣可愛。是夕各家多具月餅果品團坐賞月,暢敘柔情;并有兒童戲放孔明燈作樂。

重陽節:九月九日時值季秋良辰,天氣涼爽,氣候舒和,精神煥發,正宜登高游覽。是日人皆拜祭墳塋,聊作秋祀祖先之敬。

冬節:寒來暑往,秋收冬藏,百般產品,收獲已畢,人們經濟收入,頻頻增加,總結一年中取得勞動成果,歡欣鼓舞,故于冬至大開筵席,以示歡慶。

交通線路/河源市

源城區交通發達。境內205國道、河(河源)惠(惠州)高速公路縱貫南北,河(河源)汕(汕頭)公路橫跨東西,新規劃的205國道、粵贛高速及河(河源)龍(龍川)高速公路分別從城區的東西兩邊通過;我國南北第二大動脈京(北京)九(九龍)鐵路以及廣(廣州)梅(梅州)汕(汕頭)鐵路貫穿全境;東江河道可供500噸級輪船直駛惠州、廣州。電力供應充足。區內水力發電站總裝機容量達30.52萬千瓦,年發電量8億多度。在市區西部是聞名全國、裝機容量30萬千瓦的新豐江水電站

當地特產/河源市

河源的土特產有獼猴桃、鷹嘴水蜜桃春甜桔、香菇、火蒜、礦泉水、天然凈水、客家黃酒、牛肉干、柿餅牛筋糕竹涼席盆景等等。

著名景點/河源市

河源是新興旅游城市,游覽景點有:萬綠湖、亞洲*高噴泉、京九鐵路*橋、霍山河源烈士陵園恐龍博物館。紫金花朝戲、龍川雜技在省內頗負盛名。
亞洲*高噴泉

河源新豐江音樂噴泉,位于市區河源大橋與珠河大橋之間的新豐江中心,由河源市人民政府籌資興建,市建設委員會組織實施。于1998年10月1日動工,1999年2月6日竣工。噴泉集聲、光、水、色于一體,由主噴和副噴兩部分組成。主噴169米的水柱直沖云霄,氣勢雄偉,蔚然壯觀,顯示出欲與天公試比高的氣派,為目前亞洲*高噴泉;副噴由1068個噴嘴、618盞水下彩燈組成,在歡快愉悅的樂曲中,通過直噴、水簾、水浪、水松、內拋、搖擺、編網等8種水型,不斷組合成數十個變幻莫測、絢麗多姿的噴泉景觀,有似流金溢彩、火樹銀花,有如孔雀開屏、彩虹飲澗;是水的畫、燈的詩,給人以美的享受。

擁有一百三十九億立方“綠色瓊漿”的萬綠湖,水質達到國家地表水一類水標,清清瓊漿,可以直接飲用,集水域壯美、水質純美、水性恬美、水色秀美四美于一身。清澈純凈的萬綠湖之水,令人留連,讓人忘盡世間的煩惱。為此,每年數十萬游客專程到河源賞水,其樂融融,其樂無窮。

依托這一得天獨厚的水資源,河源市委、市政府正致力于把市區建設成為廣東獨具特色的山水旅游城市,繼在國內率先推出以賞水、戲水、崇水、品水、唱水、問水、護水為主要內容的“萬綠湖環保親水游”活動,還在市區新豐江江面,老城街心花園、上西塘建起這三組大型噴泉已全部建成正式向廣大游客和市民開放。其中建立在新豐江江面上的主噴泉,高達169米,創亞洲*高噴紀錄。磅礴的氣勢,絢麗的風采,每天都吸引著成千上萬人前觀賞。

河源亞洲*高噴泉匠心獨運,由高噴和群噴噴組成一個有機整體。群噴系統由一千零六三個風格各異的大型噴泉,以充分展示河源的水魅力,讓游客全方位體會水文化。春節前,十八個噴嘴,六百一十盞水下彩燈和六組交響樂曲組成,在歡快悅耳的樂曲聲中,通過直噴、水簾、內拋、外拋、編網、水浪、水松、水晶等八種基本水型,可以不斷幻化出如“玉龍騰空”、“孔雀開屏”、“皇冠閃爍”、“彩虹飛架”等數十種絢麗多姿、變幻莫測的景觀,集聲、光、水、色于一體,給人以無窮無盡的享受。真可謂“此景天庭未常有,今天卻到河源來”。亞洲*高噴泉每晚19:30分向游客免費開放,每晚噴30分鐘,新豐江兩岸綠水長廊,煙橋燈影將成為一道獨具特色的風景線。

野趣溝風景區
野趣溝位于大桂山主峰北部源城轄區內的籮坑。面臨碧波萬傾的萬綠湖,三面山勢層巒疊嶂,巍峨峻秀,古藤巨樹遮天蓋日,飛瀑流泉百重千層;以樹奇、石怪、溝幽、水秀之獨特的原始山水自然風光,展現其以野性之樂釋放人生歡情,以野性之迷解讀生態文化,以野性之美展示自然魅力。這里有歡樂激情的野浴樂,雨中蹦迪,驚心刺激的水上速滑;有野炊樂和味美的竹筒飯;有歡情、變化多端、野趣無窮的狐貍坳木徑野嬉步行區;其中有花迷、樹迷、藤迷、藥迷,和千年不解之迷的“天書石”;有自然空調美譽,令人感覺較舒適的響水坪休閑區。野趣溝規劃為四個功能區,即以停車場、游客中心等設施構成的游客接待區;以人工湖為依托的以玩水為主要內容的野鴨湖娛樂區;以沿途趣味性景觀和約300米變化多端的杉木路構成的狐貍坳步行區;以野豬林和賞綠觀瀑為主的響水坪休閑區。 

傍溪而上的林蔭石徑,絕無烈日酷曬之慮;鳥語花香、處處皆野、皆幽、皆秀、步步皆景。有飛流直瀉千尺的響水潭瀑布、水簾瀑布、清心潭瀑布、通天河瀑布等,這里涼風陣陣、水霧飄飛;充滿了以十數萬的空氣維生素--負離子,在這舒適的大氧庫中令人清涼、爽快、暢神、煩憂盡去。沿溪流動,線條秀美的瀑布飛泉,清心動人的流泉聲、蟬鳴、鳥唱、蛙歌、游客的歡聲笑語交織成一曲曲優美動聽歡樂的大自然交響樂章,一首首意境清新詩一般的篇章,一幅幅清幽、野秀的長卷畫廊,是老少皆宜休閑養生、健身最理想的樂園,身置其中令人心曠神怡、留連忘返,樂悠悠的享受。在野趣溝野營,美麗虛幻令人神迷的湖光燈色分外迷人,望星星,觀月亮;在山野中縱情高歌,用瀟灑曼妙的舞步抒懷心中的情懷;在大自然的懷抱里體會野趣溝的山水親情;在自然的懷抱里體會野趣溝的山水閑情,與家人、友人、情人一起領略山中令人難忘,野趣縱情之夜。 

深冬之際,在野趣溝觀賞國內罕見,有300多年的古梅,如一團團潔白巨大的雪球,在一片丹楓、綠樹、幽蘭、秀竹、黃菊相影之下分外嬌麗迷人。這就是集全國眾多著名景區的野、幽、秀、美、奇特點于一身的野趣溝,被人譽為“中華第二溝”的河源野趣溝旅游區

萬綠湖

萬綠湖,華南*生態旅游名勝,因四季皆綠,處處皆綠而得名。總面積1600平方公里,其中水域面積370平方公里,蓄水量約139.1億m3,里面有360多個綠島,森林大部分都是亞熱帶原始次生常綠闊葉林,動植物種類資源豐富,生態環境優美。內有新豐江國家森林公園和省級自然保護區,2001年被授予廣東省環境教育基地,2002年8月被國家旅游局評為國家AAAA級旅游區。環保是萬綠湖的生命。萬綠湖生態環境清新優美,水清澈純凈無污染,水質達到國家地表飲用水一類標準。保護好這里的生物和水是我們大家的責任,萬綠湖環保以人為本,堅持“湖內旅游,湖外吃住”,注重發展生態環保旅游,從旅游者和從業人員的環保意識著手,每一項措施都是一個創新,而且效果明顯。為此,1998年7月3日,中共廣東省宣傳部、廣東省環保局聯合授予萬綠湖“環保教育基地‘的榮譽稱號,2001年被國家旅游局和共青團中央被為“全國青年文明號”,2004年萬綠湖榮獲“廣東省著名商標”稱號。萬綠湖已成為廣東省環境教育*地方。

圣跡蒼巖
圣跡蒼巖是廣東省內最偏北的一天然溶洞,溶洞分為旱洞和水洞兩個部分,已有3億年的歷史。旱洞橫穿山腰,分3層,高89米,洞內面積達400多平方米,可容數千人。溶洞奇觀千姿百態,神奇獨特,巧奪天工。巖洞內石筍、石鐘乳千姿百態,琳瑯滿目,“層巖石佛”、“姜公釣魚”、“石靈猴”、“石觀音”、“九龍過江”、“大佛坐禪”、“擎天柱”等惟妙惟肖。

水洞則由一條地下河貫穿始終,清澈的河水九曲十八彎,曲曲有奇景,灣灣有氣象。水流平緩處,平靜如鏡,萬籟俱寂,水流湍急處,瑯瑯有聲,有的地方如珠落玉盤,有的地方如琴瑟和鳴,有的地方如金風過林,令人心曠神怡,樂不思歸。各式各樣的石鐘乳、石幔分布其中,如奇花異卉,珍禽怪獸,栩栩如生,仿佛有許多故事要向人們訴說。水洞由于地下河的存在,洞內長期維持著21度的恒溫,不管洞外是多么的寒冷或炎熱,一進洞內都能體味春天般的溫暖。洞口河水蜿蜓,古木婆娑,奇花暗香,令人覺得身在世外桃源。

文人關師古詩《圣跡蒼巖》曰:“怪石奇峰另僻天,卻凝洞里有遺仙,游人筆墨難窮妙,贏得清巖萬古傳”。

龜峰塔

龜峰塔位于源城的龜蜂山,面臨東江與新豐江交匯之處,因其建在一個酷似大龜形的獨立山頭上而故名。龜峰塔創建于南宋紹興二年(公元1132年),屬佛塔,外觀七層,內邊十四層,一明一暗,是廣東省僅有*年份可考的南宋早期磚塔。1962年被列為廣東省*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傳說神仙因同情終年為水所害的河源人,萌發了惻隱之心,選定在新豐江與東江匯合外的下游邊,放一只大水龜,讓它變成一個山包,然后建一座塔以鎮水妖。故此山稱之為龜峰山,塔名曰龜峰塔。

龜峰塔歷來被列為“河源八景”之首,又享有“東江*塔”美譽,為省首批公布重點保護文物之一。塔平面為六角形,*層外邊長為四點八米,內邊長為一點六米,墻體厚為三點三米。通高四十二點六米。塔正門向東,塔外觀為七層,內為十四層,一明一暗,有如竹子,節節上升,層層收分。各層設有杉木樓板加鋪方磚,其中暗層有穿墻上下兩個門,四個佛龕;明層有一門上另一層平臺和五個門孔通外邊平座欄桿,沿階梯旋繞而上,可登塔頂層。平塔屬青磚結構,平座和出檐均用隔層狗牙磚疊墊出挑,出檐較其它塔較寬而厚。平座設有木欄桿,每層六角均有角柱,柱間飾橫架欄額相聯,為典型宋代仿木樓閣式磚塔。每層塔檐現改用灰色琉璃瓦,施瓦當滴水,角梁下懸掛銅鐘。 

龜峰塔經八百五十七年的風雨侵蝕,塔頂已失,臺基被堆積塵土埋沒,塔檐與平座崩塌,瓦面無存,塔內各層原有木樓板亦已毀盡。一九八九年河源建市后,在省有關部門的支持下,著手重修。重修嚴格遵守“修舊復舊”,“不改變文物原貌”的原則。該塔在民間有“河源塔無頂”的傳說,但據有關專家考證,龜峰塔原有塔頂,只是因為“咸豐二年壬子,龜峰塔崩*級”(見《河源縣志》)所造成的。縣志所記的“崩*級”即是原來的塔頂。且修復前在塔腔第六層發現的一條大橫梁,就是建塔時用來承托塔頂的實物見證。從首層塔身外面的梁枋洞孔分析和塔基周圍出土的柱礎石可以證實,該塔原有副階存在,即首層六角深出四米木梁塔檐,俗稱“塔裙”這次按宋式復原。在這次維修過程中,先后發現幾塊紀年磚。其中一塊上刻“紹興二年壬子十一月二十九日磚”;另一塊上刻“萬歷三十年修”。這兩塊銘文磚不但解開了該塔創建實際年代的千古之謎,而且還證實了明代萬歷年間重修過一次的史實。重修后的龜峰塔更顯得莊嚴雄偉,瑰麗拔秀。登上該塔憑欄四眺,新老市區一覽無遺。現已開發為旅游區,吸引著大量中外游客。 

河源市博物館側的龜峰山上是省文物保護單位──龜峰塔及龜峰廟(俗稱“金花廟”)遺址。民間傳說金花夫人是婦幼的保護神。雖然金花廟多年失修,但館內西南角一棵“百子榕”似乎象征著金花夫人還在庇護著婦幼。據長者回憶,這棵榕樹原野生在龜峰塔頂,已有近百年樹齡。公元1989年重修龜峰塔時,被移植在地面,當時只有一米多高,現已長成7米多。公元1994年春,恰逢博物館正式開館,這棵從未開花結果的榕樹的樹干突然結滿了果子,有成千上萬個數不清,每年如此,果子越長戟多,果子成熟后全面換一次綠葉,世人不無稱奇。

圍龍屋

在嶺南山區客家人聚居的村子里,人們隨處可看到許多風格獨具、古樸典雅的客家民居建筑:圍龍屋、走馬樓四角樓等,其中以客家圍龍屋存世最多,也較為著名,被中外建筑學界稱之為**民居特色的建筑物之一。圍龍屋最早建于唐宋,盛行于明清。客家人采用中原漢族建筑工藝中*抬梁式與穿斗式相結合的技藝,在丘陵地帶或斜坡地段建造圍龍屋。主體結構為“一進三廳兩廂一圍”。普通圍龍屋占8畝、10畝,大的占地30畝以上。一座圍龍屋就是一座客家人巨大的堡壘。屋內臥室、廚房、大小廳堂及水井、豬圈、雞窩、廁所、倉庫等生活設施一應俱全,是*封建自給自足生活的典型縮影。與眾多圓形轉龍屋不同的是,河源的圍龍屋是方形的,被稱為“府第式”、“角樓”。其形制接近北方傳統的“四合院”,其文化內涵更加深厚。在市郊東源縣仙塘圩鎮周圍,保留較好的客家民居就達30多座。現這座被辟為客家民俗博物館供游人參觀的民居是河源圍龍屋的典型代表。據記載,它建于乾隆17年(1749年),后經主人復修并擴建后棟,共66間房、24個廳、12個天井,算來這座民居的年齡已有250歲了。 

仙塘這座圍龍屋規模大,結構復雜,布局講究。其中不僅有臥室、澡堂、書房、廚房,而且還有一個四層高的樓閣。來到樓閣,大家如果留意的話,可以注意到每一層四壁上都開有小方窗。也許有人產生疑問,這么小的窗口采光不太吝嗇了嗎?我這里要告訴大家的是,它主要是防御外敵入侵的嘹望孔、射擊孔,便于用土槍、土炮、弓箭等武器抗擊來犯之敵。圍龍屋如此設計,與當時客家人的處境有很大的關系:客家南遷入偏僻山區,受當地人的排擠和欺侮,為了一致對外,他們不得不聚族而居,不得不建造有防御功能城堡式的住宅。

這座民居最讓人費解的是有那么多天井,那么多廳。盡管這是一個深宅大院,但經幾個天井透進來的光照射,各個角落也明亮許多。廳分上、中、下廳。據說上廳是為老人百年歸壽時的停放地;中廳為拜祖、議事的地方。其中,上中下廳之間都用兩扇屏風隔開,一般在舉行婚禮時,打開下廳屏風,百歲老人歸壽時打開兩廳屏風。各們朋友你知道?去年中央電視臺迎接香港回歸所播放的電視連續劇《香港的故事》中前10集許多鏡頭,就是在這座客家的“大觀園”里拍攝的。圍龍屋不論是圓是方,在建筑上都有其共同特點:以南北子午線為中軸,東西對稱,前低后高,主次分明,座落有序,布局規整。里面的廳堂、天井為中心設幾十個或上百個生活單元,適合幾十人,上百人甚至幾百人同居一室,實在令人嘆為觀止。

建筑風格/河源市

如今客家人住宅大都進行了改革,多為鋼筋混凝土結構的單家獨院的形式,不再建造圍龍屋了,因而遺存的圍龍屋尤顯珍貴。圍龍屋的設計與建筑,既有中原古樸的遺風又有南部山區的特色,融科學性、實用性、觀賞性為一體,顯示出客家先人的出色才華和高超技藝。圍龍屋與北京的合院、陜西的窯洞、廣西的“欄桿式”云南的“一顆印”一起被中外建筑學界譽為*五大特色的民居建筑物。如今圍龍屋已走出封閉的大山,走向遼闊的世界。它成了一種歷史遺跡,一種奇特的景觀。圍龍屋的精巧結構、奇妙布局以及豐富內涵會給人們留下深刻的印象。看慣了現代化的高樓大廈,再看看古色古香的客家民居,不僅是一種美好的享受,同時又增長了知識。

城市榮譽/河源市

*綠色經濟十佳城市

*發展潛力金融生態市

*十大特色休閑城市

全國雙擁模范城市

國家衛生城市

中華恐龍之鄉

*優秀旅游城市

類似“河源”
與“河源”相關的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