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一级aα片_av女人乱码中文字幕_18女人水多性高朝床叫视频_亚洲欧洲日韩AV

當前位置: 百鳴 > 政府組織 > 地方政府 > 新疆政府

博爾塔拉蒙古自治州

網站地址:
網站名稱:
博爾塔拉蒙古自治州
網站熱點:
公安局,教育局,商務局,市場監督管理局,稅務局
登陸狀態:
正常
網站品質:
0
世界排名:
-
更新日期:
2022/4/24 9:24:05
網站介紹:
博爾塔拉蒙古自治州人民政府
網站百科

概述/博爾塔拉蒙古自治州

地處祖國的西北邊陲。這里,曾經是舉世聞名的古絲綢之路北道要沖之地,西部與哈薩克斯坦接壤,東北部與塔城地區毗鄰,南部與伊犁哈薩克自治州相連,全州總面積2.7萬平方公里,轄兩縣一市,人36.8萬人,屬多民族聚居地區,共有35個民族成分,居民主要為蒙古族。民俗風情濃郁、豐厚,草原文化悠久綿長。

境內駐有新疆生產建設兵團農五師及其11個團場。博樂市為州府所在地。“博爾塔拉”系蒙古語,意為“銀灰色的草原”。

博爾塔拉,或稱博樂,蒙古語意為青色的草原。博樂一帶,漢代是烏孫轄地。唐朝置雙河都護府。清末設博爾塔拉巡檢。1920年設博樂縣,隸屬伊犁道。1954年將伊犁專區的博樂、精河、溫泉三縣劃出,建博爾塔拉蒙古自治州,1984年撤博樂縣建市,為自治州首府。
博樂屬溫帶大陸性干旱氣候,平均氣溫5.5℃,1月份平均-17℃,7月份平均23℃,冬春多雨雪,全年多風。阿拉山口是著名的大風口。
境內旅游資源豐富獨特,有高山明珠賽里木湖,奇石嶙峋的怪石峪,澗清林嘯的哈日圖熱格林場,西北國門——國家一級口岸阿拉山口口岸,清幽宜人的溫泉,比恐龍還古老的新疆北鯢(娃娃魚)。林林總總,不勝枚舉,令您的行程充實、難忘,第二條歐亞大路橋貫穿全境,公路、鐵路并舉,交通便利,幾年來,吸引了眾多的國內外旅游團隊。

歷史沿革/博爾塔拉蒙古自治州

博爾塔拉悠久的歷史可上溯到2000多年前春秋 戰國時期,博爾塔拉曾為塞種人游牧地。魏 晉 南北朝時為柔然悅般活動區域。唐朝在博爾塔拉設“雙河”都督府,為西突厥游牧地。元 明為衛拉特蒙古游牧地。清 乾隆年間,從張家口調察哈爾蒙古兵丁進駐博爾塔拉屯墾戍邊,后又有從伏爾加河流域回歸的土爾扈特西部落駐牧于精河。新*成立后,1954年7月13日成立博爾塔拉蒙古自治州。

博爾塔拉蒙古自治州隸屬于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古有“西來之異境,世外之靈壤”(清代詩人洪亮吉語)之美譽。位于新疆準噶爾盆地西南部,東經79°53′—83°53′,北緯44°02′—45°23′。北部和西部,以阿拉套山別珍套山西段山脊為界,與哈薩克斯坦共和國接壤,邊境線長達385公里;東部和東北部,分別與塔城地區 烏蘇縣托里縣相連;南部與伊犁哈薩克自治州尼勒克伊寧霍城三縣相鄰。東西長315公里,南北寬125公里,總面積2.7萬平方公里。

行政區劃/博爾塔拉蒙古自治州

博樂市 位于新疆維吾爾自治區西北部,與哈薩克斯坦共和國接壤,距離自治區首府烏魯木齊市524公里,是聞名世界的亞歐大陸橋的西橋頭堡。博樂市是博爾塔拉蒙古自治州首府,生產建設兵團農五師師部所在地,是全州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市轄區內有五個鄉鎮和兩個國營農牧場及農五師的六個農業團場,生活著漢、蒙、維、哈等31個民族,總人口25萬(含兵團)。總面積7956平方公里。

精河縣 博爾塔拉蒙古自治州的東大門,東連烏蘇,西接伊犁,南依天山西段婆羅科努山,北鄰塔城地區,它以"精河河"得名,是一個蒙、漢、維、哈、回等26個民族聚居的地區,現轄二鎮、三鄉、二場,境內駐有新疆生產建設兵團農五師所屬的3個團場。總人口13萬人(含兵團),總面積11280平方公里。

溫泉縣 位于博爾塔拉蒙古自治州西部,南鄰伊犁地區,北與哈薩克斯坦接壤,邊境線長283公里,平均海拔1300米,總面積5893平方公里,因境內有多處溫泉而得名。溫泉縣是個農牧結合的邊境縣,轄二鎮、四鄉、三個國營農牧場,另駐兵團農五師兩個團場,居住著蒙、漢、哈、維等19個民族,總人口7.18萬人。

阿拉山口口岸 北臨哈薩克斯坦,東臨塔城地區,介于阿拉套山與巴爾魯克山之間,素有"準噶爾山門"之稱,是我國*鐵路、公路和管道運輸并舉的國家一類口岸。口岸轄區面積為220平方公里。城市規劃面積27平方公里。口岸現有常住人口近萬人,流動人口近2萬人。阿拉山口自1991年開辦鐵路臨時貨運以來,過貨量以平均每年25%左右的速度遞增。2006年,阿拉山口口岸全年完成過貨1462.73萬噸。商業、金融、交通、運輸、倉儲、通訊、文化娛樂、旅館、飲食、醫院、學校等基礎設施和生活設施建設日臻完善,城市功能漸趨齊全,各項社會事業健康發展,呈現出人氣聚集、工貿興旺的景象。

賽里木湖風景名勝區管理委員會 2005年1月,經自治區編委批準成立賽里木湖風景名勝區管理委員會(簡稱"賽管委",新機編字〔2004〕111號文件),為自治州人民政府派出機構,正縣級,授權行使縣級人民政府的管理權限和職能。

地域文化/博爾塔拉蒙古自治州

博爾塔拉蒙古自治州以蒙古族為代表的民族文化特征比較明顯。蒙古語屬阿爾泰語系的蒙古語族,分為蒙古、巴爾虎布里亞特和衛拉特三種方言。博爾塔拉境內的察哈爾蒙古原講內蒙古方言,因西遷與衛拉特蒙古(主要是土爾扈特蒙古)長期相處,語言相習,除少部分口語發音略有不同外,已普遍講衛拉特方言。蒙古文分胡都木蒙古文和托忒蒙古文兩種,博州的蒙古族使用托忒蒙古文。蒙古族的服裝華麗、美觀,別具一格。首飾、長袍、腰帶和靴子是蒙古族服飾的四大組成部分。為適應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蒙古牧民多住宜于拆裝搬遷的蒙古包,形成草原風情濃郁的獨特居住景觀。

蒙古族牧民的主食是奶制品、牛羊肉和面食。奶制品主要有酸奶、乳酪、奶干、奶皮子、酥油等,一日三餐都離不開奶茶,有"寧可三日無糧,不可一日無茶"之說。蒙古族的婚禮儀式繁多,須經說媒、相親、定親、過禮、結婚等程序,極富民族特色。蒙古葬禮較為簡單,葬式以土葬為主。蒙古族重要的傳統節日是過小年和春節。農歷臘月二十三,蒙古族稱為小年。蒙古族把春節叫過大年,也稱過白節。正月十五日是蒙古族的麥德爾節,也是每年最盛大的廟會。

蒙古族的傳統娛樂活動有賽馬摔跤、射箭等。蒙古族一向以能歌善舞著稱,凡喜慶節日、宴會,均有歌舞相伴。蒙古族民歌異常豐富,有《牧歌》 、《習俗歌》、《諺語歌》、《思親歌》等。民歌分"長調"和"短調"兩類。蒙古族舞蹈久負盛名,節奏歡快,舞步輕盈。民間舞蹈以《交拉哈勒》、《巴里津開勒》、《崩崩爾腔》、《奧里克特克》和《沙吾爾登》等較具特色,深受各族人民喜愛。

民風民俗/博爾塔拉蒙古自治州

博州是多民族聚集地區,主要有蒙古、漢、維吾爾、哈薩克、回等35個民族。在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各民族相互學習、取長補短,形成具有鮮明地域特色的文化藝術和風情習俗。

語言文字 蒙古語屬阿爾泰語系的蒙古語族,分為內蒙古、巴爾虎布里亞特和衛拉特三種方言。博爾塔拉境內的察哈爾蒙古原講內蒙古方言,因西遷與衛拉特蒙古(主要是土爾扈特蒙古)長期相處,語言相習,除少部分口語發音略有不同處,已普遍講衛拉特方言。蒙古文分胡都木蒙文和托忒蒙古文兩種,博州的蒙古族使用托忒蒙古文。維吾爾族、哈薩克族語屬阿勒泰語系突厥語族,他們現行的文字是以阿拉伯字母為基礎的拼音文字。

宗教信仰 蒙古族最早信奉薩滿教,從元朝開始信仰藏傳佛教。藏語把僧人尊稱"喇嘛"(意為上人、師傅),因此藏傳佛教又稱喇嘛教。維吾爾族、哈薩克族、回族等都信奉伊斯蘭教

衣食住行 長期的共同生活中,各民族形成了既相互交融又各具特色的風俗習慣。民族傳統食品有奶制品、抓飯、烤全羊、牛羊肉、烤羊肉串、烤包子、馕、油炸食品等。隨著時代的進步和交通的發展,新疆少數民族的飲食結構也發生了相應的變化,除了喜歡食用牛羊肉之外,他們也開始食用魚蝦等海味品,其飯菜的花樣也變得豐富多彩

傳統節日 蒙古族重要的傳統節日是過小年和春節。農歷臘月二十三,蒙古族稱為小年。蒙古族把春節叫大年,也稱白節。正月十五日是蒙古族的麥德爾節,也是每年最盛大的廟會。信仰伊斯蘭教的維吾爾、哈薩克、回等民族,最盛大的節日是古爾邦節和肉孜節,維吾爾族還有卡巴克節,回族還有圣紀節。

婚俗禮儀 婚俗是少數民族的一項重要內容之一。蒙古族的婚禮儀式繁多,婚禮須經說媒、相親、定親、過禮、結婚等程序,極富民族特色。信仰伊斯蘭教的維吾爾、哈薩克、回等民族,男女在正式舉行婚禮之前要舉行"尼卡"儀式。這種儀式由阿訇(神職人員)主持。

傳統娛樂 蒙古族的傳統娛樂活動有賽馬、摔跤、射箭等。蒙古族一向以能歌善舞著稱,凡喜慶節日、宴會,均有歌舞相伴。蒙古族民歌異常豐富,有《牧歌》、《習俗歌》、《諺語歌》、《思親歌》等。民歌分"長調"和"短調"兩類,彈唱時使用一種叫"托布秀兒"的彈撥樂器,發音獨特,聲調悠揚。蒙古族舞蹈久負盛名,節奏歡快,舞步輕盈。民間舞蹈以《交拉哈勒》、《巴里津開勒》、《崩崩爾腔》、《奧里克特克》和《沙吾爾登》等較具特色,深受各族人民喜愛。維吾爾族歌舞輕松愉快,自由活潑,主要是手臂和腳腿隨著音樂的節奏起舞,舞蹈姿勢沒有定式,隨意變化,"麥西來甫"是最普遍的舞蹈形式。民族樂器有十幾種,常見的"熱瓦甫"、"都他爾"和"達甫"(手鼓)等。哈薩克族最著名的民間說唱藝術是阿肯彈唱,通常由一人或兩人邊彈冬不拉邊演唱。較為常見的娛樂活動有賽馬、摔跤、刁羊和姑娘追。"花兒"是回族人民獨有的民間歌唱藝術。

博州哈薩克族之沿革/博爾塔拉蒙古自治州

15世紀初,古代哈薩克人主要分布在四個汗國之內,即阿布爾海爾汗國諾尕汗國、西伯利亞汗國以及從察哈爾汗國分離出來的蒙兀斯坦汗國。當時,哈薩克各部落分布范圍很廣,而且每一個部落都很分散,并不都聚居在一個地方。明景泰七年(1456年),已經滅亡的白帳汗國較后一個可汗巴拉克之子克烈汗和賈尼別克汗率領哈薩克各部遷至楚河、塔拉斯河流域,建立哈薩克汗國。
哈薩克汗國建立不久,汗國即將所屬各部按部落劃分為大、中、小三個玉茲,也就是清代文獻中記載的右、左、西三部。三個玉茲下又各分若干部落,其中大玉茲以烏孫部落為基礎,包括阿勒班在內的13個部落,領地在巴爾喀什湖南部以及伊犁河到錫爾河之間的廣大地區。中玉茲的領地在錫爾河北部,小玉茲的領地在現在的哈薩克克斯坦西部。

明崇禎十六年(1643年),當時在西域占統治地位的準噶爾蒙古在向南疆、青海擴展的同時,向西發動對哈薩克人的進攻,征服阿拉套山和托克馬克地區的兩個哈薩克部落。18世紀20年代,準嘎爾統治者率軍進入錫爾河流域,攻占哈薩克汗國首府及其所屬城市,燒殺擄掠,使哈薩克人民遭受深重的災難,迫使他們離開原牧地,四處逃散。18世紀50年代,清朝統一準嘎爾部,解除哈薩克人來自準噶爾的威脅。哈薩克大、中玉茲先后歸順清延,并獻馬進表,表示"永為*臣仆"。清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小玉茲也派了一個代表團前往北京表示歸順。部分哈薩克牧民在平定準嘎爾后,陸續遷到伊犁、塔城、阿勒泰、博爾塔拉等地放牧。

18世紀中葉,沙俄入侵哈薩克草原和原屬伊犁將軍管轄的巴爾喀什湖以東、以南廣大地區。清同治三年至光緒九年(1864-1883年),沙俄迫使清廷簽訂一系列不平等條約,按照條約中"人隨地歸"的規定,原屬*的哈薩克族及其居地絕大部分劃歸俄屬。

光緒八年(1882年)六月,哈薩克乃曼部落黑宰氏族頭人因不滿沙俄的殘暴統治,率眾3000余戶歸附清廷。黑宰氏族原屬塔爾巴哈臺(今塔城)參贊大臣管轄,游牧于巴爾喀什湖以東、以南地方。此次歸來,因塔爾巴哈臺無地安置,便安置在今博爾塔拉境內的阿拉套山一帶游牧,由察哈爾營領隊大臣就近管束。

光緒九年(1883)九月,中俄雙方在安設塔城至博樂以北邊界界碑時,沙俄代表節外生枝,胡說*所屬巴爾魯克山的哈薩克牧民已加入俄籍,只有"將此山借讓給我(國)"才能"中外兩益"(光緒朝《清季外交史料》,卷三六),閉口不提"人隨地歸"之事。在沙俄的無理逼迫下,清官員同意將巴爾魯克山租借10年,期間駐牧巴爾魯克山一帶的哈薩克乃曼部落的卡拉克烈依氏族,不堪沙俄殖民者的統治,由巴爾魯克山遷入博爾塔拉,而原游牧于阿拉套山的黑宰氏族于光緒十五年(1889年)遷往伊犁河流域,交由厄魯特領隊大臣管理。隨后,又有卡拉克烈依氏族的霍加胡力部落、托克馬克部落,分別從裕民和托里縣的馬依力、烏蘇縣的波爾克等地遷往博爾塔拉。

20世紀初,仍不斷有俄屬哈薩克人遷入新疆。據統計,此間僅遷入伊犁地區的大約有6000人左右。民國三年(1914年),中俄兩國政府達成協議,在民國元年(1912年)7月20日之前遷入*而未返回的哈薩克人,一律取消俄國國籍,加入*中籍。

民國五年(1916年)秋,在沙俄境內的哈薩克人再次舉行起義,沙俄派軍隊鎮壓,大批哈薩克牧民為躲避屠殺進入新疆。據記載,此次逃入*境內的哈薩克人和柯爾克孜人共計30萬左右,其中逃入伊犁、塔城和博爾塔拉的有十幾萬人,但是沒過多久,大部分被遣送回國,留下的小部分人散居在新疆北部各地。

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6月10日,新疆邊防督辦公署令伊犁行政長公署,將游牧于阿拉套山等地的哈薩克卡拉克烈依牧民就近劃歸博樂縣和溫泉設治局管轄。民國三十三年(1944年),博樂、溫泉、精河三縣共有哈薩克族17598人,成為當時博爾塔拉人口最多的一個少數民族。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的最初幾年,博爾塔拉的哈薩克人口一直呈上升趨勢,1954年達1.9萬余人。但是從20世紀50年代末到60年代初,有少部分哈薩克族人和維吾爾族人陸續遷居蘇聯。1962年,全州哈薩克族人口下降至16348人。自此以后,博爾塔拉的哈薩克族人口繼續回升,到1985年底,發展到32512人,主要分布在牧區。

博州維吾爾族發展變革/博爾塔拉蒙古自治州

唐開成5年(840年),建立于漠北的回鶻汗國被其屬部黠嘎斯所破,部眾分為四路奔散,其中一部逃往準噶爾盆地葛邏祿人的居地,與其長期雜居,回鶻是維吾爾族先民最主要的組成部分。
清代,有大批維吾爾人從新疆南部移居新疆北部各地。據記載,乾隆25年(1760年),300余名維吾爾人奉命移居伊犁包括博爾塔拉等地屯田;次年二月,又有500戶遷往伊犁各地。

明國時期,南疆的維吾爾族仍陸續遷往北疆各地,使北疆各地的維吾爾族人口猛增。據不完全統計,民國30年(1941年),僅博樂縣就有維吾爾族3566人。民國33年(1944年),精河、博樂、溫泉三縣共有維吾爾族6926人,其中以博樂最多,有4340人:精河次之,1938人;溫泉最少,有648人。民國38年(1949年),三縣共有維吾爾族人8149人。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經過三十多年的發展,維吾爾族人口有較快增長。到1985年,全州維吾爾族人口共計39991人,占自治州人口總數的13.6%,僅次于漢族,廣為分布在城鎮和農村。

(宗教信仰)

維吾爾族先民信仰過薩滿教摩尼教景教襖教(拜火教)和佛教,10世紀以后改信伊斯蘭教。北宋乾德三年(965年),中亞地區伊斯蘭教的薩曼尼王朝,把伊斯蘭教傳入新疆的喀喇汗國,后分兩路向內地傳播。南路沿大隔壁入葉爾羌(今新疆莎車)并繼續向東伸展。北路由喀什傳播到阿克蘇和庫車等地。到16世紀,遍布新疆南北各地。也就是說,至遲到16世紀,散居在博爾塔拉的維吾爾族已信仰伊斯蘭教。穆斯林每日做禮拜,每周星期五舉行一次聚禮(主麻禮拜),每年開齋節(又稱肉孜節)和古爾邦節(亦稱庫爾班節或宰牲節)舉行會禮。禮拜前必須按規定小凈或大凈。

伊斯蘭教中主持教務、講授經典的謂之阿訇。凡生老病死、婚喪嫁娶,均請阿訇頌經,消災去邪,賜祥祝福。

(語言文字)

維吾爾語屬阿爾泰語系突厥語族。現行的文字是以阿拉伯字母為基礎的拼音文字,分中心、和田、羅布三個方言。標準語以中心方言為基礎,以伊犁---烏魯木齊為標準音。

公元8世紀,在鄂爾渾河流域的回鶻人曾使用突厥文,回鶻西遷后,始以粟特字母為基礎創造自己的文字---回鶻文。公元10世紀,喀喇汗朝信奉伊斯蘭教之后,受伊斯蘭教文化的影響,改用以阿拉伯字母為基礎的文字,到公元15世紀,成為維吾爾族和新疆、中亞一帶突厥語諸族通用的文字。由于起初主要在原察合臺汗國的領地使用,故又被稱為察合臺文。現行的維吾爾文即是在晚會期察合臺文的基礎上改進而成的。

1960年,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文字改革委員會曾對維吾爾文進行改革,以拉丁字母代替阿拉伯字母,被稱為"新維吾爾文",原阿拉伯字母稱"老維吾爾文"。1965-1982年,新老文字并用(新文字主要用于中小學教育)。但因全面改用新文字的條件尚不成熟,兩種文字并用又不利于民族文化的發展,因此,從1982年9月起停止使用新文字。

現行的維吾爾文共有32個字母,從右向左橫寫。每個字母按照出現的位置而具有單獨、前、中、后等幾種不同的形式。詞匯特點是,構詞法以詞根加附加成分為主,也有詞根加詞根的方式。借詞主要包括不同時期借入的漢語詞,信奉伊斯蘭教后借入的阿拉伯、波斯語詞,現代借入的俄語詞以及國際通用術語等。

博爾塔拉的許多維吾爾族人特別是維吾爾族干部,一般還通曉蒙、漢兩種語言。

(服飾)

維吾爾族男子穿的長袍被稱為"袷袢",婦女多在寬袖連衣裙外套黑色對襟背心。現在男子一般都穿西裝,婦女穿西裝上衣和裙子,男女老少都愛戴"尕巴"(四楞小花帽)。耳環、手鐲、項鏈是婦女喜愛的裝飾品。

(飲食)

維吾爾族人主要以肉、馕為主食,輔為奶茶。幾乎所有的人家都有用來打馕的馕坑。馕坑中空外圓,口小下大,坑的內壁用膠泥、鹽、羊毛混合制成,下側留一通風小口。燒馕時,先將木柴放入坑內,點燃后,燒烤內壁,待木柴燒至炭狀,再將面餅貼于壁上,約20-30分鐘,面餅焦黃而熟。日常食物除肉、馕以外,還有烤包子、面條、抓飯等。待客、節日和喜慶的日子一般吃抓飯。集市上出賣的烤肉、薄皮包子、水餃等,都是人們喜愛的食品。瓜果是維吾爾族人的生活必需品。

(民居)

維吾爾族農民的住房一般都是庭院式或土木建筑。房屋呈東西走向,門朝南開,有的正房兩邊還蓋有耳房。一般人家的墻壁喜粉刷成天藍或米黃、乳白色,房前屋后多栽培果樹,家家門前種植葡萄。室內打有一尺多高的地炕,上鋪毛毯,用以起居坐臥。有的墻壁上修有壁龕,是放置日用物品的。居室內的正墻上一般都掛有彩色壁毯,現有許多家庭,尤其是年輕人的家庭普遍有流行式樣的家具、沙發、電視機、洗衣機、收錄機等。

(出行)

維吾爾族人過去用以代步的工具是馬和毛驢,現在一般出門,近者騎自行車,遠者乘公共汽車。

(家庭與婚姻)

維吾爾族是一般都是小家庭,子女結婚以后,便與父母分吃住,另起爐灶。

舊時維吾爾族結婚一般要經過三個程序:一是議婚,二是訂婚,三是成婚。其間還有許多禮儀,議婚與漢族的提親、說媒有些相仿,但表達方式很特別。媒人到女方家后并不直言提親,而以連襟為辭,極為含蓄。女方家聽后,宗親商議,若允可,由媒人轉告男方。男方家便殺一只羊,煮熟,由媒人送往女方家做訂婚之禮,并在同日議定婚期,講好男方應聘之禮。成婚之日,鼓樂手前引,新郎及父母親友隨后,帶上聘禮前往女家,女家當日擺宴設席,并酌請親友、阿訇,先由一位尊長迎接男家禮物,繼由新娘父母檢看,之后由新娘母親將錢物分與婿女,所分布料,三日內制成新衣。新郎在女方家住下,但不得與新娘同居。3日內,新郎父母每日都要到女家,早去晚歸。至第三日,女家復請阿訇,為之誦經,新郎及其父母都要對真主起誓,不得虐待其女。誓畢,新郎、新娘一同回婆家。過三日,男家設宴請女家父母及親友,并伴以歌舞,終日而散。現在,維吾爾人結婚儀式逐漸簡化,僅在結婚之日起邀請親朋好友相聚,吃抓飯,唱歌跳舞,祝賀新婚。

(伊斯蘭教歷、節日及禮儀)

過去,維吾爾族人使用伊斯蘭教歷。伊斯蘭教歷是以太陰(月亮)運行計算年月和以穆罕默德遷徒之年為歷法,*曾稱為回歷或回回歷。公元622年9月24日,穆罕默德率眾從麥加遷到麥地那,后人為紀念這一歷史事件,規定將此年確定為伊斯蘭教歷元年,并為計算方便,將遷徒之年的阿拉伯太陰歷的歲首(相當于公元622年7月16日)改為教歷元年元旦。

伊斯蘭教歷歲首無定期,不設閏月,惟有閏年,其計算規律是,太陽圓缺1周為一月,歷時29日12時44分2.8秒;太陽圓缺12周年為一年,歷時354日8時48分33.6秒。月份大小相等,單月為大建,30天;雙月為小建,29天,全年354日,所余8時48分33.6秒積至3年左右多出一日,置于12月末,作為閏年,全年355日是。伊斯蘭教歷以30年為一周期,每周期第1、3、4、6、8、9、11、12、14、15、17、19、20、22、23、25、27、28、30等19年為平年,其余11年為閏年。

伊斯蘭教歷對晝夜的計算,以日落為一天之始,到次日太陽落為一天,即黑夜在前,白晝在后,構成一天。

伊斯蘭教歷自唐代隨伊斯蘭教傳入*,至今維吾爾族、哈薩克族、回族等信仰伊斯蘭教的民族仍以回歷推算齋月、朝覲期及宗教節日。

維吾爾族的主要節日是開齋節古爾邦節。稱開齋節為肉孜節。"肉孜"系波斯文的音譯,意為"齋戒"。伊斯蘭教歷每年9月為齋戒月。在這一月內,除產婦、患病者及小孩外,凡成年健康的穆斯林均為全月封齋,每天白天禁止飲食,封齋第29日晚如見新月,次日即為開齋節;如不見,則再封一日,共為30天,第二天為開齋節。當日,穆斯林前往清真寺參加會禮,聽阿訇講經施教。會禮之后,互祝節日吉慶幸福。

"古爾邦"系阿拉伯語,意為"獻牲",故"古爾邦節"又稱"宰牲節",定于伊斯蘭教歷12月10日,是伊斯蘭教一年一度較為隆重的節日。據傳說,古代先知易卜拉欣晚年得子伊斯瑪儀。當其子13歲時,安拉"啟示"要其向安拉獻子,易卜拉欣遵命執行時,安拉又命以羊代替。據說此日是阿拉伯太陽歷的12月10日。阿拉伯人為紀念易卜拉欣父子為安拉犧牲的精神,便在此日宰牲。公元623年,穆罕默德將此日定為古爾邦節。每逢節日,穆斯林沐浴盛裝,舉行會禮,宰牲待客或饋贈。節日期間,家家炸油馓子、宰羊、男女老幼著新裝,走訪親友,互相拜年。

維吾爾族老年人在家庭和社會普遍受到尊敬。舊時,遇尊長要交手撫胸,并俯首向長者問安。老年人吃飯或同朋友見面,常用雙手摸面做"都瓦",表示祝福。長見幼以親吻額頭或面頰致禮,女子相見貼面表示禮節。現在人們見面一般握手問好表示禮節。

(歌舞)

維吾爾族素以能歌善舞著稱,其歌舞輕松歡快,并富幽默感,具有獨特的民族風格。

維吾爾族舞蹈主要是手臂和腿腳隨著音樂的節奏起舞,節奏感強,特別是運用踏步的舞較多,舞蹈姿勢沒有定式,只要腳步踏節拍,可以隨意變化,自由活潑,有時不用樂器伴奏,人人嘴哼曲調,手打節拍即可翩翩起舞。傳統的舞蹈有頂碗舞、大鼓舞、鐵環舞、普塔舞等多種。"麥西來甫"是最普遍的舞蹈形式。在農村,結婚、節日、歡迎賓客以及一切喜慶的日子,男女老幼皆載歌載舞,十分熱鬧。

維吾爾族的民族樂器有十幾種,常見的有"達甫"(手鼓)、"都他爾"、"熱瓦甫"等。

回族沿革/博爾塔拉蒙古自治州

清同治三年(1864年),精河南關住回民50多家。清光緒元年(1875年),精河南關、永集湖和大河沿子一帶有從陜西、甘肅遷來的回民,大部分經商,少數耕地。清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精河縣有回族居民108人,其中男97人,女11人。民國十三年(1924年),精河駐漢、回步兵各1營。民國二十八年(1939年),博樂有回族居民42名。民國三十三年(1944年),博爾塔拉有回族居民83名,民國三十八年(1949年)為137名。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從烏魯木齊、托克遜、伊犁等地相繼遷來一些回族居民,多從事幫工和小本經營。分配來的干部及安置的復員軍人中,有部分回族。20世紀60年代烏魯木齊鐵路局下放干部中有幾戶回族。還有陸續從甘肅、青海、寧夏、河南、陜西遷來一批農民,被安置在3縣農村務農,其中有一些回族。
1966年,自治州已有回族3425人。1985年,發展到8488人,占自治州人口總數的2.9%。

回族的居住特點是大分散、小集中,主要聚居在農村,通常以村為單位,自成聚落,也有與蒙古、漢、維吾爾、哈薩克等民族雜居的。

旅游產業/博爾塔拉蒙古自治州

 ●旅游資源 獨特的地理環境和悠遠的歷史,造就了博爾塔拉獨特的旅游資源。著名的自然風景有集高山、湖泊、草原為一體的*風景名勝區賽里木湖;有巧奪天工*西部罕見的山石景觀--怪石峪;曲徑通幽的*森林公園哈日圖熱格;有被譽為仙泉、天泉和圣泉的阿爾夏提溫泉、鄂托克賽爾溫泉和博格達爾溫泉;有比恐龍還要古老的世界獨有的"活化石"、孑遺動物新疆北鯢;人文旅游資源有分布廣泛的草原石人、古城遺址、巖畫群、古墓群及出土文物;有新疆三大旅游節之一每年一度集文體活動與民族風情于一體的"那達慕"草原節。

●旅游發展 二十世紀八十年代末,博州旅游業開始起步,并確定了以賽里木湖為重點的旅游開發,并在基礎設施建設和經營方式上下功夫,從而加快了自治州旅游業的發展步伐。2006年,博州圍繞自然資源、歷史遺跡、民俗風情三大主題,著力構建 "一邊"(阿拉山口邊境游)、"二區"(賽里木湖為主的草原高山湖泊旅游名勝區、艾比湖為主的生態人文、科考旅游區)、"三線"(州內環線、北疆鐵路一線、312國道一線旅游線路)旅游格局,促進旅游業的快速發展。全年接待國內外游客54.4萬人次,增長25.6%,旅游收入8036萬元,增長22.3%。

●名勝推薦:

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賽里木湖

賽里木湖,蒙語音為"山脊上的湖",古稱"乳海",清代曾在湖東岸設鄂勒著依圖博木軍臺,即三臺,因此又稱"三臺海子"。水域面積458平方公里,最深處91米,蓄水總量210億立方米,湖面海拔2073米,是新疆海拔較高、面積較大的高山湖,也是全國較大的高海拔冷水魚養殖場。2004年,被國務院列為*重點風景名勝區。

新疆較大的咸水湖---艾比湖

艾比湖蒙語意為"向陽之湖"。位于阿拉山口以南,是典型的內陸鹽湖,海拔189米,湖面面積550平方公里。是準噶爾盆地西部的較低洼地和水鹽匯集中心,也是新疆較大的咸水湖。湖畔是*白梭梭自然保護區和自治區級艾比湖濕地自然保護區,是馬鹿、黃羊、野兔和野鴨等眾多野生動物的棲息地,是野生植物的寶庫。2000年6月,艾比湖被批準為自治區級濕地自然保護區。其東部還有82萬畝*甘家湖白梭梭自然保護區。

*森林公園---哈日圖熱格風景區

位于博樂市西北40公里處阿拉套山南麓的密林幽谷之中,與夏爾希里自然保護區相鄰。"哈日圖熱格"意為"黑雕出沒的地方"。從峽谷向北,碗蜒曲折縱深15公里,奇峰秀麗,曲徑通幽,飛瀑流泉,鳥語花香。風景區主要有"一線天"、"冰筍洞"、"盤龍山"等著名景觀。 2004年11月被批準為*森林公園。

亞洲規模較大的怪石群---哈布圖哈怪石峪風景區

哈布圖哈怪石峪風景區以奇石象形聞名,海拔在 780-1350 米之間,總面積230 平方公里,位于博樂市東北48公里,阿拉山口西南26公里處,與艾比湖相鄰,是我國西部巨大的怪石群之一。褐紅色的花崗巖石,由于強烈風化、雪蝕,演繹成神態各異的象形,有的像犀牛望月,有的像駱駝靜臥,有的像龜兔賽跑,有的像展翅欲飛的雄鷹、嘯傲山林的猛虎、思念游子的老人、天狗望月、母子情深、獅身人面、孔雀開屏等等。

全國*以地熱資源命名的縣----溫泉縣

溫泉縣地熱資源豐富,最著名的溫泉有3處,即博格達爾溫泉、鄂托克賽爾溫泉、阿爾夏提溫泉,分別被譽為"圣泉"、"天泉"、"仙泉"。泉水溫度均在42℃-65℃之間。泉水中含有碘、硫、磷等多種礦物質,水質潤滑,經常淋浴對皮膚病、關節炎、氣管炎、高血壓以及胃病、眼病等有明顯療效。溫泉縣境內還有三億五千萬年繁衍史的珍稀動物新疆北鯢,是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一級保護動物,其棲息地已列為自治區級自然保護區。該物種在世界上僅分布于我國溫泉縣和哈薩克斯坦邊境極度狹窄區域,種群數量處于瀕危邊緣,已被列入國際自然資源保護聯盟紅皮書。

草原石人

在溫泉縣的阿爾夏特草原、烏拉斯泰草原和米爾其克草原上,分布著比較密集的古代突厥民族的石人墓,墓葬時間約在公元六至七世紀,或延續的時間還要長些。在阿爾夏特的石人墓中,有兩座東西相距五百余米的石人墓,一個石人面向東偏北五度,高一點四五米,為白砂巖石的全身雕像,圓臉、大眼、八字胡、戴項圈,身著反襟大衣,腰系寬帶,右手持杯,左手杖刀,腰帶上還佩有一把小刀,刻法比較精細。石人背后約四米處,有一座用數百塊卵石擺成的不規則的方陣,南北十二米,東西九米。緊鄰方陣西面,有一道用兩排大小不等的石塊壘成的圍墻,南北十一米,東西四點五米,在其他地區的石人石堆墓中頗為罕見。另一個石人面向正東,高出地面九十六厘米,是用粗刃具在青砂石上劃刻而成,頭部尚完好,除無胡須外,其余與上述石人略同,但大部分已模糊不清,身后亦有方陣。這兩座墓葬已于1973年發掘,石人現陳列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博物館。烏拉斯泰和米爾其克草原石人,大者高八、九十厘米,小者只有三、四十厘米,所用石料和人物形象都與阿爾夏特石人基本相同。

那達慕草原節

那達慕是蒙古語譯音,意為"娛樂"或"游戲",起源于祭敖包,是蒙古族人民的傳統節日。每年夏秋之際,博爾塔拉蒙古自治州都要舉辦那達慕草原節。

草原節期間,草原上的蒙古族、哈薩克族、維吾爾族、漢族、回族等各民族人民身著節日盛裝,騎馬乘車從四面八方趕來,參加和觀看賽馬、摔跤、射箭、馬術等體育競賽。蒙古族、哈薩克族牧民還常常選擇這個吉日舉行婚禮。如今,博爾塔拉的"那達慕"草原節已成為新疆三大旅游節之一。

資源特產/博爾塔拉蒙古自治州

博州地處祖國內陸,屬典型的溫帶大陸性氣候,日照時間長,晝夜溫差大,極端較高氣溫44℃,極端較低氣溫-36℃,年平均氣溫3.7℃—7.4℃,無霜期153—195天。全州可耕地面積300多萬畝,已耕地175.35萬畝,草場面積2555.85萬畝,地表水資源20.26億立方米,地下水補給量10億立方米。 礦產資源豐富,已探明礦產39種,其中,鹽、硭硝、石灰石、銅等開發潛力巨大。獨特的地理環境和悠遠的歷史,造就了博爾塔拉獨特的旅游資源。按照《*旅游資源普查規范》的資源分類,在*旅游資源68種基本類型中博州至少擁有19種,資源種類齊全,特色強。著名的自然風景有集高山、湖泊、草原為一體的風景名勝區賽里木湖;亞洲面積較大的*白梭梭自然保護區和自治區級的艾比湖濕地自然保護區、新疆北鯢自然保護區夏爾希里自然保護區,尤其是新疆北鯢是比恐龍還要古老的世界獨有的“活化石”、孑遺動物;有巧奪天工、世所罕見的山石景觀——怪石峪,曲徑通幽的哈日圖熱格河谷;有被譽為仙泉、天泉和圣泉的阿爾夏提溫泉鄂托克賽爾溫泉博格達爾溫泉,對關節炎、皮膚病等療效神奇,博格達爾溫泉是全疆著名的療養勝地;人文旅游資源有分布廣泛的古城遺址、巖畫群、古墓群及出土文物;有新疆三大旅游節之一的、每年一度集文體活動、民族風情于一體的“那達慕”草原節。烏魯木齊—阿拉山口—怪石峪—溫泉—賽里木湖三日游已納入新疆“五區三線”旅游總體規劃。有待進一步開發的旅游資源還有原始生態游、沙漠探險、沙療及高山滑雪等。
博州地形由東向西呈坡形逐漸增高,宜農宜牧、宜林宜漁。主要農作物有棉花、枸杞、小麥、玉米、油葵、甜菜及各類瓜果等。博州棉花以其潔白度高、彈性強、含糖低等優勢,倍受國內外客商的青睞,種植面積基本穩定在每年70萬畝左右,總產達到150萬擔,是新疆重要的優質棉出口基地。精河枸杞經過十幾年的發展,其種植規模、品質、總產、出口量均位居全國*,其主產區精河縣 托里鄉被稱為“全國枸杞之鄉”。精河枸杞還榮獲國家工商總局頒發的原產地證明商標。隨著枸杞批發交易市場的建立和以枸杞為原料的深加工的逐步發展,枸杞產業將得到迅速壯大。博州還是新疆重要的細毛羊生產基地。全州現有細毛羊51萬只,年細羊毛2380噸,依托新疆“薩帕樂”品牌,博州細羊毛每年在南京拍賣市場上都是熱銷產品;1998年以來,博州連續6年從俄羅斯引進高白鮭凹目白鮭魚卵近3000萬粒,孵化魚苗1400萬尾,投入賽里木湖試養成功,年產商品魚300—500噸,創全國引進并繁育高山冷水魚之先例。為解決魚種自繁問題,建立了冷水魚繁育基地,被國家命名為“國家引進國外智力成果示范推廣基地”。賽里木湖已成為國內較大的冷水魚養殖引種基地和有機食品生產基地。博州經濟以農牧業為主,其工業體系也主要依托農副產品資源,形成了棉紡、制糖(甜菜糖)、釀酒、制藥、糧油加工、建材、鹽化工、枸杞和鹵蟲深加工以及進口木材、皮革、廢舊金屬等加工業體系。

土地資源/博爾塔拉蒙古自治州

自治州土地總面積2.7萬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積11.99萬公頃、草地面積162.42萬公頃、林地面積17.56萬公頃。全州人均占有土地7.31公頃,其中耕地0.35公頃、草地4.73公頃、林地0.48公頃,分別是我國人均占有面積的7.9倍、2.9倍、17.5倍和3.6倍。

森林資源/博爾塔拉蒙古自治州

自治州的森林資源分為天然林和人工林兩大類,其中天然林面積17.56萬公頃,人工造林保存面積0.8萬公頃。在天然林資源中,山地森林分布集中,利用價值大。全州山地森林總蓄積量819.5萬立方米,其中林地蓄積量692.8萬立方米,疏林及散生木蓄積量126.7萬立方米。自治州樹種資源較豐富,有喬木17科、49屬、108種,灌木半灌木16科、27屬、135種。

生物資源/博爾塔拉蒙古自治州

自治州野生動物資源較豐富,有野生動物上百種。初步查明珍稀野生動物有3、10、17、39。其中屬國家一級保護動物9種(主要有紫貂雪豹北山羊金雕白肩雕玉帶雕胡兀鷲河貍大鴇等),二級保護動物27種(主要有棕熊石貂雪兔高山雪雞馬鹿大天鵝小天鵝新疆北鯢等);屬自治區一級保護動物2種(赤狐白鼬),二級保護動物1種(伶鼬)。

礦產資源/博爾塔拉蒙古自治州

自治州有多種成礦地質條件,現已發現礦產39種,其中鹽、硭硝資源豐富,屬優勢礦產。
建材礦產主要有石灰石、石膏、珍珠巖、大理巖和花崗巖等產地20多處。石灰石總儲量575萬噸,石膏儲量3萬多噸,珍珠巖儲量1000萬噸,大理石年產量4300噸,花崗巖總儲量583萬立方米。此外,還有較豐富的粘土礦、石棉、石墨礦化點。
化工礦產主要有鹽、硭硝、磷等4種。鹽、硭硝主要分布在精河縣艾比湖周圍。1976年,經中科院 青海湖研究所估算,艾比湖鹽礦的食鹽儲量12500萬噸,鉀鹽200萬噸,硭硝9700萬噸,硫酸鎂10700萬噸,6萬噸,2萬噸,400萬噸。磷礦分布在精河縣西南,發現6處,探明4處,總儲量1298萬噸。
金屬礦產主要有鐵礦、銅礦、鉛鋅、鉬礦等,礦床(點)56處。鐵礦發現9處、探明3處,儲量33.7萬噸。銅礦6處,儲量156.6萬噸。鉛鋅礦5處,估算鉛儲量為3398噸,鋅儲量為1625噸。鉬礦有6處,儲量為10256噸。鎢、錫礦有8處,儲量為5626.5噸。此外,還發現3處金礦,儲量還需進一步探明。

阿拉山口口岸/博爾塔拉蒙古自治州

口岸建設 阿拉山口口岸位于新疆博爾塔拉蒙古自治州境內,北臨哈薩克斯坦,東臨塔城地區,介于阿拉套山與巴爾魯克山之間,素有"準噶爾山門"之稱。口岸轄區面積為220平方公里。城市規劃面積27平方公里,口岸現擁有常住人口近萬人,流動人口近2萬人。商業、金融、交通、運輸、倉儲、通訊、文化娛樂、旅館、飲食、醫院、學校等基礎設施和生活設施建設日臻完善,城市功能漸趨齊全,各項社會事業健康發展,呈現出人氣聚集、工貿興旺的景象。

通關過貨 阿拉山口是我國*鐵路、公路和管道運輸并舉的國家一類口岸。自1991年開辦鐵路臨時貨運以來,過貨量以平均每年25%左右的速度遞增。2005年,阿拉山口口岸全年過貨突破1120萬噸,進出口貿易總額39.96億美元,上繳海關稅和進口環節增值稅37.54億元,分別占到全疆總量的87.3%、50.3%和92.6%。隨著中哈石油管道建成運營,阿拉山口口岸已成為鐵路、公路、石油管道運輸"三位一體"的能源資源大通道,成為新疆乃至全國對中亞和歐洲陸路開放的重要樞紐和平臺。

類似“博爾塔拉蒙古自治州”
與“博爾塔拉蒙古自治州”相關的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