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一级aα片_av女人乱码中文字幕_18女人水多性高朝床叫视频_亚洲欧洲日韩AV

當前位置: 百鳴 > 行業信息 > 設計藝術 > 設計院校

美術學院

網站地址:
網站名稱:
美術學院
網站熱點:
中國美院,中國美術學院
登陸狀態:
正常
網站品質:
4
世界排名:
-
更新日期:
2022/4/23 18:04:50
網站介紹:
*美術學院的前身是國立藝術院。1928年,時任大學院院長的蔡元培先生擇址杭州西子湖畔,創立了*所綜合性的國立高等藝術學府——國立藝術院,設國畫、西畫、雕塑、圖案四個系及預科和研究部,開始了“美育代宗教”的實踐,揭開了*高等美術教育的篇章。
網站百科

學校介紹/*美術學院

*美術學院的前身是國立藝術院。1928年,時任大學院院長的蔡元培先生擇址杭州西子湖畔,創立了*所綜合性的國立高等藝術學府——國立藝術院,設國畫、西畫、雕塑、圖案四個系及預科和研究部,開始了“美育代宗教”的實踐,揭開了*高等美術教育的篇章。
國立藝術院是近代**所實施本科和研究生學歷教育的*美術教育機構,亦是最早被聯合國承認的*美術教育機構,以弘揚民族文化,融合中西藝術,創造時代藝術為辦學宗旨。繼首任院長林風眠之后,*美術學院歷任院長為:滕固、呂鳳子、陳之佛、潘天壽、汪日章、劉開渠、莫樸、肖峰、潘公凱。2008年在任院長為油畫家、美術教育家、美術理論家許江教授。學院在76年的辦學歷史中,五易其名,1993年定名為*美術學院。2000年由原來的文化部直屬轉為省部共建,以浙江省為主管理。2004年,*美術學院被國家廣電總局首批授予國家動畫教學研究基地(已申請獲得《中央與地方共建高校基礎實驗室》專項資金1000萬元,建成后的實驗室將成為占地1000平方米,設備先進、設施完善的具國內領先水平的基礎實驗中心)。
杭州,歷史文化名城,含珠蘊玉,人文薈萃。西湖涌金,清波粼粼,象山疊翠,白鷺點點。*美術學院生成此中。她遠承千年藝術風流,近攝西湖山水靈氣,憑籍數代國美人的努力,歷經七十九載寒暑洗禮,今已桃李滿天下,蜚聲海內外。
自1928年創校在來,學院十遷其址,從杭州到江西湖南云南重慶的漫漫西遷之路,從孤山鐘聲的悠遠、南山湖畔的綿長、到象山之麓的宏闊,其間歲月流轉,人事更迭,而精神不滅,薪火傳承。五易其名:1928年,國立藝術院。1929年,國立杭州藝術專科學校。1938年,國立藝術專科學校。1950年,中央美術學院華東分院。1958年,浙江美術學院。1993年,*美術學院。

建院76年來,*美術學院聚集和培養了二十世紀*乃至國際有影響的眾多杰出藝術人才,林風眠、潘天壽、黃賓虹、劉開渠、吳大羽、顏文梁、倪貽德、李苦禪、李可染、艾青、陳之佛、龐薰琹、雷圭元、蕭傳玖、關良、黃君碧、常書鴻、董希文、王式廓、王朝聞、李霖燦、鄧白、吳冠中、趙無極、朱德群、羅工柳等,一代代的藝術家們都曾在這里撒播藝術的種子,留下耕耘的足跡,為*的藝術教育創造了一個又一個的高峰。
21世紀的*美術學院校園更新,理念傳承,院系重組,學科拓展,實現了學校歷史上的跨越式發展。*美術學院辦學條件得到了前所未遇的改善,2003年建成的南山校區成就了水墨美院的現代演繹,2007年投入使用的象山校區則孕生了藝術家園的望境塑造,獨具匠心的校園成為杭州這座歷史文化名城的新名片。*美術學院校園占地1000余畝,建筑面積近30萬平方米,地跨杭、滬兩市,擁有南山、濱江、象山、張江四大校區。是當今國內在造型藝術領域中,學科最完備、規模最齊整的綜合型美術學院之一。截至2007年,*美術學院有在校學生8000余人,教職工近千人。
*美術學院形成了“三層三部十學院”的辦學格局,構成了研究生本科生和專科生三個層次,專業基礎教學部、公共課教學部、實驗教學管理部三個教學部,造型藝術學院、設計藝術學院、公共藝術學院、傳媒動畫學院、建筑藝術學院、藝術人文學院、上海設計學院、國際教育學院、藝術設計職業學院、成人教育學院等十個學院的總體布局。提出了獨具特色的“一人雙環六學科”的學科構架,形成了以美術史論為心臟、以*畫和書法為頭腦、以油畫版畫為左膀右臂、以雕塑和新媒體為邁動的雙腿、以綜合藝術為聯通四肢的軀干的工作室人形結構,將造型藝術創作的多元追求孕育而成共生互動的生命整體。同時,又以這一人形結構為內核,以設計藝術學、電影學、廣播電視藝術學、建筑學、藝術學為外環的雙環結構,強調高點學科和人文關懷對于六個學科的核心的引領作用。2007年,*美術學院美術學學科再次被列為全國重點學科,藝術學一級學科獲準設立博士后科研流動站。

*美術學院倡導多元互動、和而不同的學術思想,營造“品學通、藝理通、古今通、中外通”的人才培養環境,培養具有基礎理論素養、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的德藝雙馨優秀人才,擔負起引領*現代美術發展方向的責任,遵循浙江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建設世界一流大學的目標,銳意進取、開拓創新,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努力奮斗!

學校概況 /*美術學院

*美術學院(China Academy of Art)前身是1928年由蔡元培先生創辦的國立藝術院,是近代**所綜合美術教育機構,原屬中華民國大學院,現為文化部與浙江省共建;亦是聯合國科教文組織*承認學歷的*美術類大學,以弘揚民族文化,融合中西藝術,創造時代藝術為辦學宗旨。
*美術學院是**一個美術學國家重點學科所在地。
建院幾十年來,*美術學院聚集和培養了二十世紀*乃至國際有影響的眾多杰出藝術人才,林風眠、潘天壽、黃賓虹、劉開渠、吳大羽、顏文梁、倪貽德、李苦禪、李可染、艾青、陳之佛、龐薰琹、雷圭元、蕭傳玖、關良、黃君碧、常書鴻、董希文、王式廓、王朝聞、李霖燦、鄧白、吳冠中、趙無極、吳國亭、朱德群、羅工柳、張寶玲等,一代代的藝術家們猶如熠熠群星,照亮了*現代美術史的天空,他們嘔心泣血,篳路藍縷,努力奮斗,為*的藝術教育創造了一個又一個的高峰。[1]
今天的*美術學院校園更新,理念傳承,院系重組,學科拓展,實現了學校歷史上的跨越式發展。*美術學院辦學條件得到了前所未遇的改善,已是當今國內在造型藝術領域中,學科最完備、規模最齊整的綜合型美術學院。如今的*美術學院擁有杭州南山本部校區、杭州象山中心校區、上海張江校區(上海設計學院)、杭州濱江校區(繼續教育學院)共四個校區,地跨杭、滬兩市,占地千余畝,建筑面積近30萬平方米。

學科建設 /*美術學院

象山中心校區的“水岸山居”
學院所擁有的兩大主體學科:美術學和設計藝術學,均已獲得國家教育部博士學位授予權。學院具有完整的理論與實際結合、全球境域與本土資源互動、人文關懷與社會實用共生、造型與設計學科兼備的學科結構。
值此新世紀大發展時期,學院領導高瞻遠矚,旗幟鮮明地提出:“增強優勢學科高點,營造設計學科亮點,拓展新型學科增長點”的學科發展策略,力圖以美術學、設計藝術學為核心、輻射建筑學、電影學、教育學領域,創建一個體現民族精神和時代創新理念的特色型人文學科群。為了進一步發展研究生教育的規模,積極培養高層次的美術人才,我院有計劃地擴大了本科生的規模,構筑“大底盤,高層次”的學術平臺。學院實施“兩段式”教學機制,即由寬而厚的基礎教學引導與特而專的工作室訓練相結合的教學與管理體系。提出了獨具特色的“一人雙環六學科”的學科構架,形成了以美術史論為心臟、以*畫和書法為頭腦、以油畫和版畫為左膀右臂、以雕塑和新媒體為邁動的雙腿、以綜合藝術為聯通四肢的軀干的工作室人形結構,將造型藝術創作的多元追求孕育而成共生互動的生命整體。
同時,又以這一人形結構為內核,以設計藝術學、電影學、廣播電視藝術學、建筑學、藝術學為外環的雙環結構,強調高點學科和人文關懷對于六個學科的核心的引領作用。2007年,*美術學院美術學學科再次被列為全國重點學科,藝術學一級學科獲準設立博士后科研流動站。

院系設置/*美術學院

造型藝術學院

位于南山校區,由*畫系、書法系、油畫系、版畫系、雕塑系、綜合藝術系、新媒體藝術系7個教學單位組成,她和藝術人文學院共同構成了“人”形學科結構群。所涵蓋的美術學學科是國家重點學科。造型學院除*畫系、書法系和雕塑系之外,均實行低年級“寬口徑”的基礎部學習,高年級的專業特色工作室研修相結合的兩段制教學體系。

學歷層次:學士、碩士和博士。辦學規模:本科生800人,研究生200—300人。

*畫系:以研究*繪畫創作為主攻專業方向的教學與研究單位。該系秉承潘天壽倡導的“高峰意識”,以發揚民族文化為己任,以分科教學為特色,建構起一套完備的由傳統向現代轉變的現代*畫教學體系;設有*人物繪畫、*山水繪畫、*花鳥繪畫三個專業方向。師資力量雄厚,學科設置合理、教學環境與設施完備。其教學、創作和研究方向探究與成果,在*同行中具有示范性。
書法系:至2008年止,是*國內高等院校*獨立設置的書法系科。她的前身是創立于1963年的*畫系書法篆刻專業,2001年正式成立書法系。書法系堅持研究傳統、弘揚傳統的道路和“固本培源、借古開今”的方針,強調國學基礎,重視文化修養,突出理論與實踐、基礎與個性、綜合與專精相結合,形成了一條富有*美術學院特色的高等書法教育教學方法。書法系以培養具有較高書法篆刻創作實踐與學術研究能力的專門人才為目標,現設有書法篆刻專業創作、理論研究、書法教育,。 油畫系:前身為建院之初的西畫系,1954年正式成立油畫系。油畫系立足于全球境域中發展著的油畫藝術傳統,重視系統的基礎理論和方法論體系的研究,重視油畫與*藝術精神的融通,重視基本技能與探索精神相結合的教學方法。致力于培養能夠從事油畫創作與相關教學工作的專門人才。油畫系是學院最早實行工作室制教學的系科。在工作室教學結構體制之下,特色明晰,學風謹嚴。油畫系下設四個工作室工作室:歷史與主題性繪畫、新具象繪畫、具象表現繪畫、多維表現繪畫。
版畫系:1954年創建,秉承*新興版畫光榮傳統的精神內核,將“立足本土、直面周遭”設為治學育人的根本。版畫系是在繪畫藝術普遍規律制約下,通過版的“間接”的方式展開造型表現基礎能力教學的專業研究教學單位,以培養具有一般基礎繪畫能力和版畫專業知識技能、并能運用于造型藝術創作的專門人才為目標。版畫系下設四個工作室:民族性版畫工作室、寫實性版畫工作室、表現性版畫工作室、復合性版畫工作室。

雕塑系:創建于1928年,是以研究各種類型雕塑手段和創作方法為專業方向的教學與研究單位。雕塑系注重扎實的基本功訓練和活躍的創造性思維的培養,營造具象雕塑與當代多元空間藝術的互動共生的教學研究格局。該系設有石木雕刻、陶藝、綜合材料、金屬鍛焊、金屬鑄造、電腦模型、纖維藝術等實驗室。雕塑系本科學制五年,研究生學制三年。雕塑系下設五個工作室:具象雕塑工作室、公共空間工作室、材料表現工作室、藝術工作室、纖維與空間藝術工作室。

綜合藝術系:前身是于1994年設立的綜合繪畫工作室,2000年6月成立綜合繪畫系,2003年更名為綜合藝術系。綜合藝術系是以當代藝術圖像文化研究為基礎,強調兼容并蓄、思想為先的自由藝術理念,凸顯綜合創新的教學與研究單位。該系著力培養具有*文化涵養和自主創新能力的藝術人才。課程內容注重中西當代藝術理論和圖像社會學批評的比較研究,提倡理論與實踐的相輔相成關系。在以創造促基礎、以實踐促進獨立思考能力的互動式教學中,拓寬與加深學生的學術視域和接觸社會現實的融通轉化能力。綜合藝術系下設三個工作室:綜合繪畫工作室、綜合造型工作室、總體藝術工作室。

新媒體藝術系:由2001年9月建立的新媒體藝術中心發展而來,2003年6月獨立成系,是全國院校中*設立的新媒體藝術專業系科。該系以培養擁有較深藝術修養和理論水平、能夠熟練運用新媒體手段進行創作和研究的藝術人才為目標。教學包括理論、技術、創作三大部分,三者各有特色又緊密聯系。涉及攝影、錄像、網絡、動畫、聲音、互動和裝置等藝術表現形式。

設計藝術學院

位于象山校區,設計藝術學院歷史可追溯1928年的國立藝術院的圖案系。上世紀50年代全國系科調整時,遷系至北京組建中央工藝美院;1958年重新建立工藝美術系。1986年由工藝系分出環境藝術系。1996年由工藝系分化為視覺傳達系、染織與服裝系和工業設計與陶藝系。2003年成立設計藝術學院。設計藝術學院有平面設計系、染織與服裝設計系、工業設計系、綜合設計系、設計藝術學系。陶藝系并入公共藝術學院。設計藝術學院以美院特有的人文精神為主軸,以多元高端市場需求為導向,實現傳統文化資源向時尚原創設計轉型,綜合傳統工藝與高科技結合為手段,從而培養出高端的適應國際化背景下的市場創業型設計人才。在設計歷史與理論研究、設計藝術實踐與方法研究、設計色彩與城市規劃研究等領域達到國內領先甚至具有國際先進水平。設計藝術學院為浙江省重點學科獲得單位。2005年為浙江省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基地。擁有染織與服裝設計研究院和工業設計研究院兩個高端研究機構,承接來自政府與企業重大科研課題。學生規模:1400人,碩士研究生126人,博士研究生11人。師資概況:教師83人,其中教授16人,副教授14人。

平面設計系:由原工藝美術系裝潢專業發展而來,1996年裝潢專業獨立為視覺傳達設計系,2007年更名為平面設計系。該系以研究藝術設計領域內各類圖像信息傳達為主攻方向的專業教學與研究單位。以為專業設計機構、高等院校和藝術設計研究單位高級專業人才為目標。現設有平面設計、多媒體與網頁設計、書籍設計三個專業方向,擁有電腦圖形實驗室、印刷實驗室和包裝成型實驗室。

工業設計專業:最早設立于1993年,原隸屬環境藝術系,1996成立工業設計與陶瓷系,2002年成立工業設計系。以面向后工業、*國情和人文責任為學科建設方向,以面向新材料新工藝新理論、新產業新領域新問題為專業研究特色,橫跨文、理、工三大學科門類,培養工業產品造型設計師與相關的高級專業研究人才。設有人與移動(交通工具設計)、人與交流(數碼設計)、人與居住(家具設計)、人與休閑(產品設計)四個專業方向。

染織與服裝設計系:由工藝美術系染織科發展而成。1989年從染織設計專業中發展出服裝設計專業。1996年獨立成系,是*高等院校中最早開辦染織與服裝設計本科和碩士教育的教學單位之一。下設染織設計和服裝設計兩個專業,擁有電腦CAD、服裝結構與工藝、扎蠟染、絲網印、針織、梭織、數碼印花等9個工作室。染織與服裝設計系已經成為培養染織與服裝專業高層次創新型設計師的搖籃

綜合設計系:成立于2003年8月。綜合設計系以培養主動設計意識、積極打破現有專業設計隔閡,具有系統思考、善于發現問題、并能解決問題的跨專業綜合能力的高端人才。該系在我國設計教育領域中屬于首創單位。下設綜合設計、會展設計專業和色彩設計專業三個專業。

設計藝術學系:成立于2005年11月。設計藝術學系是以高端市場實踐為基礎,以設計史論為專業辦學方向的研究與教學單位。設計藝術學系秉承厚基礎重應用的辦學理念,以理論與實踐的互動和砥礪,*傳統文化與現代設計思潮的存峙與融合為基本學脈,將設計管理與策劃、設計比較與評論、設計保護與民俗作為應用學科,著力培養懂設計、通理論、重創意、適應工作能力強的高級專門人才。

公共藝術學院

位于象山校區,前身為成立于2001年的視覺藝術學院,2007年12月經過學科整合與優化,更名為公共藝術學院。

公共藝術學院以營造和諧美好的城市公共藝術環境、提高公眾審美文化品質生活、發展具有*當代精神與東方意韻的公共藝術為宗旨,以城市、環境、場所等公共空間、公眾的審美生活中的藝術創作、藝術研究、藝術教育為己任,培養具有扎實的造型藝術基礎、掌握環境藝術設計技能和現當代藝術創作等綜合素質的優秀人才。

公共藝術學院設有四個系:公共空間藝術系、壁畫藝術系、美術教育系、陶瓷和工藝美術系,分為城市雕塑、景觀裝置、壁畫藝術、*漆藝術、美術教育、公共藝術策劃與傳播、藝術鑒賞、陶瓷造型藝術、玻璃造型藝術、飾品設計等十多個專業方向。

學生規模:900人,碩士研究生41人,博士研究生2人。師資概況:教師63人,其中教授5人,副教授15人。
壁畫藝術系:以城市建設、人居生活中的室內外環境中的傳統及現代壁畫藝術為創作研究對象。旨在培養具有扎實的造型藝術與設計藝術基礎,掌握相關的新材料語言與科技手段的壁畫藝術創作與設計人才。現設有紀念與具象壁畫工作室、自由與裝飾性壁畫工作室、壁畫材料研究工作室、漆藝研究工作室等。

公共空間藝術系:是為適應*城市化的高速發展,建構和諧城市而設立的新的專業系科,旨在融藝術與人文、藝術與技術于一體,建立在城市公共空間藝術背景下造型與設計、傳統與當代、城市公共文化理論研究與創作的教學體系。培養具有當代公共藝術文化精神和公共空間藝術創作與設計能力的高級人才。現設有城市雕塑、景觀裝置、公共藝術學三個教學工作室和公共藝術工程、虛擬造型、藝用科技三個教學實驗室。

美術教育系:旨在培養美術教育、文化藝術管理、*藝術品鑒藏、文物保護管理、藝術活動策展等方面的專門人才。下設公共美術教育專業、藝術品鑒賞專業、公共藝術策劃與傳播專三個專業方向。在教學上以課題化方式貫穿教學與實踐,面向社會培養通識型、復合型、創新型人才。

陶瓷藝術系:源于國立藝術院圖案系,1928年建校之初即設有“陶瓷”專門課程,1960年設立“陶瓷美術專業”,是*最早的陶瓷藝術專業學科之一,2003年成立陶瓷藝術系。2007年9月,原陶藝系與視覺藝術學院的玻璃、首飾專業整合為陶瓷與工藝美術系。該系秉承“將藝術與技術熔于一爐”的教學方針,整合多方面教學資源,旨在培養具備從事陶瓷、玻璃與首飾藝術的研究、教學及應用方面的現代高層次專業人才,推動手藝文化教育與相關領域的學術發展。陶瓷藝術學科擁有器皿設計、陶塑創作兩大教學工作室和泥料、釉料、模具、燒成四個教學實驗室。玻璃與首飾學科創辦于2004年,現設有玻璃藝術、飾品藝術兩個教學工作實驗室。

傳媒動畫學院

傳媒動畫學院在2002年成立的動畫系基礎上建立的,是*國內較早從事動畫教學科研的院校之一,2004年12月成立傳媒動畫學院,并于同年被國家廣電總局首批授予“國家動畫教學研究基地”。傳媒動畫學院以培養一流的影像藝術和動漫游的創作型人才,探索傳媒和動漫游文化的*特色發展之路,努力建設具有世界性影響的國家教學研發基地為己任,代表了*美術學院新興學科發展方向。2006年傳媒動畫學院電影學被列為浙江省重中之重學科。學院下設動畫系、攝影系、影視廣告系、網絡游戲系。學生規模:750人,碩士研究生34人。師資概況:教師47人,其中教授2人,副教授7人。

動畫系:以培養能夠從事動畫、漫畫專業的創意及制作的高素質創新型人才為目標。在教學中強調理論與實踐相結合,藝術創作與產業需求相結合,注重培養學生的繪畫造型、影視語言、劇本創編、音樂音效等多方面的藝術素養和高水平的專業能力。動畫系現有動畫、插畫與漫畫兩個專業方向。2007年動畫專業被評為國家特色專業。
攝影系:成立于2002年,是以攝影視覺語言研究為主攻專業方向的教學與研究單位,下設商業攝影和藝術攝影兩個專業方向。攝影系師資力量雄厚,學科設置合理,教學環境與設施完備,具有專業攝影棚、暗房及輸出設備。攝影系旨在培養具有一定創意能力,能夠勝任專業攝影工作的藝術創作人才。

影視廣告系:以培養掌握基本的影視理論和專業技能,有較好的藝術思維和表現能力,具有市場調研、廣告創意制作和電視節目制作能力的高素質創新型人才為目標。影視廣告系涉及電影學和廣播電視藝術學兩個學科方向,設有影視廣告和廣播電視編導2個專業方向。

網絡游戲系:以網絡與多媒體技術、虛擬現實技術為基礎,集藝術與科學為一體;以跨學科、綜合性的特質成為我國游戲產業重要人才培養基地。主要由網絡游戲和多媒體與網頁設計兩個專業方向組成。該系師資與技術力量雄厚,為網絡游戲系的教學、科研構建起一個富于創新精神的學術平臺。

建筑藝術學院

建筑學科始創于1928年,學脈深厚。1952年,建筑專業在*高校院系調整時并入他校,1984年成立環境藝術教研室,1989年成立環境藝術系,2007年4月成立建筑藝術學院。建筑藝術學院以在藝術院校重建建筑學科、完善*建筑教育體制為出發點;把建設與當代世界建筑教育學術平等溝通、推動本土原創性的城市、建筑、環境與人居的設計作為立足點;把重塑*本土建筑文化的地域特質,構建與自然和諧共存的社會,重建當代*本土建筑學為總體研究方向。建筑藝術學院下設建筑藝術系、城市設計系、環境藝術設計系和景觀設計系,設有建筑營造研究中心、風景建筑設計研究院等研究實踐機構和模型工作室、電腦工作室、木工工作室、合成材料工作室等系列教學實驗室。學生規模:750人,碩士研究生45人,博士研究生8人。師資概況:教師39人,其中教授4人,副教授8人。

建筑藝術系:是以研究本土原創性實驗建筑為主攻方向的教學與研究單位,致力于探索將當代藝術、人文思考、建筑學、特別是建筑的營造問題鑄為一體,復興本土融通自然、城市、建筑和器具的整體營造方式。注重培養思想性與實踐性并重、個性與共性互存、人與建筑營造和諧的創造性人才。學制五年。

城市設計系:是**開設的以城市設計為專業主導方向的新興系科。城市設計系的建立代表了*國內建筑界和城市規劃學界開始對城市建筑活動和相應的城市學科傳統建制進行系統的反思和再造,意味著針對城市研究和教育體系的一次全新變革。城市設計專業以培養具備高度社會責任感,擁有工程技術和人文藝術雙重素質,在個人修養及公共審美品位上得到良好訓練,在理性、感性和藝術之間能夠建立有機平衡的高素質的跨越型城市規劃類專業人才。學制五年。

景觀設計系:成立于2007年4月,由原環藝系2005年設立的景觀專業方向發展而來,旨在培養兼具工程技術和人文藝術雙重素質的新型景觀規劃師。教學觀念契合了有機哲學觀及自然倫理,鼓勵學生從傳統哲學、營造學、造園學及當代藝術與設計理論中獲取營養,教學實踐立足于江南水鄉、園林,注重人與自然種種關系的整體把握。師資專業結構豐富,專業建設具有國際學術視野

環境藝術系:源于1984年率先在全國成立的環境藝術專業,1989年建系,環境藝術系是以研究建筑與環境相關的設計為專業主攻方向的教學與研究單位,下設風景建筑設計研究院、模型實驗室和電腦實驗工作室。環境藝術系教學上延承*傳統人文精神,研究人與居所的場所關系,重視建筑、景觀和室內相關學科間的整合互動,培養具有全局觀與創造性思維的風景建筑、室內等方向的高級設計與研究人才。

藝術人文學院

成立于2007年,其前身為建立于1987年的美術史論系,下設美術史系、視覺文化系、藝術策劃和行政系、考古博物館學系,是全國美術學重點學科所在地。藝術人文學科點早在1980年即獲得美術學碩士學位授予權,1984年開始在**設立美術學博士點。2006年,美術學被確定為省屬高校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

藝術人文學院以自身特有的學術品格、研究特色以及具有*特色的視覺理論和方法,為社會輸送了大量具有全面知識素養、專業文化理論和創新能力的高層次人才。美術學研究尤其是美術史學史與方法論研究一直居于*國內強勢地位,并活躍在國際學術舞臺,代表了*相關研究領域的權威和高點。

學生規模:220人,碩士研究生41人,博士研究生40人。師資概況:教師21人,其中教授6人,副教授6人。
美術史系:代表*美術史論學術研究和教學*水平,并具有一定國際學術影響的美術史專業系科。美術史系以美術史學科傳統基礎理論、方法建設和研究為依托,適應時代和學科發展變革新形勢,強化美術史學科高點地位,創構*現代藝術史學與方法體系,與國際主流學術接軌

視覺文化系:拓展視覺性的文化學研究,研究文化的形式及其相互關系,尤其關注社會領域中的視覺性生產、消費、權力及其文化結構,并致力于為社會培養具有深厚學術思想能力和從事視覺文化產業,推動社會發展的研究性和實踐性優秀人才。

藝術策劃和行政系:致力于從藝術管理與視覺生產兩個方向上,展開對藝術創作、管理體制和文化生產方式的研究;專注于視覺信息的傳播與管理,視覺創意、展覽的組織和文化藝術項目策劃。本系致力于培養具有綜合學科知識、文化創新意識和社會實踐能力的高端策劃-管理型人才。

考古與博物館學系:主要關注美術的記憶和遺產。重點在于建立新博物館學的基礎,引進歐美六十年代以來的新的博物館學觀念,同時積極探索具有本土特色的美術博物館學理論,為*方興未艾的博物館和美術館等公共藝術建立重要的力量平臺

上海設計學院

位于上海高科技園區的張江校區,是*美術學院服務長三角戰略格局的重要組成部分,成立于1997年。1999年經教育部與文化部批準實行董事會領導下的院長負責制。

上海設計學院根據“依托上海地域特點,融合國際都市優勢,突出城市設計亮點,構筑設計教育高地,塑造求實創新人才”的辦學理念,引進和擁有雄厚的師資力量和相應的教學設施,凸顯海歸多、學緣廣、學歷高和社會實踐經驗豐富的師資特點,結合國際國內先進的教學實踐經驗,積極參與學術交流,服務城市建設,突出應用型人才的培養,注意加強實踐性環節的教學及動手能力的訓練。現設有視覺傳達設計系、建筑與環境藝術設計系、媒體與影像設計系、工業造型設計系、染織與服裝設計系、公共藝術系等6個教學單位。學生規模:1500人。

視覺傳達設計系:旨在培養學生獨立運用平面設計諸多手段,從事廣告、包裝、書籍裝幀、展示設計、標志及企業形象設計、網頁設計、媒體、出版等視覺傳達領域的專業技術能力。視覺傳達系本著學以致用的原則,在新時代視覺圖像的需求下,不斷探索新的設計教學形式,穩步提高教學質量,積極開展教學研討與學術交流,努力完善視覺圖像的知識架構,注意加強實踐性環節的教學及動手能力的訓練。

建筑與環境藝術設計系:主要培養從事環境規劃、建筑室內外藝術設計的專業人才。建筑與環境藝術設計系教學由基礎課程訓練、針對性教學、整體教學三個階段組成,強化專業設計基礎課程訓練,注重學生個性化創意的培養,強調創新意識,掌握國際信息,借鑒國外成功的教學經驗,形成教學特色,接軌社會需求。

媒體與影像設計系:以三維動畫、網頁設計、游戲設計、互動媒體設計和數碼影視制作上為學科發展方向定位。數字媒體藝術作為傳統媒體藝術與新興數字技術結合的產物,成為跨學科的新興藝術學科。媒體與影像設計系在教學中結合社會需要,發揮藝術與技術相結合的優勢,引進國際*數字媒體技術,加強對學生應用技能的教學,培養掌握數字媒體藝術新理念、新技術和新方法的高技能數字媒體藝術創作的專業人才。

工業造型設計系:以市場需要的知識和社會實踐為重點,培養具有能為社會創造價值的工業造型設計能力的設計專業人才。工業造型設計系以教學和科研為中心,以創新精神為理念,以獨特的藝術設計表現為形式,以創造未來生活為目標,來形成工業產品設計的教學體系。工業造型設計系擁有先進的快速成型成套設備,能夠加工金屬、木材、塑料、陶藝等材料,為學生提供了培養設計能力和技能的實踐場所,其工業設計工作室與*設計孵化器上海都市工業設計孵化器共建了現代化加工實驗平臺。

染織與服裝設計系:旨在培養具有較高文化藝術修養及高尚人文精神的,具有市場競爭力的,從事服裝設計、服飾設計、服裝面料設計、服裝商品展示策劃及服裝生產、經營、管理等多方面的專業人才。染織與服裝設計系教學特色為藝術和技術相結合,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動腦與動手相結合,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時尚感覺,扎實的專業基本功,以及各類服裝的款式設計、結構設計、服飾配件設計能力和操作技能。

公共藝術系:以城市景觀造型藝術為主要研究專業方向,以大藝術視野,解讀都市文化和都市公共空間,研究公共藝術在都市規劃、建筑、園林中的創作規律,培養具有創作城市景觀造型藝術能力的專門人才。課程教學通過與自然對話、與形式對話、與經典對話、與當下對話四大模塊體系實現,為城市公共藝術發展把脈,提升城市環境的文化層次,營造人文藝術氛圍,打造具有東方意蘊的公共藝術,為*城市文化精神塑型。

國際教育學院

下設境外留學生教學部和中德研究生項目部。境外留學生教學部前身是1980年成立的國際培訓中心,先后有千余名來自世界各地的留學生在此學習,有學生150余名,設*畫、書法、漢語言和*文化等專業課程。境外留學生教學部還負責招收造型藝術學院、設計藝術學院、藝術人文學院、公共藝術學院、傳媒動畫學院、建筑藝術學院各專業的境外留學生。該部每年還舉辦為期數周的*文化藝術短訓班,通過學習*書法、繪畫等內容讓外國朋友領略中華文化的魅力。中德藝術研究生項目部是我院與柏林藝術大學以跨文化、跨學科為教學理念,合作培養高級藝術人才而建立的教學部門。中德藝術研究生項目經教育部批準于2006年9月正式啟動,有研究生70余名。中德藝術研究生項目學生分綜合藝術和綜合設計兩個研究方向。學制為兩年半,每學期分兩段進行教學,分別由柏林藝術大學和*美院派教授承擔專業課程。學生*、二、三和第五學期在*美院學習,第四學期在柏林藝術大學研修,在完成全部課程并通過論文答辯后,將獲得柏林藝術大學碩士學位證書。師資概況:中方:正式教師10人,其中教授2人,副教授2人。德方:正式教授6人,兼職教師20余人。

藝術設計職業技術學院
位于象山校區。藝術設計職業技術學院以高等職業教育為立校之本,培養應用型、創業型的高級藝術設計職業技術專門人才。學院堅持“立足現代藝術設計,發展都市時尚設計,傳承工藝美術設計”的辦學特色,重視學生創新思維能力、實際動手能力、專業適應能力和就業創業能力的培養。學制三年,專科學歷。

藝術設計職業技術學院現有特種工藝美術系、工業設計系、環境藝術系、平面設計系、影視動畫系5個系,開設有雕塑藝術設計、裝飾藝術設計、禮品與首飾設計、雕刻藝術與家具設計、產品造型設計、展示設計、景觀設計、室內設計、多媒體設計與制作、出版美術、平面設計、動漫設計與制作、影視動畫13個專業和方向。還被確立為浙江省職教師資培訓基地、*輕工業特有工種職業技能培訓基地,教育部高職高專藝術設計類專業指導委員會工藝美術分會主任單位。

學生規模:1500人。師資概況:教師112人,其中副高及以上職稱教師13人。

繼續教育學院

*美術學院下設的專門從事成人學歷教育和非學歷教育的二級教育學院,她的前身是成立于1993年的成人教育教學部。1997年,經文化部批準,成立成人教育分院,2002年更名為成人教育學院,2008年更名為繼續教育學院。自建院以來始終按照學院發展的總體要求,以*美術學院強大的師資力量和深厚的學術資源為依托,把握*當代成人美術教育和繼續教育的方向,逐步建立起較為整體的學科結構,系科涵蓋造型、設計、動畫、環藝及公共藝術等專業方向。倡導理論學習、專業實踐與社會實踐的互動,逐步形成了“發展、實踐、創新”的特點。成人教育學院辦學十五年來,已經為社會培養了學歷畢業生2000多人,進修生1000多人。設有行政管理、學歷教育、非學歷教育、附設機構四個教學及管理模塊。學生規模:850人。師資概況:教師27人,其中教授2人,副教授3人。

造型分部:承擔油畫、版畫、雕塑、綜合藝術、美術教育、藝術鑒藏、壁畫、漆畫、玻璃造型藝術、公共雕塑和景觀裝置等11個專業方向的基礎教學任務。造型分部下設素描基礎教研室、色彩基礎教研室和形式語言基礎教研室等3個教研室
設計分部:承擔平面設計、書籍設計、服裝設計、染織設計、工業設計、綜合設計、會展設計和陶藝等8個專業方向的基礎教學任務。設計分部下設造型基礎教研室、設計基礎教研室、設計基礎理論教研室等3個教研室。

圖像與媒體分部:承擔新媒體、動畫、插畫與漫畫、攝影、影視廣告、廣播電視編導、網絡游戲美術和多媒體網頁設計等8個專業方向的基礎教學任務。圖像與媒體分部下設造型基礎教研室和傳媒與動畫基礎教研室等2個教研室。

公共課教學部

是承擔*美術學院非美術類課程教學任務的部門,下設思政、文學、外語、體育四個教研室。公共課教學部憑借非藝術類學科集聚的特點,在學術研究上,注重學科間的交叉綜合與特色型的拓展創新,在課程建設上,注重必修課的內涵深化與選修課的外延拓展,通過學術高度的提升與課程內涵的挖掘,為學院構筑綜合人文教育的平臺,并努力構建以必修課為內核的五大課程模塊:

哲學社科模塊:現實語境中人的價值體系的建構與社會適應能力的培養;

人文歷史模塊:歷史語境中人的存在之根的找尋與人文關懷的自我體認;

語言文化模塊:注重語言能力提高與以語言為載體的多維文化視野拓展;

質人生模塊:以有活力地生活和終身體育為理念的運動型指導型教育;

藝術對話模塊:注重交叉并著眼藝術學體系外部支持與補充的特色課程。

品公共課教學部有教職工48人,其中教授1人,副教授9人。  

實驗教學管理部

成立于2007年3月,旨在規范和完善實驗教學管理機制,實現實驗教學資源共享,提高教育手段、效率和質量,重組和構建各學科專業的實驗室群,著力打造*或省級藝術教育實驗教學示范基地或項目。實驗教學管理部現設有公共基礎、造型藝術、設計藝術、公共藝術、傳媒動畫等6個實驗中心。 
*美術學院附屬中等美術學校

*美術學院附屬中等美術學校坐落在風景優美的象山校區,是*美術學院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她創辦于1929年,時稱“國立藝專高中部”,1954年改稱中央美術學院華東分院附屬中等美術學校,1958年改名浙江美術學院附屬中等美術學校,1993年確定名稱。她是*最早創建的基礎美術教育基地,已培養學子數千名,其中許多已成為國內外著名的藝術家,早期的有:王朝聞、王式廓、董希文、力群、彥涵、肖傳玖、羅工柳、吳冠中、朱德群、趙無極等;中期亦有不少成為文化藝術界的中堅力量。

附中以培養專業基礎厚實、藝術視野開闊、具有較高的文化素質、較深的藝術潛質的高等藝術學院優秀生源為辦學宗旨。面向全國招生初中應屆、歷屆畢業生,并招收留學生,學制三年。專業開設素描、色彩、速寫、構圖、書法、下鄉寫生、美術鑒賞、專業選修等課程,文化開設普通高中文科課程,教學進程與普通高中同步。

學生規模450人。師資概況:教師45人,其中教授2人,副教授(高級講師)9人。
專業基礎教學部

成立于2007年7月,是在原造型基礎部、設計基礎部和象山校區基礎教學部基礎上整合組建而成。作為二段式教學結構實施中形成的新的教學單位,秉承“大底盤、高層次、厚基礎、寬口徑”的辦學理念,集中教學資源優勢,以奠定學生堅實專業基礎和深厚藝術素養為基本辦學目標。專業基礎教學部下設造型分部、設計分部、圖像與媒體分部三個分部,還設有國學教研室和解剖透視研究室。
學生人數:980余人,其中碩士研究生12人。師資概況:教師61人,其中教授2人,副教授15人。

校區簡介/*美術學院

1、孤山羅苑(1928-1937,1945-1957)國立藝術院成立時地址,1937年抗戰爆發,杭州藝專始遷諸暨,后遷江西貴溪,湖南長沙等地,后教育部下令杭州國立藝術專科學校和北平國立藝術專科學校在湖南沅陵合并,定名為國立藝術專科學校,后又遷昆明、重慶堅持辦學。1945年8月抗戰結束后藝專復員杭州,并定為永久性校址。1957年7月遷往南山路。現為浙江西湖美術館
2、南山校區(1957-2000,2003-)學校本部,于2000年在原校址重建新校區,2003年落成。新校區建造期間學院整體搬遷至濱江校區過渡;2003年新校區落成后造型學院遷回南山校區,設計學院留于濱江校區。
3、張江校區(1996-)1996年于上海浦東新區張江高科技園區成立,屬學院直屬異地校區。因上海優秀的地理位置和設計環境,在科研創新、教學管理、人才培養以及與國內外的學術交流方面均取得了卓著的成績。
4、濱江校區(2000-2007)南山校區重建期間學院整體過渡校區,2003年南山新校區建成后造型學院遷回原址,設計學院留于濱江校區,于2007年搬入象山中心校區。
5、象山校區(2001-2004)民辦二級學院校址,2003年及之前招收民*生并大量擴招,也是導致*美術學院整體生源質量下降的原因之一。
6、象山中心校區(一期)(2004-2007)原象山校區山北的擴建校區,2004年起招收公*生,停止民辦招生,并多次增減和調整院系。
7、.象山中心校區(二期)(2007-)一期完成之后山南的擴建校區,形成除造型學院之外的大部分本科生所在的校區。

歷任院長/*美術學院

林風眠(1900-1991)原名鳳鳴。廣東梅縣人。我國著名畫家、藝術教育家。1918年赴法、德學習繪畫,畢業于法國巴黎美術學院。1928年,在杭州主持創辦國立藝術院。1928.春—1938任國立藝術院首任院長兼教授。
滕固(1901-1941)字若渠,江蘇省寶山縣(今上海市寶山縣)人。留學日本,獲碩士學位。歸國后在上海國民大學、上海美專、南京金陵大學任教,同時進行文化運動,參加文學研究會;擔任過國民黨江蘇省黨部委員。后又去德國柏林大學留學,獲博士學位。歸國后任國民政府行政院參事,兼故宮博物院常務委員,中央大學教授等職務。1938年,國立北平藝專與國立杭州藝專合并成立國立藝專,滕固出任校長(1938.7-1940)。著述有《唐宋繪畫史》、《*美術小史》、《死人的嘆息》、《圓明園》、《迷宮》等。
呂鳳子(1886-1959)江蘇丹陽人,15歲中秀才,南京兩江優級師范學堂畢業。著名*畫家,美術教育家。曾任國立中央大學藝術科主任,教授。1940年任國立藝術專科學校校長(1940.秋-1942)。著有《美育》、《鳳先生韻語》、《*畫法研究》等,對傳統繪畫有深入論述。
陳之佛(1896-1971)浙江余姚人。日本東京美術專科學校畢業。著名圖案、工筆花鳥畫農,曾任上海美術專科學校、上海藝術大學國立中央大學美術史教授。1942-1944年任國立藝術專科學校校長。著作頗豐。《圖案法ABC》、《圖案構成》、《*圖案參考資料》、《陳之佛畫集》、《西洋美術概論》等,涉及面廣博,見解獨到。

潘天壽(1897-1971)浙江寧海人。著名*畫家。曾任上海美術專科學校、新華藝術專科學校教授等。1928年起任杭州國立西湖藝術院國畫系主任教授。1944-1947年任國立藝術專科學校校長。
汪日章(1905-)浙江奉化人。法國巴黎美術學院油畫系畢業。曾任上海新華藝術專科學校,昌明藝術專科學校西畫系主任。(1947-1949)任國立藝術專科學校校長。
劉開渠(1904-1993)安徽肖縣人。早年畢業于北平藝術專門學校,1928年任國立藝術院圖書館主任兼西畫助教,同年留學法國,入巴黎高等藝術學校學習雕塑。1933年回國,任杭州藝術專科學校教授兼雕塑系主任。(1949.9—1959)任國立藝術專科學校校長。
肖峰(1932-)江蘇邗江人。1950年入國立藝術專科學校學習,1954年入蘇聯列寧格勒列賓美術學院。1960年畢業回國,除1973年至1982年間曾調上海畫院從事專職油畫創作外,長期任教于浙江美術學院。1983.9—1993任浙江美術學院院長。1993-1996.2任*美術學院院長。
潘公凱1996—2001年任*美術學院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兼任浙江省文聯副主席、省美協副主席;父親為原浙江美術學院院長、*畫大家潘天壽。1968年畢業于浙江美術學院附中,1991年10月被國家評為“有特殊貢獻知識分子”。1992年—1994年赴美國伯克利大學東亞研究所訪問學者。2001年至今任中央美術學院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兼任*美術家協會副主席;
許江2001.8—2008任*美術學院院長。1982年畢業于*美術學院油畫系,1986年任*美術學院油畫系講師,1988-89年,西德漢堡美術學院自由藝術系研修,1992年任*美術學院油畫系副教授、副主任。

著名校友/*美術學院

林風眠:*畫家,油畫家,*現代繪畫的開拓者,現代美術教育的奠基人,“現代*繪畫之父”。
潘天壽:*畫家,美術教育家。

黃賓虹:*畫家。
黃君碧:*畫家。
吳冠中:*畫家。
李可染:*畫家。
關良:*畫家,油畫家。
李苦禪:*畫家,書法家,美術教育家。
陳之佛:*畫家,美術教育家,工藝美術家。
鄧白:*畫家,工藝美術教育家。
董希文:油畫家。
顏文梁:油畫家。
倪貽德:油畫家。

羅工柳:油畫家。
趙無極:油畫家。
常書鴻:油畫家,敦煌學研究家。
吳大羽:油畫家,美術教育家,**代油畫開拓者,*現代繪畫的奠基人之一。
劉開渠:雕塑家。
蕭傳玖:雕塑家。
王朝聞:雕塑家,美學家,文藝評論家。
雷圭元:工藝美術教育家,工藝美術設計家。
王式廓:素描畫家,美術教育家。
陳伯程:國畫家,山水百強畫家,版畫家。
朱德群:抽象畫家。
李霖燦:學者,美術理論家。
艾青:詩人。

學術機構 /*美術學院

*美院研究創作處
研究創作處成立于2003年,是全院學術研究和創作活動的主管部門,是實踐“多元互動,和而不同”戰略思想的具體步驟的實施單位,也是凸現學院整體形象的重要組成部分。
*美術學院圖書館
沙孟海書法
*美術學院圖書館是*美術院校中*專業圖書館之一,前身是“國立藝術院”,由*教育家蔡元培先生創建于1928年。*美院圖書館早年稱圖書課,最初的科主任為劉開渠先生。
圖書館由南山總館、象山分館組成,總建筑面積約17000平方米。設有各類閱覽學習場所,總閱覽座位達1320余個。
圖書館藏書以中外文美術專業類圖書為重點,兼及文史哲類圖書,并購置了多種中外數字資源,總量近40萬冊。其中外文原版期刊170余種、中文報刊520余種,中外文電子期刊近5000種。除此之外,還藏有相當數量的中外名作精品復制品和4000余種古籍善本書。
*美術學院出版社
出版社于1985年3月建立。該社堅持立足本校,面向全國,立足美術,面向藝術,經過十幾年的艱苦創業,出版了一大批高水平、高質量、多層次的藝術系列教材,已成為我國藝術教育文獻出版的基地之一。專業性強,學術性高,信息量大,是*美術學院出版社出版圖書的主要特色。
*美術學院美術館
*美院美術館展覽廳面積達4800平方米,按照國際先進標準建造,并配套1500平方米的陳列廳及可容納600余人的小劇場,是展示學院教學、創作與研究成果的重要平臺。
*美術學院潘天壽紀念館
校園沿南山路一側最南端是潘天壽紀念館。潘天壽先生晚年居住的舊居,保存完好的一棟二層四十年代青磚小樓,畫室、臥室均按先生生前原貌陳列。九十年代的精品陳列樓相倚而筑,內設有高大落地式全封閉玻璃的展柜,長年陳列著潘天壽先生大氣磅礴的*畫原作。潘天壽基金會和*書畫名家紀念館聯會均設立于此。這里既是一個精品陳列的場所,又是一個*書畫的研究機構,曾經策劃和舉辦過不少有影響的學術活動。
*美術學院高級研修班
為適應*文化事業和經濟建設發展的需要,我院特開國畫(山水、花鳥)、書法、油畫、設計(視覺傳達設計、環境藝術設計、室內設計)、形式語言、教師等高級研修班,以便于更多專業人士有機會接受我院前沿的教學理念,近距離接觸我院學術氛圍的熏陶,加速造就文化藝術行業高端人才,為社會主義文化建設做貢獻。

院報院刊 /*美術學院

《新美術》
系聞名中外的*美術學院學報,創建于1980年。該刊物素以學術性強而受到人文科學研究者的推崇。《新美術》在介紹傳統藝術和現代具有創新意義的美術作品之外,還著重刊登中外美術理論研究論文,并致力于將藝術史研究納入人文學科之中,使之成為人文學科的重要組成部分。重視藝術與歷史、藝術與思想的關系問題,注重與藝術相關的人文科學的前沿問題。近年來,《新美術》日益受到國內外學者的重視,被評為國家核心期刊,并在《*社會科學引文索引》(ms211)及《中文核心期刊要目總覽》等排名中都因刊物的學術水準和辦刊質量被列為美術類首位。
新設計
叢集是由*美術學院設計學院主編,*美術學院出版社出版的設計類專業出版物。內容分A、B版二大板塊。A版以設計史論為主,堅持學術公開公正的爭鳴,注重學術研究的深度,集納鮮明有力的學術創見。B版內容關注時尚前沿動態,推介業內焦點人物,提倡概念設計案例,強調審美視覺的當代性。與此同時,《新設計》叢集還將研究保護和弘揚民族文化傳統作為己任,開設“民俗民藝”、“校史長廊”等專欄。
類似“美術學院”
與“美術學院”相關的網站